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生活百态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深度】自杀后的心愿:睡棺材 办一场风光的葬礼
送交者: 奇思妙想皆文章[★挺好他亲爹爹★] 于 2014-05-28 3:36 已读 1231 次  

奇思妙想皆文章的个人频道

5月5日深夜,安徽桐城东盛村,80岁的老人王云华跳入屋后水塘自杀。3天后,她终于实现了晚年心愿:办一场风光的葬礼。

    安庆一带传统文化深厚,葬礼是人生的重大仪式。王云华在30年前就买好了棺材,十几年前拍好了遗像。但是,殡葬改革的消息,让她对葬礼的设想落空。

    今年起,安徽安庆的殡葬改革提速。3月25日,当地政府发文,要求6月1日之前,全部实现火葬。此后,安庆多县爆出多起高龄老人自杀事件。据媒体报道,老人们自杀的方式包括跳湖、绝食、自缢、喝农药等,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死后能够土葬,“睡棺材”。

    但昨天,安徽民政厅办公室工作人员对媒体回应称,经过主管的业务处室实地调查,网上报道的老人死亡情况与殡改没有关系。

    土葬习俗的细节,安庆民间早有争议。一名村干部拿民国剪辫子为例,认为历史趋势不可逆转。

    传袭上百年的习俗,要在两个月内彻底更改;置办二三十年的棺材,需在几天之内拆解。新的殡葬制度试图以迅猛的姿态取代旧制度,而这些老人却用生命作出回应。

    投塘

    晚饭后她洗了澡,换了身从未穿过的新衣服

    收寿材的队伍来到程谈朋家,是在5月5日上午。

    村干部周光明带着四个人上门,笑嘻嘻地递上一个红包,里面是1000元钱。其余四人走进偏房,掀开白布,合力抬起一具寿材(棺材),扛到程家门外的空地上。

    不到半小时,在电锯轰鸣声中,这具已有30年历史的棺材碎成木块。程谈朋的大儿媳看着瘆人,把木块移到墙脚下。

    偏房还有一具棺材,按照事先约定,周光明没搬走,一行人匆匆赶赴下一家。

    实施殡葬改革的通知下达到桐城县东盛村村委会,已经是4月下旬。通知大意是,6月1日起,安庆市实行殡葬改革,土葬全部改成火葬。已有棺材需上缴,政府则给予补偿。

    此时,距离土葬大限,仅有一个多月。

    5月初,周光明来程家做过工作,程谈朋当即同意,妻子王云华则激烈反对。

    妥协后的结果是:先收程谈朋的棺材,等全村都收完,再收王云华的。

    对于火葬还是土葬,程谈朋态度超然“政府肯定有他的理由,应该听政府的。”这位87岁的老人一生坎坷,少年时险些被国民党抓壮丁,解放后当上了生产队长。但对王云华来说,接受火葬并不容易。按照当地传说,若死后无法留下全尸,影响来生投胎,也对子女不利。

    王云华幼时是童养媳,家境贫寒,希望来生能有好运,对葬礼看得很重。几年前,她从安徽芜湖的小儿子家搬回桐城老家。原因之一,是当时芜湖已实施火葬。

    更直接的原因在于,她曾去过火葬场,据说死者没烧干净,只烧了三分之二。事情真假已无从判断,但王云华至此留下心里阴影,“死了烧还得疼”。

    周光明一行走后,这位性格急躁的老太太生了一上午闷气。虽然自己的棺材暂时保住了,但明显前景不妙。程谈朋已答应周光明,一起做做她的思想工作。

    王云华今年80岁,身体结实,面色红润,至离世前,仍每天下田,侍弄屋前的一亩菜地。在家人和邻居眼里,她脾气直爽、急躁,“想做什么就要去做。”

    这天中午,家人做了一桌菜,王云华照常吃了一大碗米饭。下午,她和村里几位老人聊天,话题焦点仍是老人们关心的寿材、火葬等,但没有人记得她说了什么。

    吃完晚饭,她洗了个澡,换了一身从未穿过的新衣服:红色上衣、黑色裤子和布鞋。这一反常举动,并未引起家人注意。晚上7点多,老两口早早关灯,她催促程谈朋快睡,“明天还要看病”。家人事后推断,那时她应该已下决心。

