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大河入海处(四):作为证明的内战 A
送交者: NewCommer18[☆品衔R4☆] 于 2019-10-16 10:04 已读 1960 次 3 赞  

NewCommer18的个人频道

说起三年的解放战争,真是一个后来者看得惊心动魄,当事人却苦的七晕八素的大事件。关于这场内战的进程和内容,俺就不多说了,这里主要是谈个人的评论。

首先要说是,三年解放战争是一场不折不扣的内战。----这当然是常识,但还是有人对此吹毛求疵,说内战就是“中国人打中国人。”------俺觉得这种论调似乎过于单纯了,----其实从满清覆灭那一年起,到新中国建立,这样的内战在当时的中国是一直连绵不绝的。---而三年解放战争这场最激烈的冲突的最大的历史贡献就在于,它因此结束了这个状态。-----是的,一个完整而统一的国家是任何一个国家开始现代化的基础,---而这,就是三年解放战争最大,也是最基本的历史意义所在。

说到这儿,顺便提一下两岸对这场战争的表述,台湾以“戡乱剿匪”而名之,------这是一个极为滑稽的表述,因为很显然,假如以“戡乱剿匪”自命的中华民国政府在之前还可以以此自慰的话,那么当他们在逃到这个海岛上之后,继续重复“戡乱剿匪”这个名词无疑是对他们自身的生存状况一种极辛辣的讽刺。隔着海峡对大陆流口水的椰树下吹海风的“戡乱者”和“剿匪者”,这样的形象,国民党人居然乐此不疲,也是现代史的一道风景了。

而从另一边说,大陆这里,我们宣传的是“两种命运的大决战”。这个命名虽然大气磅礴,但同时暗藏了很大隐忧,又忽略了一些基本史实。因为一方面,在三年解放战争期间,TG的目标是“新民主主义”而不是后来的“社会主义”,假如从理论上抠,当时TG和国民党的政治目标,是绝对相同点多于差别的。另一方面,说“大决战”决定了不同的“两种命运”,这种说法无异于让“大决战”为后来中国人民的“命运”背书,这个联系,在事实上是不成立的,恰如志愿军战士的血战决不应该为现在朝鲜半岛所发生的事情负责一样。------所以总而言之,我们最好先扔掉那些道德的判断,而首先把内战的历史意义放在国家统一这一点上。

其次,内战持续了三年,那么长的时间,足以使内战的结果本身就成为一个最权威的结论。即TG的胜利是必然的。这样说,或许同样是陈词滥调,但实际上这个结果的确是值得深思的:

按照俺粗浅的理解,对于这个结果,有三个因素是很重要的:

第一, 东哥毅然飞到重庆去谈判这个决定,对于TG和国民党方的影响是此消彼涨的。

在抗战刚刚结束,满目疮痍的中国极力哭喊着要休养生息的时刻,国共作为对立的双方,谁也不敢做引发内战的罪人,从这一点讲,当时政治局面的焦点就在于那一方首先向全中国人民显示自己对和平的诚意。虽然从本质上,恐怕国共双方的高层都不相信能够真正建立一个和平的联合政府,但是,从争取民心的角度,在开战之前,双方都必须要表示自己对和平的“真诚向往”。----------从这一点讲,蒋介石并非庸才,他看到了这个焦点,并采纳了吴鼎昌的建议,三次发电报给东哥,要求他来重庆谈判。-----很显然,(后来的历史事实也证明),蒋介石此时压根就没想到东哥敢来。

然而事实是,东哥同样也看穿了这一点。(虽然据说东哥去重庆有不同的因素,),但东哥比蒋介石更厉害的一点就在于,他就是来了。于是,这个行动的本身就取得了无比巨大的宣传效果,所有当时的中国人都看到,为了和平,东哥跑到了重庆。

而比这更富有深远意义的是,就在东哥还在重庆谈判的同时,面对阎锡山的挑衅,TG居然毫不留情地把阎部打得落花流水。----这一胜利很明白地告诉国民党,东哥在重庆绝非人质,而是一个战士。(或者最高级的特种队员?)------老实说,我们后来者这样摇摇笔杆实在太轻易了,要是设身处地地想想,作为东哥,他身在重庆,居然还如此强悍命令刘邓“针锋相对,寸土必争!”,这个气概是何等的伟大,又是何等的凛冽,-----所以美国人后来很傻,假如他们能够稍稍研究一下东哥当年在重庆的气概,就应该知道,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是东哥一个从内心最深处发出的命令。-----虽然东哥的这种不服输的气概在其晚年对于中国人民而言,未必是一种福气,---但反过来说,在东哥当政的时代,我们的确无法想象,会有大使馆被炸,或者南海坠机这样的事件发生的。(事实上东哥时代,中国空军多次在南海击落美国战机和无人机。)

是以,回顾东哥去重庆这件事,就很清楚地告诉我们,在一开始,TG虽然在很多客观条件上处于劣势,但他们完全没有在气势上有任何的委顿,而是以一种斗士般的昂扬进入状态的。

