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真正的大儒梁漱溟(ZT)
送交者: 张旺教授[☆★★声望品衔12★★☆] 于 2016-04-22 21:09 已读 708 次 1 赞  

张旺教授的个人频道

楚刃:梁漱溟先生才是中国一代文人的楷模

发布时间:2014-05-13 09:47 作者:楚刃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 4431次

   北宋大儒、关学领袖张载,立志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其结果如何世人自有评论;然而梁漱溟先生,却在20世纪的中国,给一代文人立下了学习的楷模,这是真真确确,世人共知的。

    梁先生勇于坚持自己的主张     梁先生勇于坚持自己才的主张,最突出的是1953年9月的毛泽东、梁漱溟之争。9月11日,针对周恩来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梁漱溟很动感情地谈到:“特别是近几年来,城里的工人生活提高得快,而乡村的农民生活却依然很苦,所以各地乡下人都往城里、包括北京跑,城里不能容,又赶他们回去,形成矛盾。有人说,如今工人的生活在九天,农民的生活在九地,有‘九天九地’之差。”9月16日,毛泽东尖锐地批评:“梁漱溟说,工人在‘九天之上’,农民在‘九地之下’。事实如何呢?差别是有,工人的收入是比农民多一些,……用什么办法来让农民多得一些呢?你梁漱溟有办法吗?……什么‘九天九地’的高论,什么‘共产党丢了农民’,‘共产党不如工商联可靠’等等高论,这一切能使我相信吗?不能。”梁漱溟也公开向毛泽东索讨雅量:“今天我要看一看毛主席有无雅量收回他的话。”毛泽东的回答则是:“在梁漱溟看来,点头承认他是正确的,这就叫‘有雅量’;不承认他是正确的,那就叫没有‘雅量’。那样的‘雅量’,我们大概不会有。但是,我们这一点‘雅量’还是有的:你梁漱溟的政协委员还可以继续当下去。”当时会场上不少人责备梁漱溟不该顶撞毛泽东。但是梁先生公开向毛泽东叫板,你一句、我一句,一副不屈不挠的样子,不能不被人称为真正的士人风骨。(参考《毛泽东选集》第五卷P116-124)     梁先生之有如此大的政治勇气,只有明代代的方孝孺可以比肩。中国历史的文人大都是有风骨的,比如屈原被奸臣陷害、国王贬斥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不惜投江以明其志;司马迁为了给朋友李陵辨怨,不惜自己惨遭腐刑,坚持写完彪炳千古的巨著《史记》。但是比起这些人的遭遇来,明代方孝孺的悲壮不可同日而语。明代建文帝即位后,着手削藩,方孝孺积极参与其事,削藩弱宗本是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题中之意。而燕王朱棣以藩王身份篡逆大统,破坏的是立嗣以嫡以长的成宪,就是当时的宪法。方孝孺在燕王攻破南京城后,以据不奉诏而身死,这决不是殉于一家一姓,乃是维护当时的宪法。史载朱棣逼迫方孝孺代为草诏说:“此事非先生不可!”孝孺执笔,疾书“燕贼篡位”数字,掷笔与地,且哭且骂“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朱棣发怒说:“汝不顾九族乎?”孝孺奋然作答:“便十族奈我何!”骂声益厉。朱棣厉声道:“汝焉能遽死,当灭十族!”最终,朱棣就在九族之上又加一族,连他的学生朋友也算一族,总计873人全部凌迟处死。方孝孺一介书生,手无束鸡之力,却面对专制君主的屠刀视死如归,抗节不屈,这可谓感天地、泣鬼神!受到后人的无限敬仰和赞颂。但是,20世纪的中国毕竟不是明末时期,毛泽东也比明成祖伟大得多。而且毛泽东说到做到,掷地有声:“我们这一点‘雅量’还是有的:你梁漱溟的政协委员还可以继续当下去。”。梁漱溟在之后相当的时间里依然是政协委员照当,工资照发,并没有受到任何处分。     这里,就涉及到文人要不要气节的问题。气节,《辞海》的解释是指志气和节操。《史记·汲郑列传》:“﹝汲黯﹞好学,游侠,任气节,内行脩絜,好直谏。”北宋范仲淹“每感激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南宋陆游《有所感》诗:“气节陵夷谁独立,文章衰坏正横流。”文天祥认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拒不降敌,英勇就义。清代唐甄《潜书·主进》:“世尚气节,则为直士;世尚功业,则为才士。”