    王云华失踪的消息,是在深夜传开的。大儿子程营春带着家人找了一夜,凌晨五点天擦亮,他们才看到,屋后一个长着杂草的水塘里,浮着王云华的红色上衣。

    “睡棺材”“寿材就是老人们的房子”

    对于王云华的死,周光明颇感意外。

    4月底收到上级通知后,他在村里开了队长会、党员会和村民代表会,进行宣传动员。5月初,村委会仅花5天,就收完全村200多口棺材,“大多数人都是配合的。”

    在村里老人看来,这一过程并非如此轻描淡写。棺材虽顺利上交,但多数老人并不满意。

    想起被收走的棺材,73岁的东盛村民陈爱民脸色一沉,撇一撇嘴:“这是我的财产,财产啊。”二十多年前,她的丈夫买了两口棺材,花费全家半年的收入,而现在村里的补偿是2000元。

    夫妻俩忍痛上交棺材的原因是,丈夫是个党员,不能拖组织的后腿。

    按照桐城县的标准,一口棺材补偿1000元,这个价格虽然遭到村民非议,但并不是问题的核心。

    两公里外的前进村,一位老太太上交棺材后,自己默默流了半天眼泪。她的女儿对南都记者解释“你们年轻人要买房子吧,寿材(棺材)就是他们的房子。”

    王云华投湖前后,悲剧在不断上演。据媒体不完全统计,在安庆市桐城、太湖、枞阳、怀宁等地,采用跳湖、绝食、自缢、喝农药等方式自尽的,不下10例。

    公开报道显示,5月12日,在枞阳县向荣村,97岁的吴秀礼绝食而死。他从一位上门理发的理发师口中得知殡葬改革的消息,决心“睡棺材”,他缩减进食,直至滴水不进,绝食离世。次日,枞阳县项金村的张文英,在自家门前树上自缢身亡。

    此外,还有自杀未遂者。桐城旵冲村的潘秀英四次喝农药自杀,被救活后,她的大脑严重受损。

    更多的老人将不满保留在心中。私下议论时,大部分老年人都表示不满,但认为自己无力去改变,“还能变吗?”

    筹备

    30年前就开始做“寿材”

    桐城是清朝桐城派文人的故里,文风鼎盛,历史上名人辈出。清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更是桐城人的骄傲。

    桐城文艺家协会理事南新国,对南都记者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张英母亲选坟的故事。在当地民间传说中,张英的成功,很大部分得益于其祖坟风水好,“葬得好,子孙后代就好;葬得不好,子孙后代跟着遭殃。”

    这一心态,也影响了普通桐城人对于葬礼的态度。外界很难想象,桐城的老人对葬礼的重视,达到什么样的程度。

    早在30年前,王云华就已经开始筹备自己的葬礼。1985年前后,程谈朋托熟人,从隔壁舒城县买来上等杉木,做成两口寿材。此后,这两口棺材就搁在程家的偏房里,下垫红砖,覆以白布。

    1998年左右,王云华就去了桐城县城的照相馆,拍好遗照。坟地勘址,也早在十多年前开始谋划。

    王云华的经历,在桐城很常见。在木材商人沈保的印象中,桐城乃至安庆各县,村民过完50岁生日,就开始买木头、请木匠,称“割寿材”。

    做一副好寿材,需要十根杉木。一个成熟的木匠,要花三天打磨、卯榫成型,然后晾晒、刷两遍桐油、再次晾晒、再刷一遍土漆,总共耗时半个月。木匠一天的收入,是普通村民的数倍。做好寿材是件大喜事,主人要宴请亲朋,意喻增寿。

