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百家论坛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著名学者叶喆民,皇族后裔:曾躺在医院走廊无人问津,学术已死?
送交者: Berlusconi[★品衔R6★] 于 2021-10-26 22:48 已读 653 次 1 赞  

Berlusconi的个人频道



人生只有一生一死,要生的有意义,死的有价值。——邓中夏

近年来关于学术的廉价,关于学者生活的凄惨境遇时而见诸报道,就连那些顶尖学者也概莫能外,屠呦呦获得的诺贝尔医学奖的奖金买不起北京的半个客厅,于敏院士穷其一生的努力获国家科技最高奖500万元,却也买不到一辆顶级豪车,与此相对比的却是那些大小明星生活琐碎连篇累牍的报道,豪宅名车热火朝天的曝晒。

不是对社会贡献越大收获越多么,相比这些科学家那些明星贡献了什么?一遍遍灵魂的拷问,一篇篇心酸的报道,社会的追星捧星风潮却依然如故。两年前,著名学者叶喆民的病逝经历又一次引发了人们关于价值观的议论,叶喆民出身显贵却甘于清贫,他对中国陶瓷研究卓有贡献,如同一支擎天柱矗立在陶瓷界中。

可是他的病逝却是那样的凄凉而牵动人心,除了学生弟子和业界同行,几乎无人关注,而那个时间段内两个小明星的夜宿门事件在热搜榜上霸屏长达一月之久,这不禁令人沉思,难道真是明星当道,学术已死?



一、书画前半生

1924年叶喆民出生于北京,原姓叶赫那拉,是那位手握晚清朝廷大权的"太后老佛爷"的后裔,可谓皇室贵胄,但清朝已亡,这个显赫赫的出身对他来说形同虚设,在当时已不能带来任何益处。叶喆民家学渊源,他的人生受父亲叶麟趾影响很大。

叶麟趾经历了家道中落由富贵到平民的过程,办过工厂、开过公司,后受徐悲鸿之邀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教授并研究陶瓷,是第一个发现定窑的人,著有《古今中外陶瓷汇编》这一陶瓷界里程碑式的专著,叶麟趾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喜欢上陶瓷,并在这个领域做出成绩,于是从小就开始培养三个子女学习陶瓷知识。

中央美术学院里名人聚集,随处可见有人在练习书法或泼墨作画,艺术气息非常浓厚,叶喆民从小在此长大,耳濡目染的对那些绘画和书法有了初步的认识,虽然一直跟随父亲学习陶瓷,但事实上更喜欢书法绘画,他在书画一道上很有天分,得到了徐悲鸿、罗复堪、溥心畬三位大师的系统传授和认真指导,自己也刻苦钻研理论和创作技法,在碑帖、书法史、古诗词方面造诣颇深。



在40岁前,叶喆民每日笔耕不缀,或凭窗写生,或伏案临字,在书法和绘画两个方面均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不但创作了众多的书法和绘画作品,多幅书法作品被海外博物馆收藏。他还披阅书丛,拾取菁华,发表了《中国书法通论》、《中国书法史论》等多部著作,书画创作和研究水平均得到了业界内人士的高度评价。

叶喆民偏离了父亲预定的人生轨道,虽然自觉有些对不起父亲多年的教导,但是颇有主见的他一直坚信,人生短暂,不能枉度,既然是真心喜欢,就要勇往直前地追求,于是他稳稳地走在泼墨挥毫的人生之路上。

如果照着这个路线走下去,他可能会成为一个不错的书法家或者画家,但中国陶瓷界和考古界却会损失惨重,那个延续了数百年的汝窑窑址之谜可能还将继续存在并困扰着人们。但世界上没有那么多如果,事实上是,一边重温父亲的旧梦,开启了人生另一段精彩生活,一边继续精研画技和书法



二、全身心破解700年未解之谜

40岁后,叶喆民开始兼收并蓄,又重新拾起了对陶瓷的研究兴趣。看到儿子终于走上了这条研究之路,叶麟趾老怀大慰,投入更大精力耐心指导叶喆民,凭着幼时打下的坚实基础,并涉猎国外相关著作,叶麟趾将研究成果写成《中国古陶瓷科学检测》一书,该书得到业界的认可,故宫博物院领导更是慧眼识珠,将他调到故宫博物院陶瓷组,从此,叶喆民开启了一段陶瓷"奇缘"。

叶喆民在故宫工作近17年,在家学之外,还得到了著名陶瓷专家陈万里、著名古陶瓷鉴定专家孙瀛洲大师的指导,系统学习窑址调查和陶瓷鉴定。

当时有一个700年未解之谜困扰着中国陶瓷界,那就是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中的汝窑窑址一直无法找到。汝瓷的珍稀人所共知,全世界仅存不到百件,21世纪初仅一件汝窑洗就拍出近3亿港币的天价,可见其珍贵程度和在陶瓷界的地位之高。



