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前有天堑,后有追兵,当年红军横渡乌江有多难?
送交者: 王一平[★★声望品衔10★★] 于 2021-11-13 18:44 已读 1256 次 1 赞  

王一平的个人频道

前有天堑,后有追兵,当年红军横渡乌江有多难? 6park.com

他们无惧生死,奋勇冲锋,

跨越滔滔江水,

打响突破乌江的精彩战斗。

他们出敌不意,攻敌不备,

在数十万敌军的包围圈中穿插迂回,

续写四渡赤水的胜利诗篇。

莫道乌江天堑险,

且看红军重飞渡! 6park.com


本集嘉宾

军史专家 卢 勇

军史专家 陈 力

国防大学联合勤务学院副教授 孙 剑



01.本以为牺牲的他们突然在关键时刻出现



湘江战役后,中央红军锐减到三万多人,形势非常危急,中央红军放弃与红2军团、红6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敌人兵力薄弱的贵州进军。





进入贵州后,国民党军也紧追而来。红军决定抢在国民党军薛岳部到达之前,迅速抢渡乌江,向遵义推进。





朱德同志在猴场作突破乌江天险的动员报告后,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同志急令红1军团1师、2师和红3军团分三路突破乌江。由耿飚和杨成武率领的红2师4团是渡江的主攻力量,突破地点是江界河渡口;红1师突破地点是回龙场渡口;红3军团渡河地点是茶山关渡口





在江界河渡口,红2师4团于1935年1月2日开始渡江,几经尝试却都以失败告终。



第二天,红4团再次组织强攻时,对岸的山崖下竟突然响起枪声,向敌人的阵地射击。原来,前一天晚上团内毛连长偷渡成功,因为怕发信号引起敌人怀疑,几名战士在山崖下潜伏一晚。在毛连长等人的配合下,红4团成功抢占江界河渡口。



02. 渡江无船怎么办?乘竹筏强渡!



1月2日,红1师1团由团长杨得志、政治委员黎林率领赶到回龙场渡口,却发现情况比预想得还要困难。





国民党军将船收走,连可以造船的木料都进行了销毁。杨得志同志发现江上漂着竹竿,江边竹林茂密,于是决定造竹筏过江。然而第一次强渡并没有成功,8名战士不幸牺牲。第一营的营长孙继先又挑选数名水性好、战斗力强的战士乘坐竹筏强渡。






竹筏下水后,团长杨得志、政委黎林在岸边焦急等待,杨得志晚年在回忆录中仍能详细描述当时紧张的心情。最终,对岸响起了枪声,天险乌江终究被英勇的红军突破。



红3军团第5师担负着从乌江最险要的渡口——茶山关强渡的任务。此时,红5师从3个团中分别抽调一个侦察排,采取三个地点同时泅渡的方式。红军强行登上江岸,不顾一切地向黔军阵地扑过去,黔军被红军不畏生死的气势吓倒,纷纷溃逃。1月6日,红3军团全部渡过乌江。




03. 这座长征路上的天堑,红军缘何两次飞渡?



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四渡赤水,书写下战争史上的经典之作。蒋介石接到红军四渡赤水的报告后,再次部署重兵对红军进行“围剿”。





此时,红军要彻底摆脱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还需要一个契机——再渡乌江。

▲红军南渡乌江形势分析



然而南下再渡乌江,就要穿越国民党军的层层封锁,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一旦与强敌遭遇,对红军十分不利。



04. 成功假冒蔣介石发布作战命令



中革军委采纳军委二局局长曾希圣的建议,假借蒋介石的口吻,给国民党军周浑元、吴奇伟部发假电报,命令他们继续沿着泮水、新场前进,避免了两军的遭遇。



就在红军主力隐蔽、疾速南下的同时,毛泽东同志还放出一支“战略奇兵”,以红9军团伪装红军主力,示形于东北,掩护红军主力行动。





毛泽东同志充分利用了蒋介石的判断失误与部署错误,指挥红军主力迅速隐蔽南下





1935年3月31日,红军主力分别从大塘、江口、梯子岩等渡口南渡乌江,将国民党军“追剿”部队主力全部甩到了乌江以北地区,蒋介石苦心设计的在黔北、黔西地区聚歼红军的计划再次宣告破产

喜欢王一平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王一平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