    沈保回忆,这一习俗在新中国成立后曾短暂中断,改革开放后又重新兴旺。最鼎盛时,沈保的木材生意,六成来自寿材。桐城各村,几乎每村都有一两个木匠。

    此外,桐城注重孝道、尊师重教的风气,延续至今。王云华的孙子程海龙回忆,桐城的家长非常尊重老师,初中同学中,至少三分之一请老师吃过饭。

    几年前,70多岁的王云华还上山祭奠自己的母亲,程海龙陪伴左右,耳濡目染。葬礼,在传统乡村社会中,是展示孝道的重要舞台。

    葬礼

    她终于实现了“风光大葬”的晚年心愿

    

    王云华的葬礼,在去世后第三天。墓地在20公里外的龙眠山上,坐西朝东,青山环绕。

    对于母亲王云华的死,程营春持着复杂而矛盾的心态。母亲的死令全家陷入悲痛中,但去世后,王云华确实实现了自己的晚年心愿:办一场风光的葬礼。

    葬礼当天,遵照当地习俗,请了锣鼓班子一路鸣放鞭炮、抛洒黄裱纸,下葬时,长子程营春挖三锄,称“开穴”。随后程家宴请亲朋,摆了20多桌。

    在东盛村,宴席摆得越多越风光。几个邻居私下议论,这个葬礼办得不小。

    王云芳终于如愿“睡”在了棺材中,“享受”了这场风光的葬礼。唯一遗憾是,葬礼少了一道程序———“厝基”。

    安庆葬礼风俗最特殊的一点是,死者安葬前,需在山林僻静处停棺三年,棺材外裹以稻草,三年后才能正式下葬,以此纪念先人。只有没有子女的家庭,才会取消厝基。这一习俗多见于古代,现代社会已不常见。

    但王云华的葬礼,距离6月1日火葬大限,已经不足一个月,厝基被迫取消。一位殡葬业人士告诉南都记者,安庆殡葬改革新政出台后,因为担心6月1日以后仍停在野外“厝基”的棺材命运难保,许多人中止厝基,提前下土安葬。

    争议

    改革之前,当地人对传统葬礼早有分歧

    安庆土葬习俗,至少可以追溯至明朝初年。《双槐岁钞》记载,洪武三年(1371),朱元璋下圣旨禁止浙江等地水葬、火葬,“如无地,官司设为义冢,以便安葬,并不得火化,违者坐以重罪。”安庆几县靠近南京,得风气之先。

    土葬的习俗在桐城流传至今,但在政府改革之前,民间并非没有争议。除了高龄老人,普通桐城人,对传统葬礼看法,分歧巨大。

    和母亲王云芳的态度不同,程营春对火葬并不抗拒,“两个都可以,土葬比较麻烦。”他的侄子、26岁的程海龙则支持土葬,“这是传统,家里人都这么做。”

    2012年1月,在安庆市网络问政平台,几位网友的发言争锋,颇有代表性。

    反对土葬者,最为反感“厝基”仪式,认为这相当于“一个人死了要搞两次仪式”,不但耗费人力、时间和钱,遗体停放野外还可能影响环境。还有人说,因为担忧火葬,老人不愿随子女出门养老。

    支持土葬者,则多站在传统文化角度,建坟不应铺张,以节约耕地,但土葬应保留,尊重农村风俗。

    安庆市民政局也在帖子里回复,称意识到这是“一项触及历史文化、经济社会、思想道德等多层面的深刻变革”。并且,殡葬改革意见,已经上报市政府审批。

    但立即有人在楼下发言:“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引起群众反感就会遇到很多阻挠”,现在看来,一语成谶。

    提速

    骤然启动改革是在年初山林失火之后

    

    从全国范围来看,安庆的殡葬改革,已经略晚。安庆市民政局官员对媒体说,目前全国包括安徽省内各地大都已完成殡改,安庆属于“拖后腿”地区。安徽全省火化率约为80%,安庆地区只有10%。

    虽然两年前民政局已上报殡改意见,但改革骤然提速,是在今年年初的山林失火之后。

    2014年1月24日,安庆大龙山森林公园连续发生16处火情,引起官场震荡,20多名官员被处理。其中,安庆市分管副市长作检查,市林业局局长引咎辞职。

    在官方的处理意见中,“居民祭祀扫墓等野外用火监督检查不力”,被认定为原因之一。时值冬至,正是安庆居民上山祭祖的日子,烧纸没烧干净,成为起火元凶。

    3月25日,安庆市政府下发通知,全市正式启动实施殡葬改革。安庆市民政局官员对媒体称,4月1日,安庆市区宜城板块启动改革;6月1日,则是安庆下辖各县市(除岳西县外)的时间表。