郭沫若《屈原》第一幕:“在这战乱的年代,一个人的气节很要紧。”经过世代培育、弘扬、传承的士人气节,是数千年来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弱而复强、衰而复兴的灵魂和脊梁。在命运的颠沛中,特别是在权势威逼下,很容易看出一个人的气节。但是,在现实中国的一些人眼里,什么气节不气节,完全是过时的、落后的、封建性的观念。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社会里,再谈什么气节,简直是迂腐,可笑,愚不可及。至于孟老夫子说的“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更是匪夷所思的一句屁话!时代不同了,威武应能屈,富贵亦能淫,贫贱更能移。在权势面前,不抛弃人格,夹起尾巴,还能活命吗?人富贵了,不纸醉金迷,三妻四妾,不是白活了吗?穷的叮当响,还谈什么志气节操,不怕人家笑话吗?     于是,在现实中什么样的失节人物都有。据方志敏《可爱的中国》记载,关押他的监狱长曾这样劝降:你这个人真是死心眼,现在国民党势力大,你就投降过来算了;将来共产党势力大了,我和你再一块投降过去不行吗?这位监狱长看来,什么信仰不信仰,气节不气节,还不就是一句空话,保住人的性命是第一要务。如果说那还只是蒋介石治下的民国,而在1949年以后的中国又怎样?当毛泽东被誉为人民的大救星,在某些人眼里权势如日中天的时候,不是也有人得宠时自谓有总理之才,得罪后又不断写检讨,甚至哭哭啼啼的向毛泽东乞求饶恕。然而一旦毛泽东过世,风云稍变之后,就拍着胸膛,颐指气使,大谈如何反对毛的专制,简直是不可一世的英雄!而这种前恭后倨的势利小人,居然不以为耻,甚至还以为荣,认为这不过是一种政治策略。还是引用一句刘少奇的话吧,这将来是要写进书里的。像赫鲁晓夫一样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在历史留下的将是一则政治笑柄!赫鲁晓夫是什么东西?一个打工放猪仔,先称斯大林为父而后全盘否定之。此人没多读书当然称不上文人,在俄国更不懂中国气节。而那些学富五车的中国文人,深受忠、孝、节、义熏陶,怎么也不讲士大夫的气节了呢?难道市场经济的基础地位确立了,人们的灵魂也非要市场化不行吗?所以在此不得不学诸葛亮骂王朗:“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历代先贤于地下乎!     梁先生敢于坦承自己的不足     梁先生之所以成为中国一代文人的楷模,还在于他敢于坦承自己的不足。有关文史资料谈到,梁先生老年提及此桩公案时,不仅没有对毛泽东报以恶语,反而作了自责。他说:“有我的顶撞在先,才有毛主席的批判在后……当时是我的态度不好,讲话不分场合,使他很为难。我更不应该伤了他的感情,这是我的不对。他的话有些与事实不太相合,正像我的发言也有与事实不符之处,这些都是难免的,可以理解的,没有什么。他(指毛泽东)已故世了,我感到深深的寂寞……”。《法治论坛》2008年3月24日发表《梁漱溟先生在1980年回答美国作家艾恺提问时的诚挚与真情》谈到,艾恺问梁漱溟先生:“中国历史上伟人很多,你觉得最伟大的中国人是谁?”梁漱溟说:“毛泽东!”梁先生对美国作家艾恺说:“毛泽东是世界性的伟大人物,实在了不起。”这也是梁漱溟先生一生中最后一次评说毛泽东。他说:“没有毛泽东就不能有共产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百分之百的事实。”梁先生是敢同毛泽东面对面进行争辩的中国知识份子,也因此受到毛泽东的最严厉的批评,并导致梁漱溟先生在“文化大革命”中再次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而挨整。梁漱溟先生能够在社会上反毛泽东很厉害的时期,尊重客观事实、历史环境,抛开个人的恩怨,正确地对待和评价毛泽东,这是一个学者难能可贵的崇高品德的展示。     中国历史上有句名言: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这就是说:君子的过错,如同日蚀月蚀:他犯了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了错误,人们都仰望着他。人都会犯错,错了怎么办?改!改错是人的高贵品性,令人景仰。但这不是人人都可达到的境界,而恰恰是梁先生最为闪亮的境界。为什么君子犯了错误容易引起别人的注意呢?这就好比一件黑布料,即便沾上了一点脏东西,也不那么醒目;可是一件白布料沾上了一点脏东西,就会非常醒目。