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百家论坛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建国后全球的人均寿命迅速从46岁提高到了60岁
送交者: Lv200[☆★★★声望勋衔16★★★☆] 于 2019-10-27 9:04 已读 2443 次 2 赞  

Lv200的个人频道

          我国解放后全球的人均寿命迅速从46岁提高到了60岁 6park.com

    据“腾讯”网“历史”频道“短史记”专栏第495期(2016年5月16日那一期)的文章《民国是地狱?平均寿命仅35岁?》中讲,1940年广西全省的人均寿命就已经达到了42.07岁,40年代初期(1940年-1944年那4年)云南省呈贡县的人均预期寿命也已经达到了40.04岁;解放前我国没有统计过全国的人均寿命,只由部分地区统计过当地的人均寿命,但从中也可以大致判断出40年代末期全国的人均预期寿命水平。请注意广西和云南属于我国的“西部边远省份”、边疆地区、落后地区,直到1999年还由于仍然很贫穷而使得国家在这些地区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零几年的时候我曾想报考研究生,当时就曾经考虑过“故意”报考广西或云南的高校,因为报考这两个省的高校,考试成绩的总分可以获得“加分”,记得好像是可以加10分;这两个省属于“三类地区”,可以加10分,“二类地区”(中部省份)加5分,东部地区没分加。国家是想以此来吸引人才到西部地区去,以便助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那篇文章在“腾讯”网中的具体地址是:https://new.qq.com/rain/a/20180927A0EDCR

这是那篇文章中的一张表格,从中就可看出1940年广西全省的人均预期寿命:男性为41.48岁,女性为42.66岁,两者平均就是42.07岁,1940-1944年,云南呈贡县的人均预期寿命是40.04岁。 6park.com

    “中国人民大学”承办的“中国人口学会”的会刊《人口研究》2007年第5期上有一篇学术文章《近50年来世界人口期望寿命的演变轨迹》,文章第1小节的一开头就说:

    图1显示,自上个世纪50年代-21世纪初,世界各国的期望寿命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在1950年时 尚有50%的国家期望寿命不到50岁,不到40岁的国家占到了25%,能够达到60岁的国家仅25%,达到70岁的国家尚不足5%。而25年后 期望寿命不足50岁的国家降到了25%以下,有一半的国家达到了65岁,近25%的国家超过了70岁。
    由此可以推断出:40年代时我国的人均预期寿命至少高于全球四分之一(即25%)的国家!40年代时全球有一半的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只有40多岁,甚至30多岁!而到1975年时,全球有一半的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达到了65岁,将近四分之一的国家超过了70岁。

那一期《人口研究》的封面。 6park.com



这家学术刊物的官网中如下这个地址的网页上有那一期的每篇文章的电子版供大家免费下载
http://rkyj.ruc.edu.cn/CN/volumn/volumn_1166.shtml 6park.com

    本帖未完,下面继续:
    劳动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主办的名叫《中国社会保险》的杂志的1998年第4期上有一篇文章《关于中国退休年龄的实证分析》,文章的第3个段落的一开头就说:“从中国人口健康状况看,中国目前的退休年龄偏低。中国职工的退休年龄是50年代初制定的,当时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男性为40岁,女性为42.3岁”。按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的比例为“1:1”计算,(40+42.3)÷2=41.15,也就是说,50年代初期我国的人均预期寿命仍然只有41.15岁

那一期《中国社会保险》杂志的封面。 6park.com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办的《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的2012年第5期上有一篇文章《世界和中国人均期望寿命变化规律》,文章第2个小节第1个段落的一开头就说:“自二战结束以来,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在社会、经济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公共卫生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人口健康水平普遍得到提高。上世纪50年代初,全球人口规模在26.4亿,平均期望寿命仅46.5岁,到70年代末 人口增长到42.5亿,平均期望寿命提高至59.8岁,而在本世纪初人口规模已达62.6亿,期望寿命也提高至65.4岁”

那一期《中国卫生信息管理》的封面。 6park.com


   

    就是说,从50年代初期到70年代末期总共将近30年的时间里,全球的人均预期寿命从46.5岁一下子就大幅度地提高到了将近60岁!另外从上面这一页的底部所附的表格《表1》中可以看到,50年代初期(1950年-1955年)整个亚洲的人均预期寿命是41.4岁,跟当时我国的人均寿命41.15岁大致持平
    40年代全球的人均寿命之所以很短,除了战争直接造成的杀戮(比如轰炸机的轰炸)及战乱造成的饥荒、“食物严重短缺”引起的“严重营养不良”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当时少年儿童的死亡率、“夭折率”很高,从而拉低了整体的人均寿命!当时“四世同堂”、“很多人能活到自己的第4代——重孙子出生后”的现象并不少见,当时年龄超过了40岁的中年人和老年人在社会上并不鲜见,只不过少年儿童由于比成年人的免疫力、抵抗力低而病死,没长大成人就死亡的现象比较“多发”。那么为何从50年代开始,人类的人均寿命快速得到了提高呢?原因除了“二战”已经结束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以青霉素为代表的抗生素类药品的生产技术陆续被发明出来了!
    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青霉菌能分泌一种物质杀死细菌,他将这种物质命名为“青霉素”,但他未将其提纯用于临床,使得青霉素未能引起足够重视。1940年冬,德国化学家恩斯特·钱恩提炼出了一点点青霉素,虽是一个重大突破,但离临床应用距离还很远。1941年,澳大利亚病理学家瓦尔特·弗洛里在美国军方的协助下,在飞行员外出执行任务时从各国机场带回来的泥土中分离出菌种,使青霉素的产量迅速从每立方厘米2个单位提高到了40个单位,但这种提高并不足以生产青霉素。又经过两年的艰苦研发,弗洛里终于又将其提高到了可以批量生产的单位量,1943年10月美国军方跟弗洛里签订了首批青霉素生产合同。青霉素在二战末期横空出世,迅速扭转了盟军的战局。弗洛里也因此而跟弗莱明、钱恩一起,共同获得了194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个奖项的名称中本身就有一个“或”字)。
    1944年,美国新泽西大学分离出了第二种抗生素——链霉素,它有效治愈了另一种可怕的传染病:结核病;1947年,出现氯霉素,它主要针对痢疾、炭疽病菌,治疗轻度感染;1948年,“四环素”出现,这是最早的“广谱抗生素”。1956年,美国礼来公司发明了万古霉素,它被称为抗生素的最后武器。因为它对G+细菌细胞壁、细胞膜和RNA有三重杀菌机制,不易诱导细菌对其产生耐药。正是数百种抗生素类药品的生产技术的被发明,使得从50年代开始,全人类的人均寿命得到了快速地大幅度提高!

此贴已经被作者于 2019/10/27 11:11:49 编辑过 6park.com

喜欢Lv200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Lv200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百家论坛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