    留给这些农村老人接受火葬的时间,仅有两个多月。

    代价

    “方向是对的,但急功近利就是政绩观作祟”

    “严禁乱葬乱埋,治理青山‘白化’”。

    4月起,这个红底白字的条幅出现在桐城县城的大街上,条幅内容出自《2014年安庆市殡葬改革宣传方案》中所列的30条标语。

    这个条幅几百米外,是桐城文庙,它是安徽省保存最完好的文庙,香火鼎盛,名人辈出。5月25日,面对一群集体参观的大学生,保安语气自豪,介绍庙里有一座拱桥,古时只能供大学士以上级别的读书人走。

    传统与反传统,在这座古城相遇。自杀的老人们,用生命作出回应。

    一位网友在百度贴吧发帖:“咱桐城人文之都,以孝义行天下。今日之举,覆三千年道德于倾刻之间,后世子孙羞为文矣!”

    他随后补充,“改革的方向是对的,但是急功近利就是政绩观作祟。”改革的速度,还体现在几个数字上。2013年,安庆市火化率为10%。按照官方计划,从2014年起,之后三年,火化率要分别提高到50%、70%、80%。

    虽然父亲赞同火葬,但程营春私下想过,一旦父亲百年之后,仪式还将按照土葬举行,毕竟夫妻二人需要合葬。

    “要讲乐意,说老实话,谁都不乐意”,枞阳县一位村干部说,“没办法,我们只是执行者。”

    在基层政府的逻辑来看,也感觉委屈。周光明认为,6月1日实施火葬后,老人的寿材已经没有意义,现在交给政府,还能拿1000块钱补偿,虽然不多,但聊胜于无。

    殡葬改革,总让周光明想起民国初年剪辫子,“就像剪辫子一样,总有人不乐意,总有老脑筋。”

    他坚持认为,政府为这场改革,付出了不小代价,“全村200多口棺材,一户1000块,这就是20万。以后建公墓还要几十亩地,这笔钱不少,都是政府出。”

    付出代价的,还有木材商人沈保。他的仓库里,还摆着十口半成品棺材。木匠们还没来得及刷桐油和土漆,就传来了殡葬改革的消息。

    这个消息意味着,制作寿材这门传承数百年的手艺,已无用武之地,这些手艺娴熟的木匠们,将转行改做家具、门窗,以谋生计。

    木匠们走了,但仓库里的十口半成品棺材成了难题。买家没有付钱,这些棺材也无法脱手。沈保琢磨,自己可能得吃个哑巴亏。算上每口棺材1000块的补偿款,也不够支出的成本,但损失也不好讨要,“实在不行就当给国家做贡献了。”

    (应受访者要求,沈保为化名)

    延伸阅读:

     专家“把脉”安庆事件:殡改不宜“一刀切”

    为了能“睡棺材”,多名高龄老人“抢”在6月1日土葬大限前自杀身亡——— 安徽安庆近日被媒体报道多起疑因强推殡葬改革而导致的悲剧(安徽省民政厅办公室工作人员于昨天否认老人死亡与殡改有关)。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贺雪峰告诉南都记者,安徽这次的悲剧并非孤例。2001年、2002年浙江和湖北都分别有老人因为要求土葬而自杀的案例。只是,十几年过去了,政府推行殡葬改革的能力并没有实质性地提高。

    “烧得痛”与“死不起”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认为安庆老人自杀的原因是复杂的。有文化因素、经济因素也有政府因素。首先,有些农村的老人的观念就是“入土为安”。这是已经有几千年传统的文化习惯,一时难以扭转过来。贺雪峰也表示,他在农村调研时,发现“火化”的政策让一些农村老人很害怕。他们担心“烧得痛”。“不是他们愚蠢,而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观念很难改变。”

