[返回生活百态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直播下的“老宅保卫战”:那些不能被认定为文物的百年老宅
送交者: wwwyu[♂★★★★声望勋衔17★★★★♂] 于 2020-10-18 23:36 已读 629 次  

wwwyu的个人频道

10月10日早上9点,87岁的昆明老人莫正才在家门前讲起自家老宅的历史。他身穿深灰色外套,头戴鸭舌帽,帽子下可见两鬓斑白。前一天,他以类似造型出现在一张海报上。



海报及其介绍预告了两件事:老宅会在10月10日被拆,这一过程将在B站直播。相比起“拆迁直播”,它更像是一次“救屋直播”。这场直播没有经过任何计划,主要的直播者高菲告诉全现在,那几乎是一个“拍脑袋”的想法。她前一天刚从朋友李伟华处得知老宅的新状况,两人都是长期关注老宅的高校老师,于是,他们想到通过直播记录或许可以影响它的命运。 6park.com

10月10日,莫正才在老宅做直播。图片由李伟华提供 6park.com

直播镜头里,莫正才说起昔日周边的自然风光。他指着远处说,那里以前能看到鸭子。如今,能看到的大多是拆迁后的瓦砾。直播手机之外,还有四五台手机对着他拍摄,那是些看到预告而来的年轻人。



莫正才身后的大门上,有一幅他亲手写下的对联,横批四字是“换换脑筋”,这实质是他对拆迁部门的喊话——希望对方能转换思路,让老宅保存下来。



半颗印,一滴泪



老宅所在的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宏仁村,如今包含了老村与新村。前者是清末民初即存在的古村落,后者则是2005年起在老村西侧建起来的。2010年5月,宏仁村拆迁方案出炉,老村和新村均在拆迁范围内,后来,拆迁方案调整,新村保留了,而老村至今仍属拆迁范围内。



李伟华是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讲师,自2010年开始关注宏仁村改造。他告诉全现在,这十年间,因为种种原因,拆迁进程断断续续,大约自去年中旬起,拆迁再次重启。



老村中的莫家老宅正在拆迁范围内。在宏仁村田野考察超过20年的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朱晓阳介绍,莫正才的老宅始建于1915年,建造者是其曾祖。祖父辈分家后,家族各自在四合院的一厢居住,莫正才从祖父一系传得此屋。 6park.com

莫家老宅。图片由李伟华提供 6park.com

莫家的房屋是“一颗印”与“半颗印”相连的一组民居。“一颗印”是一种四合院建筑样式,属于云南地区的特色传统建筑,因其形态像印章而得名。由文物工作者写成的《一颗印:昆明地区民居建筑文化》中,介绍了这种建筑,它适应昆明周边多山而温差大的气候,建筑中有石雕、木雕、瓦当等装饰艺术。



在朱晓阳的眼里,莫家老宅的文物价值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建筑保留的完整度;二是建筑的稀缺性;三是建筑的活态性,即人与建筑、建筑与自然的有机关系;四是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老屋百年来的产权凭证、以及变更文件都有保留,完全可以作为家宅法的展览馆。



直播这一天,莫正才在天井的一侧,讲述着不同季节时,阳光和月光照射的变化,怎样使房子冬暖夏凉。二楼是莫正才书房以及供奉先人的牌位,一块红色的牌位上写着“五代”的字样,而传至莫正才,老宅也历经了四代人。



不过,这“一颗印”随时可能被拆掉一部分。现在在产权上,莫正才具有房屋三分之二的产权,另外三分之一产权属于其亲戚,而亲戚已经与拆迁办签署了同意拆迁协议。随着回迁房建成,近期村子拆迁速度也有所加快。



“拆后只剩半颗印,一滴泪。”一名网友在直播间的留言区写道。 6park.com

10月10日,有市民得知老宅情况后,自发到现场。图片由李伟华提供 6park.com

直播从早上8点40分持续到傍晚5点,除去中间休息时间,全程约6个小时,它在B站的最高观看热度是4700。线下老宅的现场,也有大学生、昆明市民看到消息后到场,李伟华估计,人数最多时,现场有四五十人。一些拆迁工作人员也在老宅附近游走。傍晚6点左右,最后一个访客离开老宅。这一天,拆迁没有发生。
古村样貌不再