作为一名学者,叶喆民的思想非常纯粹,从研究陶瓷时开始,就有一种不达目的不回头的坚持,那就是要找到汝窑窑址,破解中国陶瓷史上700年来未解之谜,还原汝瓷的烧制技术。为此他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寻找之路异常曲折而漫长,他专程赶赴邯郸磁州窑窑址考察,无数次探访河南各地,为了寻找瓷片,曾趴在地上一寸地方一寸地方的搜索,当地人将他当成"神经病",他只是一笑置之。

有付出就会有收获,上世纪70年代末他在河南宝丰县一座清凉寺窑址发现了一片天青釉汝窑瓷片,在研究相关古籍文献的基础上,提出这座寺庙附近很可能是汝窑遗址,但却没有得到同行专家的认同。1985年,他发文重提此事,并进一步指出,清凉寺附近应是一座规模较大的窑器制造地,这个观点引起了国内专家的注意。



1986年叶喆民在鉴定一件来自宝丰县的青瓷盘时,认定其就是妆窑制品,至此,陶瓷界和考古界才开始系统对宝丰清凉寺进行考古挖掘,当一座高约3米,宽约500余米的出土瓷片和窑具组成的""出现在人们眼前时,壮观的场面激动了无数专家和学者的心。困扰人们700年的秘密终被破解,叶喆民成为发现汝窑第一人



叶喆民对汝窑和汝瓷的研究之深是他人所无法企及的,他发现用10倍放大镜观察汝瓷,釉中气泡如晨星般稀疏,从此,"寥若晨星"成为了汝瓷的主要鉴定依据。叶喆民就是这样一个人,目标明确,步履稳健,干一样象一样,做一事成一事,他以一己之力改写了中国现代陶瓷史,大道至简,只有这样思想纯粹、心无旁骛的人才能做出不朽之事业,创出不世之伟绩。

三、明星当道,学术亦未死

叶喆民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汝窑汝瓷的发现上,还体现在育人和著述方面。1978年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陶瓷史和中国书法史,并在北大、香港中文大学等学院开设讲坛,为中国陶瓷界、文博界、美术界、书法界培育人才无数,可谓桃李满天下。

叶喆民著作颇丰,出版《中国陶瓷史纲要》等专著10余部,主编《中国磁州窑》,并独自撰写了《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中国古陶瓷"条目,《中国陶瓷史》是继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之后唯 一一部日本自觉全文翻译成日文广泛发行的著作。



叶喆民在学术研究上是一个"富"翁,无论著书育人,泼墨山水,挥毫人生,还是破解百年汝窑隐秘,都做到了人生极致,一生可谓是"富且贵"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却是一世清贫,住旧楼小屋,吃清茶淡饭,不算家徒四壁却也是没有一件贵重家具。

最震惊世人的是3年前,93岁的叶喆民单身一人住院治疗,躺在医院走廊里一度无人问津,场景异常凄凉,当这张照片在网络上挂出后,老学者虽然得到了合理治疗,但却依然于2年前的1月2日离世而去,叶喆民离世的讣告瞬间淹没在一个叫PGONE和一个女星发生的夜宿门的爆炒信息里…………

心中带着对老师去世的伤痛,对娱乐新闻铺天盖地的极度反感和痛恨,叶喆民的学生李鉴宸愤怒地发微质问,"难道真的是明星当道,学术已死?"李鉴宸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这样发问的。



从目前看,这确实是一个明星当道的世界,娱乐至死、流量至上的理念源于利益在作祟,最大化经济利益的攫取已令很多人将道德和伦理抛在脑后,但这却永远不会成为主流,娱乐只是暂时使人身心愉悦,一笑即过。

就如莫里斯所说的"时髦的玩艺儿,只要表面的光彩一脱,显然就无价值可言。"明星一旦年老色衰退去这层光环,粉丝一旦移情别恋另选新秀,过气的明星还会给这个社会留下些什么值得记忆的?时光会洗涮掉这一切的。

然而学术却会让记忆永久弥新。当84岁钟南山告诫大家留在家里不要出门而全民皆寂时,我们知道学术未死;当施一公从美国学成载誉归来筹建西湖大学时,我们知道学术未死;当陈薇宣布研制出第一支疫苗时,我们知道学术未死;当华为以民营公司之身全力抗衡美国时,我们知道学术死。



明星虽然当道,但学术却依然未死,这是两个层面的事情,是无法比较的。之所以让人愤怒,是因为大家是用世俗的金钱多寡来进行衡量的。其实大家深层想说的是,虽然学术未死,但学者的心却会被伤的厉害,心伤的久了,学者的心会死的,那也就跟学术死了没有什么区别!

面对这种现实情况,现代国人确实应该认真思考,有关监管部门也应反思,该出手时就出手,千万不要真的娱乐至死,"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应该让它成为绝唱,而不应再次成为千古教训!

喜欢Berlusconi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Berlusconi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百家论坛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