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军事纵横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中国应该完全放开,与病毒共存吗?
送交者: compact[★品衔R6★] 于 2021-11-01 22:14 已读 1162 次  

compact的个人频道

2021年7月底张文宏医生发表文章提到“完全开放,与病毒共存论”的策略观点,引发了广泛的争论

如果看看他的原文就知道,他并没有提出任何与病毒共存的具体策略,只是说要有“新的智慧”。这种泛泛而论,如果是在正常情况下谈谈倒也没什么。但问题是,7月底这个时间点正是因南京疫情爆发,引发国内多地疫情扩散的危机关头。同时又是遇到高传染性的德尔塔病毒,他在文章中也明确提到了南京疫情,显然是针对这次疫情而来。但在7月底,这次疫情还远没有结束,尤其南京确诊病例都还在不断出现,并且传播到张家界、扬州、郑州、湖北、北京、沈阳等地区。在这种疫情的关键时刻,普通人说话都应该非常慎重,况且是一个知名度非常高的职业医生。

 

因高强反驳他的文章,很多人在争论中认为这有些政治化。但是,说更严重一点,在这个时候随意讲错话是有可能涉及法律问题的,作为专业的医生尤其是如此。这个可就不止是“政治化”的问题了。

 

对疫情采取什么样的防控措施,这不单纯是一个流行病学的专业问题,也是一个经济学的问题。显然,张文宏的文章中所提的意见,也主要不是从流行病学角度,而是从经济学角度来提的。原因在于,如果只是从防疫角度考虑问题的话,显然是防控越严越有利。但是,这里面是有社会和经济成本的,如果是要谈综合考虑社会和经济成本而应该采取什么策略,那显然就不是从单纯防疫角度出发,而严格说是“在防疫约束前提下的经济决策问题”。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张文宏显然不具备任何经济学专业的知识基础。那么,从经济学专业角度,说清楚为什么他的观点是错误的,这才是关键。

 

微观经济学的边际分析中,有一个重要的结论:正确的决策并不依赖于过去的历史是什么,而是基于经济现状的边际分析结果。因为不同国家疫情的现状不同,其边际分析的最优解也很可能是不同的。到底该不该坚持“病毒清零”的策略,这要基于不同国家的不同现状。至于是什么原因造成不同国家差异的历史和现状,它合理还是不合理,与边际分析完全无关,我们就不去追究了。显然,中国的现状是:病毒已经清零或基本清零了。因此,对中国的防疫策略选择问题,必须是基于中国“已经基本将病毒清零”这个前提。在此前提下,我们有两个策略的选择问题:

 

一是在“保持清零”,与“完全开放、与西方国家看齐”这两个策略之间做出选择。

二是在假设我们最终不得不选择“完全开放”,那么在什么时间点开放更为合适的策略选择。

 

首先来看第一个策略选择。保持清零的策略在防疫上的边际收益为:“基本接近零感染,零死亡”。完全开放的策略,在防疫上的边际收益为“低于可接受的0.46%死亡率”,假设开放后中国感染人数为1亿人,那么死亡人数为46万人。这是“接近零死亡,与几十万、几百万死亡”之间的对比选择,而不是2.1%死亡率,与0.46%或0.1%死亡率之间的对比选择问题。千万不要搞错了。这体现了现状不同,即使采用完全相同的策略,其边际收益也完全不同的原理。

 

需要特别澄清的一点是:不能简单地认为低于某个死亡率就一定可以被社会接受。例如,狂犬病的死亡率接近100%,但我们事实上是选择了与病毒共存,全社会并没有把这个传染病当作很大的事情来对待,也没有因此就不让养宠物狗了。原因在于:这个病每年发病人数只有几百人,它并不会人传人,一般只是在病兽咬伤人之后才可能发病。现在也已经有比较有效的针对性疫苗。因此,更关键的是死亡数量,而不仅是死亡率。假设每年流感发病人数是353万(这是中国2019年实际发病数字),按死亡率0.46%算是死亡16238人。(注,2019年中国实际流感死亡人数是269人,死亡率为10万分之0.0193,这才是我们愿意接受与流感病毒共存的实际死亡率数据)。但是,如果因德尔塔病毒或新的拉姆达病毒传染性远比流感高,使得发病人数达到3500万人,0.46%的死亡率对应的死亡数就是16万多人,这个是否还可能被接受就要明显打个问号了。如果发病数达到3.5亿人,那么对应的死亡数字就会达到百万量级,这显然是难以被社会接受的。