“50多栋房子,40多家,零零散散地住在老村。”李伟华说着宏仁老村如今的情况,仍然留守在村里的大多数是老人,村里的大路尚且能走,小路则已被瓦砾填满,村民之间想要相互串门,要跨过一堆堆的砖瓦。“(路)完全认不准了。”今年以来还没有进过宏仁村的高菲,10号早上到村里时,发现村子的样貌已经变了。



据官渡区矣六街道城中村改造指挥部在10月10日发布的通报,宏仁村中已签字、交验房1071幢,其中1047幢已拆除,而未签协议的房屋有58幢。 6park.com

宏仁老村现状。图片由李伟华提供 6park.com

1997年,朱晓阳刚到宏仁老村进行田野调查时,这条清末民初形成起来的老村里,旧建筑大多保存完好,除了莫家老宅,还有约十处“一颗印”建筑。目前,宏仁老村保留的“一颗印”,仅仅剩下两处。



那些已经消失的“印”,有的被拆掉,有的被火灾烧毁。朱晓阳告诉全现在,去年5月至8月,村中发生了几十次火灾。最大的一场火宅发生在2019年5月31日,在一个小时内毁掉了一座同样拥有百年历史的“一颗印”。



根据《中国新闻周刊》2012年时的报道,当时宏仁老村全村约有670户。其时的宏仁老村,更时常见诸媒体报道中——村民、学者、地方官员、开发商有机会以“和平对话”的方式,一同商讨老村拆迁的方案,这种模式得到了不少好评。



同年的3月22日,莫正才作为发起人,将有着1053个村民签名及手印的《宏仁村改造方案》,上交至负责拆迁的官渡区矣六街道办事处。



朱晓阳是这份改造方案的指导学者,他介绍称,方案完全由村民们自主设计,它兼顾了政府、开发商与村民的各方利益,是解决现有冲突的良好途径。



在这一方案设计里,宏仁老村内包括古寺、古井、“一颗印”在内的历史建筑,均建议予以保留并修缮,除了历史建筑密集的约115亩(约为76667平方米)之外,剩下的空间可出让给政府用于城市改造。对于想留住家园的村民们来说,那是他们最怀有希望的一年。



然而,朱晓阳告诉全现在,这份方案并没有得到政府部门和开发商的任何回应。 6park.com

莫家老宅的展示图。图片截图自《对“官渡区宏仁村城中村改造项目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的意见》 6park.com

不过,李伟华表示,自主改造本身在操作上就很难,例如有合适方案后,很难形成操作主体,而宏仁老村保育过程中,最难的点是利益双方一直无法形成直接良好的对话。



实际上,村民们在2012年提出的方案也并非完全没被采纳,例如老村中的“宏仁寺”和“竹国寺”得以保留——规划部门于2019年1月7日公布的“宏仁村城中村改造项目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将这两处建筑从原规划的拆迁范围调整为“文物古迹用地”。



文物认定之困



这一修改,让朱晓阳对保住莫家老宅有了新的希望。2019年年初,朱晓阳应莫正才的请求,与包括北京大学、云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内多家机构的十余名学者,向当地有关部门提交了《对“官渡区宏仁村城中村改造项目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的意见》(下称《意见》),建议将该村包括莫家老宅在内、老村部分尚未确定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古建筑调整出拆迁范围。



长期以来,莫正才都在试图申请将老宅列为文物,这也是他想到的,保住老宅的最佳办法。



根据2018年国家文物局发布的规范性文件《不可移动文物认定导则(试行)》,指出“近代现代代表性建筑具有时代特征,在一定区域范围具有典型性,在社会相关领域中具有代表性,形式风格特殊,且结构形制基本完整”,可以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1840—1949年采用传统建筑材料和工艺或者采用近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建造的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应当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



此前在昆明,也有“一颗印”建筑被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根据当地媒体《都市时报》报道,早在2011年,与莫正才老宅同属于矣六街道的大罗家营366号“一颗印”民居,就被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朱晓阳介绍,《意见》提交后,官渡区文管所副研究员刘建坤及专家曾到宏仁老村考察。市规划局官渡分局在同年4月致电朱晓阳称,经专家组考察,认定包括莫家老宅在内的三处古迹为“具有保留价值的古建筑”。不过截至发稿,朱晓阳和莫正才未收到上述认定的书面回复。此外,昆明市官渡区博物馆(昆明市官渡区文物保护管理所)的2019年年度报告中,在“实际开展的具体业务活动”一节中,写到“做好‘宏仁村城中村改造中文物保护工作’等舆情处置工作”。