第二, TG军事水平的飞跃

有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却很少被我们提起,那就是在三年内战期间所锻炼出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了中国历史上非常罕见的极其伟大的一支军队。因为这支军队完美地结合了高妙的指挥,高昂的士气和积极主动的进取心。-----对于饱受战争磨难的中国而言,这个成就大概也是一种意外的补偿吧。

说到高妙的指挥,一个非常悲哀的事情就是现在一些论坛里还有讨论解放军是否靠“人海战术”打胜仗,-----在俺看来,讨论这个话题本身,就是可笑的。而对于以此为借口的“国粉”们而言,这更是一个可笑的借口。----当然,这是失败者的安慰奖,从同情这个角度看,是可以接受的。----但俺还是忍不住要说,作为失败者,不断地用借口来搪塞自己的失败,这本身就说明,他们依然还是一个失败者,----不同的是,连怎么失败都不知道的败将更加愚蠢,或者更加可悲。

事实上,在当时的内战期间,TG方的将领们表现了卓越的指挥才华,他们创造的很多战例,都是智慧和力量的完美结合。举个小例子,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大跃进,为了策应他们,陈赓,谢富治率部挺进豫西,----相应的,陈赓同学,胡宗南上将派麾下李铁军第五兵团尾随追击。为了引开追兵,陈赓命令周希汉以一个旅兵力伪装成主力,进攻几个县城。在周希汉率部进攻郏县时,守敌原只有一保安团,但就在攻城的前一天,国民党整编第十五师师长武庭麟率该师师部及六十四师两个团,外加孙元良兵团第一二五旅的一个加强营,共计5000余人,进驻郏县。洛阳李铁军部也已离开洛阳,其整编第三师前锋进至伊川以南,距郏县仅60公里。

就这样一个态势,周希汉在经过缜密思考后,毅然决定以他的一个旅进攻郏县,经过力战,突破城墙之后,敌据险死守要点,而侦察报告,此时,追兵已经接近不到30里,-----在这样的关头,周希汉沉着冷静,依次发布命令,部署部队分段阻击,掩护,攻坚,在部署完毕之后,众人以为他要下达总攻命令了。谁知,他用力扔掉烟蒂,大声说:

“开饭!”

是的,就是在这样的关头,周希汉把每一秒似乎都非常金贵的时间,像一个挥金如土的帝王一样,奢侈地拿出了半个小时,让部队吃饱了饭。然后,总攻,一举突破,全歼守敌,擒获敌整编师长。

但就这样还只是整个战斗的半截,因为接下来如何在敌大军追逼之下成功脱身、撤退才是真正的本事,请注意,此时,周希汉的一个旅还要解决胜仗后的缴获,战俘等等问题。并不是通常情况下的轻装撤退。---但具体的措施俺就不多讲了,总之,周希汉不仅用他的一个旅歼灭了敌人一个旅,而且在敌重兵追击之下,从容脱身,这样的战例,无论在哪个国家的军事学院里,都可以成为范例的。

当时东哥去重庆的时候,难道就没害怕吗?(比如,做了楚怀王?),这个问题,是很自然的,而且东哥当时心里的确很是忐忑。

但是具体到重庆谈判的历史背景,其实这里有一个很深刻的因素,保障了东哥的安全。----这个因素到现在还是在论坛上被我们争论。----它就是国共双方在抗战的成绩单问题。

我们知道,在抗战八年里,国民党军队的确进行了很多次可歌可泣的战斗,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如果我们有空看看抗战刚刚胜利后的形势图就会发现,事实上就在日本投降的那一年,国民党军队所控制的地盘,假如是下围棋的话,都是“好地方”,不是“金角”,就是“银边”,可惜都不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核心地带,比如华北,华东甚至中原。而是呆在湖南,贵州,四川,云南,广西这些地方。当然,本来国民党的形势能好看一点,但正是在日寇已经日薄西山的1944年,他们还能够发动豫湘桂会战,从华北打到华南,国民党军损失五六十万大军和丢弃了河南、湖南、广西、广东、福建、贵州等省的大部或一部,使20余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沦丧敌手。正因为如此,在抗战胜利之际,蒋介石尴尬的发现,他的部队居然需要长途跋涉才能接受已经投降的日寇的膏腴之地。----而TG方面,在抗战还未结束时,东哥就派了王震,王首道的“湖南人民抗日建国军”南下,名义上是去湖南抗日,但实际是要和广东的东江纵队会师,把国民党部队封锁在大西南,(由此可见当时国共的形势),同时,当时靠近南京,上海的新四军甚至想直接解放还在(投降了的)日伪军手里的京沪之地,连市长的人选都定好了。

所以俺的意思就是,在抗战八年之后,TG依靠自己的努力已经把他的势力蔓延到了当时中国的核心地带,而与此同时,蒋介石的大批精锐却还滞留于大西南,(顺便提一下,俺并非要贬低国民党远征军的功勋和战绩,但值得提出的是,一支自己国家疆土完整的远征军的战绩,显然要比一支大半江山还在敌寇手中的远征军要更荣耀。因此过分夸大远征军的伟大,是很容易暴露着后面尴尬的历史背景的。)----也顺便提一句,或许有些同学会说,TG的确有抗日,但抗的一大部分都是伪军啊?-------但是这个问题同样埋藏着一个让国民党脸红的前提----即这些伪军原来都是那一方的部队投降过去的呢? 