    其次,郑风田指出从土葬改为火葬后,有些地方的火葬高成本导致农民“死不起”。本来家里老人去世了,在自己家的宅基地上,祖坟里埋葬就可以了。如今需要统一火化、买骨灰盒,得再花很多钱。殡葬业成了相关部门赚取暴利的垄断行业。这也是农民不愿意火葬的一个原因。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于建嵘也提出,火葬场一般都在遥远的县城里,亲人去世之后,农民得把亲人的遗体拉去火化,烧了再拉回来,这样很折腾。

    “口号下或有利益驱动”

    郑风田还提到了两年前河南周口的平坟事件,他认为安庆强制火化事件是继2012年周口平坟运动以后,关于殡葬改革的第二次风波。“周口的政府打着节约耕地的旗号,平完后的土地很快就成了新的卖地指标了。‘节约耕地’的口号下面掩盖的是土地利益的驱动。”郑风田认为,为了节约耕地土葬改火葬有其合理性,但一些看上去理由很充足的政策,在地方政府执行时就可能变成了追求土地红利,侵害农民利益、增加农民负担的行为。

    再次,郑风田认为政府的“一刀切”的简单执法,也是触发这一悲剧的原因之一。“政府有没有必须让所有的人都在6月1日以后火葬?郑风田认为值得商榷。

      有无必要“一刀切”?

    于建嵘进一步指出,在安庆的殡葬改革中,政府制定的政策存在问题。对于老百姓生老病死的问题,需要引导,而不能以一个时间为准“一刀切”。此外,土葬的范围同样不能搞“一刀切”,要看各地的民俗习惯和地理情况。于建嵘认为一个地方是否要推行火葬,不是行政长官的“一声令下”的结果,而是需要详细的调查,搞清楚这个地方推行火葬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如果是节约土地,那就要拿出数据,明确到底节约了多少土地。如果是为了节约木材,就要明确到底节约了多少木材。目前很多地方是火葬之后再放棺材里埋了,并不能达到节约木材的目的。还有一些山区,很多土地不是耕地,火葬也达不到节约耕地的目的。

    强拆棺木违法

    在本次事件中,安庆不少农村家庭都在多年前就为家中老人准备好了棺木,而暴风骤雨般的殡改,促使政府要求农民必须拆掉棺木,承诺每家赔偿1000-1500元,后期甚至出现了工作人员入户强拆的情况。对此,北京市盈科(广州)律师事务所周玉忠律师指出棺材是农民的私有财产,强拆是侵犯农民的物权的违法行为,这也反映了基层政府粗暴执法的积习一时难以扭转。

    安庆的殡葬改革头顶“去千年陋俗,树一代新风”的光环。不过,从媒体的报道看,这一改革与当地严峻的森林防火形势有关,政府认为农民清明节为家人上坟扫墓导致森林火灾频发。郑风田指出政府的管理过于简单化。“如果因为怕出交通事故,是不是大家都别开车了,干脆把车烧了?”

    建议修建农村公墓

    安庆殡葬改革的矛盾如此突出,如何解决这些矛盾成为当务之急。郑风田给出的建议之一就是要把农村的公墓建立起来,做好火葬后的配套设施。由于目前农村的公墓没有建立,所以很多人即使火化了,还是放在棺材里埋了起来,失去了火葬的意义。贺雪峰从文化的角度分析,每个人怀念家人时,睹物思情的“物”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政府要特别重视火化了之后如何安置骨灰的问题,大力修建农村公墓。他认为如何对待农村葬礼的变迁及其现状,对乡村治理、农民的精神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火葬分年龄逐步推行

    在政策的推行上,郑风田认为改革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处理方式必须灵活。应该根据不同年代的人给出不同的政策,八九十岁的老人可以单列出来,实行土葬。“这些老人将土葬看得很重。你一定去强制他火葬,一定会带来很大的矛盾。没有必要,如果不占用耕地什么的,为什么非要火葬呢?”

评分完成:已经给本帖加上 30 银元!

喜欢奇思妙想皆文章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奇思妙想皆文章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生活百态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