10月10日,官渡区文管所副所长张英接受云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采访时对莫家老宅评论称:“这不是文物。” 6park.com

莫家老宅的瓦顶装饰。图片由李伟华提供 6park.com

根据昆明当地的文化遗产保护法规,未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也能申请成为保护对象。2011年,昆明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昆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该条例的新修订版也于今年5月施行。条例规定,昆明市实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名录制度,其第十二条列出了八种按规定批准公布为市级保护对象的情形,包括有“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但是具有一定保护价值的建(构)筑物”。该条例的第三十三条规定,建设工程选址,应当尽可能避开历史建筑;因特殊情况不能避开的,应当尽可能实施原址保护。



去年1月,昆明市规划局公布了《昆明市第四批历史建筑拟推荐名单》,这也是现有资料中,当地最新一次公布的历史建筑名单。该名单的十处建筑中,有六处是传统民居,其中有两处是“一颗印”建筑。此外,这份名单中,有六处建筑位于海晏村,它是昆明首个市级历史村镇,也是当地政府重点保育的古村落。



“村子更早两年,做知青博物馆都特别好,很多很好的建筑。”李伟华遗憾地表示,他认为宏仁老村曾经有整体开发的可能,而且有一定的商业价值。



“为建设我们的家园”



10月10日,这一天平淡地过去了。李伟华直言,这一天的平静并不足以保下老宅,因为老宅一侧的产权人已经签订协议,即那一部分随时都可能被拆。这天下午,高菲将云南广播电视台的报道念给莫正才听,报道中,官渡区文管所副所长张英指出,要列为文物应满足产权明晰、全体业主自愿同意、具备一定的价值“三个要件”,而莫正才的老宅不满足全部要件。 6park.com

莫正才在老宅前直播。图片由李伟华提供 6park.com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学院副教授张天新告诉全现在,无论莫家老宅是否被认定为文物,从建筑的年代和格局上来说,都有作为历史建筑保护的价值。对于老宅的遭遇,张天新用“着急”与“心痛”来形容。但他同时也承认,在现实中,对文物保护的有关规定存在多种解读与操作的形式,甚至已列入文物的建筑也可能被拆除。



朱晓阳和李伟华均指出,莫家老宅的价值和独特性,还存在于人身上。莫正才本人保留了家族的资料,并且乐于与外人讲解老宅。“他是活人,房子也是活人”,朱晓阳觉得,这种人与文物共存的保护方式,比起装修保护“空房子”,是一种更好的方式,不仅节约成本,而且保留着文物原始的活力。 6park.com

2019年1月,莫正才在老宅接待来参访的大学生。图片由参访学生提供 6park.com

大约四五年前,高菲第一次到莫家老宅,她用“惊艳”形容当时的观感,她没想到昆明还有维护得这么好的老房子,窗户的雕花好看,颜色鲜艳又兼具真实的岁月感。她也察觉到,这间老宅的状态正在变差。



在直播中,莫正才提到,今年以来老宅已经被水淹过三次。而李伟华相信,如果老宅能保留下来,从社会上筹集到修缮资金是绝对不成问题的,但情况不明朗时,则难以做到。



莫正才也发展出一种老宅的独特生态——他很少用自来水,而用院子中的大水缸;几年前一窝蜜蜂安家到院子里,每到中午,院子里都是蜜蜂的“嗡嗡”声,人和蜜蜂们相安无事地生活在一起。现在,他每天都会在村里走上好几公里、做操,下午练写毛笔字,陪伴他的还有一条白色小狗。在他的理解里,活得足够长,也是保护房子的办法。



莫正才老宅的二楼,挂了三个相框,其中一个相框的下半部分,是一张长轴式的大合照,那是2012年宏仁村村民的合照,合照上一行红字写着“建设我们的家园”。 6park.com

莫家老宅二楼的房间。图片由李伟华提供。 6park.com

——————

喜欢wwwyu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wwwyu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生活百态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