 

保持清零策略的边际经济收益为:中国是接近零感染、零死亡地区,因此经济安全性显然是最高的,人们更愿意将订单交给中国。

 

完全开放的边际经济收益为:中国与其他国家一样不安全,中国最好结果只是“不比别人更差”。

 

保持清零的边际成本投入为:出现零散疫情后,最大投入为有针对性的楼宇、小区、城区或一个城市等的封锁、核酸测量、密接与次密接的排查与隔离,确诊人员的治疗。

 

完全开放的边际成本投入为:数以亿计感染人群的核酸等检测、隔离、治疗,更大人群的核酸检测、隔离等。

 

从风险评估角度来看,保持清零策略的边际收益与成本计算,对病毒变异,以及疫苗研发生产的各种不同结果很不敏感。而完全开放策略的各项经济性计算,却深度地依赖于病毒变异的不同,以及研发疫苗的技术差异。例如,现在认为完全开放了死亡率可以降到0.1%,但你怎么能绝对排除这样的可能性:拉姆达病毒进一步变异后,即使打了世界上的任何疫苗,死亡率也可能会提升到0.65%以上呢?这个死亡确实比原来的2.1%要低,可是却已经显著高于所谓0.46%这个可接受死亡率了。如果出现这种尴尬的结果,病毒又已经传遍全国了,那该怎么办?

 

可能还存在我们在上面没有列完的成本、收益和风险因素。例如,因为采取较严格的防疫措施,尽管只是针对COVID-19疫情的,却导致其他法定传染病普遍下降,有些甚至下降幅度非常大。2019年中国丙类传染病发病人数为717万,2020年却只有313万,下降了一半多。死亡人数也从304人下降到70人。但这些已经不重要了,只要知道了这个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任何人都可以非常容易地得出相同的结论:对中国,并且仅仅对中国来说,尤其是仅仅针对这次南京碌口机场引发的德尔塔病毒小爆发来说,保持清零策略的收益成本比,净收益,抗风险能力等指标,都绝对压倒性地好于完全开放策略。病毒清零策略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是否为最优解,我们这里不去操太多心,只能真诚地从人道主义角度祝福他们。

 

当然,有些人可能辩护说,张医生说的并不是特定地针对这一次疫情,而是说因为这次疫情引发的思考。因为其他国家都采取了完全开放的策略,中国最终也不能不受到影响,最终只能采取开放的策略。那么好,我们就接受这个前提假设,进行相应的有条件的策略选择分析。既然假设中国迟早必须采取开放性的策略,那么,这个策略选择的空间就是:在什么时间点,尤其是在什么样的技术措施基础上,我们不得不放弃保持清零策略,最终采取完全开放的策略更优。

 

由于我们已经清晰地证明:保持清零策略,在任何经济评价指标上,都压倒性地好于完全开放策略,那么,我们的时间选择策略就非常简单:越晚越好。并且,因为还存在病毒变异,以及疫苗跟随研发等,众多不可完全精准预测的风险因素存在,“不得不完全开放”的这个前提性假设,并不是完全确定的。因此,从风险评估角度说,等其他国家实际完全开放后,能够确认完全开放策略是否有效,具体时间至少等一年以上,根据他们的实际效果评估之后,再来作出选择显然更为有利。

 

这个策略选择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早晚的问题,而且是我们建立什么样的技术条件更好的问题。技术条件不同,完全开放后的收益成本显然也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采用越晚越好的策略,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建立更好的技术基础,这样完全开放后的收益成本比肯定会更好。因此,就算我们接受“最终必须完全开放”这个前提假设,具体策略也是在时间上越晚越好。在这次南京碌口机场引发的德尔塔病毒疫情上,肯定不应该采用开放策略。如果是这样,那就不该在这个时间点上提出这个问题。尤其是没有任何具体技术措施、泛泛而论,没有进行任何专业策略分析地提出这个问题。同时,就在这个时间点上,外部有很多人忽悠中国现在就采取完全开放的策略,如果不去进行明确的区分,人们当然就会认为张文宏就是在说服中国政府完全接受国外的建议。这样,他受到批评也就不算冤枉了。 6park.com

-- 汪涛:张文宏,该说还是不该说 6park.com


喜欢compact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compact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军事纵横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