所以说,蒋介石和他的军队在抗战八年中的成绩单,实在是烂的可以。而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当东哥来重庆的时候,(这个事实同时宣示了,在抗战胜利之时,国民党还来不及还都啊,),蒋介石和他的政府以及军队,确实,还没有做好准备,也无法及时从日寇和伪军那里接收地盘和资源,而同时TG已经从抗战前的3万之众发展到了抗战后的(1946年一月数字)120万的正规军和200万的民兵,而这个分量,使得蒋介石不敢对身在重庆的东哥轻举妄动。

但是很快地,在大批接收日军投降所奉献的军事装备 (步枪等68万5千,手枪60万,轻重机枪2万9千挺,火炮1万5千余门等等)和美国人带来的剩余物资(装备了近45个美械师)后,拥有500万军队的国民党方兵强马壮,跃跃欲试。----哦,忘了说一句,他们还收编了近五六十万的伪军。(当然了,反过来讲,就是至少有五六十万的国民党军队投靠了日本人,实际上这个数字要远大的多。)

而且通过谈判,TG撤走了她所有长江以南的部队,因此,这个时候,虽然1946年,在马歇尔的调停之下,国共耐着性子谈了将近半年,但无可避免的,这两个力量较为接近而各自拥有武装力量的政党,不经过一次惨烈的战争,是无法达到最终的解决的。

于是1946年6月,内战全面爆发了。

那么我们回过头来从内战的大致进程来体会一下TG当时战争指挥的高妙。

俺粗略的理解,战略意义上的高妙突出表现在两点,一方面是在TG部队整体意义上的协调和配合。关于这一点,和国民党军队比起来,解放军是有突出优势的。因为国军一方因为内部的不团结所造成的失败,简直是不胜枚举。而解放军一方,在大的层面,是真正做到了尽心尽力的配合和协调。----当然,这个优势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解放军在组织结构上有一个内在的骨架----即党组织系统。而另一方面,东哥本人的指挥,既保证了指挥决策的正确,也保证了军事决策的权威。

另一方面,就是TG坚持打歼灭战。----关于这一点,有同学可能会问,这是解放军的特点,而不应该算作“指挥的高妙”吧?--------其实,歼灭战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高级的指挥艺术。因为我们知道,在内战的前期和中期,TG在兵力上一直是不占优势的,那么,为什么他们能够一次又一次的歼灭国军的部队呢?----自然的,这需要两个要求,一个是调动敌人到有利于我方的战场,另一个是在局部集中兵力。概括地说,就是“造势”和“机动”。而这两点,都是需要高超的军事指挥能力才能够达成的。

同时,也要指出的是,能够在极为苛刻的条件下完成“机动”,同样是军事素质的体现。在三年解放战争里,解放军部队多次奔袭,奇袭,追歼敌军,这种虽然大多是靠双脚的“机动”,但的确是TG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顺便提一下歼灭战的最大好处。---我们知道,打仗是要死人的,但无论怎样惨烈的战役,一般来说,对一支部队而言,超过30%的阵亡率已经算得上是全军覆没了。(因为阵亡和受伤的人数比率通常是1:3),因此反过来讲,如果不是全部包围和俘获的话,那么,这支部队的战斗力都不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为每次战斗后毕竟会有超过70%的老兵留了下来。)----而打仗,和其他任何职业一样,也是有熟练度的,所以,通过不断整建制地歼灭敌军,解放军的老兵越打越多,而国军方的不断补充的,却只能是没有经验的新兵。---不仅如此,由于共军卓越的政治工作,很多国军的精锐部队在被全歼后,大批老兵和技术兵都编入解放军的队伍。----比如刘邓大军的战斗英雄王克勤,就是一个俘虏兵。他牺牲的时候,刘帅专门给他写了文章。又如张灵甫的整编74师被全歼后,大批的精兵都编入了华野。虽然这些高傲的前御林军们在刚开始思想工作很难做通,但陈毅有办法,他用随军的民工大爷们给这些前74军的战士洗脑,效果非常好啊。

所以,在效率上,打歼灭战无疑是最有效的摧毁敌人军事实力的做法。-----在整个三年内战之中,国民党军从兵团以下,成建制的被歼灭无数,而共军最大的被歼单位,就是金门之战的九千余人。而且还是仅此一例。

 

喜欢NewCommer18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NewCommer18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