高尚的人即使犯了错误,只要能改正,也愿意原谅他们。但是犯了错误而拒绝改正,那就是故意为恶,就会遭到人们的谴责。梁先生毕竟只是一介书生,而毛泽东是共产党的领袖,两人虽然都熟悉农村关心农民,但在认识上必然有一定的差距。梁先生没有考虑到这个事实上的差距,而要毛泽东和自己一致,还要毛泽东表现出雅量,这就有点过分了。但是即使在1953年的“廷争面折”之后,梁漱溟始终把毛泽东当作朋友。1972年12月26日毛泽东生日,梁漱溟把尚未出版的《中国--理性之国》手抄书稿送到中南海,作为祝贺毛泽东生日的寿礼。梁漱溟曾于1953年以后的几年里,看到了“中共执政的累累硕果”而从心底感到欣慰,真正感到共产党、毛主席领导之得法,中国老百姓潜在多年的力量终于发挥出来了。毛泽东如果泉下有知,也必然受到感动,这件事更表现了梁先生的高风亮节。     那么,中国有些文人是否也敢坦承自己的不足呢?就像那位以做右派为荣的先生,何止决不认错,而且变本加厉:“就事论事而言,我也不认为我需要平反。人家都说:某某人被错误地打成右派。但是我认为我是准确地被打成了右派,一点也不冤枉。因为我当时确实是想走资本主义道路,也可以说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路。尽管我当时对什么是资本主义,或者初级阶段都不太了解,但是我的右派言论中确实主张猪肉买不着就应该涨价等等。如果说我当时并不错,所以要平反,那么就是那时候的共产党错了。可是至今也没有谁说那时候的共产党是错的。”(应约为英国《金融时报》“我的1978”征文撰稿)现在这位先生就更加肆无忌惮地为汉奸翻案了:“有一些汉奸并不是为了自己升官发财,而是为了减轻人民的痛苦,作为抵挡日本人对中国人的欺压的缓冲器。这样的汉奸非但没有错,而且是真正的英雄”。尽管他已混迹于经济学家之列,享受国家高知的优厚待遇,但还是说:“我不在乎拿外国人的钱,也不在乎拿资本家的钱。我不拿他的钱,我拿谁的钱?谁给我钱?”美国由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与福特基金会联手,于1936年成立美国福特基金会,大批拨款,提供赞助。在1953-1966年十几年的时段里,即给了美国34所著名的大学两亿七千万美元,相当于现在的20多亿美元,进行所谓的区域研究。而某先生则是福特基金会资助的哈佛大学访问学者。此人正是由于欲壑难填,向美国投怀送抱,鼓吹汉奸是英雄,而遭到人们的谴责。     梁先生忠于天下苍生的福祉     最近有位朱学勤先生在网上提出“中右”概念,认为“一个中右的立场永远是特立独行的,哪怕是孤立的。”并且“中右是一种平衡的力量,……长期孤立长期寂寞。”特别是把梁先生也归入“中右”,比如“五四运动中,中右立场最典型的代表是梁漱溟。”“文革当中……立足之地实际上是一个中右的立场”。这种说法对梁先生是不公平的。     其实,梁先生只关心天下苍生福祉,无所谓左、右,或者中右。他对中国社会抱有强烈责任感而且又能在社会实践中身体力行。对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他不仅有深厚的感情、深刻的研究,还作过多年的实地考察和实践。他在90高龄时,曾经对自己下过这样的结论:“我是一个要实践的人,是一个要拼命干的人!”他也的确是中国少有的几个能将自己的学术思想付诸实践的学者。1928年,35岁梁漱溟就在广东作《乡治十讲》,筹办“乡治讲习所”。直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1937年,致力于中国乡村问题的研究近10年。即使在他和毛泽东那场著名的争论中,说“如今工人的生活在九天,农民的生活在九地,有‘九天九地’之差。”问题的估量未必正确,但为农民争取利益的心情却跃然纸上。而关于自己个人的利益,梁先生往往是不太顾及的。1949年以后,曾经同事的章伯钧、罗隆基都当了政府部长,身列高官,而梁漱溟坚持学术研究,谢绝到政府内当官。说有“章罗联盟”实为反右扩大化体现,因为章罗常常为待遇吵架而很少往来。所以梁先生说“他们虽然都有长处、本领……可惜都有缺陷,就是不能谦虚谨慎。”(李渊庭等编著,梁漱溟亲修的《梁漱溟》第334页群言出版社)。
来源: 共识网 | 来源日期:2014-5-9 | 责任编辑:令狐冲

评分完成:已经给本帖加上 10 银元!

喜欢张旺教授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张旺教授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