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驳“崖山之后无中国”或者“满清蒙元非中国”
送交者: lookingout[♂☆★★孤独的守望者★★☆♂] 于 2022-11-28 13:54 已读 7947 次 12 赞  

lookingout的个人频道

一直以来,“崖山之后无中国”或者“满清蒙元非中国”论大有市场,追根求源主要依据不外乎两条: 6park.com

1.       满清蒙元非汉族统治,一种观点是他们是蛮夷; 6park.com

2.       满清蒙元以后中华文化没有得到延续。 6park.com

首先,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必须可重复性,而社会科学则不同,历史学是社会科学的一个部分。由于社会科学不可重复性,我们不能把结论建立在假定之上。有人说如果日本征服了中国,那么日本是不是也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呢?这种观点有以下的错误: 6park.com

1).   历史不可以建立在假设之上。如果能建立在假设之上,印第安人战胜了欧洲殖民者,那么美国就不是民主灯塔了。而是不折不扣的侵略者; 6park.com

2).    在中国的历史上,后朝推翻前朝,但从没有把本朝开始打江山的纪年算在本朝。日本侵华从来没有征服过中国; 6park.com

3).    即使是后朝推翻前朝,被推翻的朝代反抗都是合理,合法的。不反抗难道坐着等死吗?从儒家的道义上说,忠臣不事二主。洪承畴为清朝建立那么大的功劳,乾隆还不是把他放到贰臣传里吗? 6park.com

社会科学往往是找到一个能把已经发生的历史做出最后解释的一种学科。在政治学中,有各种学派,自由主义,现实主义,它们都能都特定的历史段做出不错的解释,在特定的条件下也能提供不错的具有指导性的预测,但他们不能解释所有的场合,Huntington 因此提出了文明冲突论,然而,文明冲突论能解释台海冲突吗? 6park.com

清朝属于中国在这里不想多说。这里主要谈元朝。 6park.com

中华民族的起源就是一个融合的过程。确实满清蒙元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王朝而非汉族建立大一统王朝。然而,一个问题是什么算是汉族?汉民族是基于种族还是文化认同?实际上汉民族自身是由无数已知的未知民族融合而来,其中不乏狄夷。考古发掘证实,在二里头文明之前,所谓的文明是一种满天星斗状态,比如石峁遗址,三星堆遗址,陶寺遗址,良渚遗址,龙山文化,这些文明都达到一种很高的状态,但是究竟哪一个才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却很难说清楚,但是到了二里头已是月明星稀,虽然二里头文化还不能等同于文献中夏文化,然而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徐旭生先生当初是根据文献中夏朝的活动范围而找到二里头的。夏朝的活动范围仅仅限于现在的河南一带很小的区域。而夏朝是二十四史中的第一个朝代。如果说中华文明“五”千年,那么这个文明是又一个一个朝代如链条般传承下来的完整的历史。而夏朝是在继承和融合了石峁遗址,三星堆遗址,陶寺遗址,良渚遗址,龙山文化,甚至二里头文化等等而来(当然不会是理想中的和谐的融合,更可能的是包括了平和繁衍,自由的迁徙,暴力,杀戮等等)。 6park.com

而这其中的汉民族就更是一个融合的过程了。事实上最初的汉民族就在现在的陕西河南一带,到了唐宋大江南北到处可都是汉人了。在这个过程中,事实上汉族中有很大一部分所谓的蛮夷转化而来。比如,孟子云:‘舜东夷之人也,文王西夷之人也。’ 唐太宗有鲜卑族血统,隋炀帝杨广也是一半鲜卑族血统。现在有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是同样都是汉人东北人的长相同广东人是一眼可以看出的。所以,从血统/种族的角度来看汉民族是一个umbrella。 6park.com

也许有人会说,民族认同是一种文化认同,确实民族认同是在相同的种族前提下,对文化的认同,比如同样的种族,有朝鲜族,满族,蒙古族等等 6park.com

儒家学说不贯穿中国历史。不可否认儒家学说在中国的历史中在大多数时候占据着主导地位。自古以来,中国的精神范畴的信仰有儒释道三种,并且通常这三者并不相互排斥可以同时存在于一个社会中,可以同时被一个人同时信奉。一个突出的例子是乾隆帝,乾隆是儒家信徒,自幼受严格的儒家教育,当政时,奉行"治理天下,应该以德而不以力。所以德行高尚的人成功,德行不佳者失败。"典型的儒家思想。然而,他有笃信佛教,他的寝陵则是以佛教为主题的建筑形式。可能他认为佛掌管死后的世界,而儒家是其治理国家的理念吧。我没有专门查找他是否也信个道教。不过,在皇宫中至少是不排斥的,他老爹可是炼丹炼死的。一般说来,儒家被视为治世,佛教用于修心,道教用来养生,和谐相处。但有一点必须明确,儒家不是自始至终贯穿于中国的历史的。中国有据可考的历史有三千多年,殷商时期无可争议属于中国历史,而儒家则是春秋以后出现的诸子百家中的一种,到了汉朝才出现独尊儒术,而恰恰是元朝才第一次将儒家经典作为科举的主要考试项目,所以如果以儒家学说来论证“崖山之后无中国”是站不住脚的。 6park.com

事实上,用“中国”是比较来描述中国是新的用法,据说,是康熙帝同俄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中才首次用到。或许有人会说,那以前的那些朝代都不是中国因为那是还没有中国。怀有这种看法的人可以用这段逻辑来检验: 你出生以后的很长时间内,你可能只会叫你父亲“爸爸”,那么,可不可以说你只有爸爸而没父亲呢? 6park.com

历史上,已有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被广泛接纳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如北魏,五胡十六国。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有祭祀历代贤明帝王的传统 (Wikipedia)。 6park.com

“尊崇或祭祀历代贤明帝王是中国古代历朝沿袭的政治传统,如唐昭宗时,建汉昭烈庙,祭祀地点在涿州。宋宁宗时,地方官员先后在韶州和衡阳建立“舜庙”。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在祭祀历代帝王时亦不懈怠,金朝规定,“前代帝王,三年一祭,于仲春之月,祭伏羲于陈州、神农于亳州、轩辕于居州……”,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亦继承了这一传统,从元世祖忽必烈到元仁宗、泰定帝、元文宗、元顺帝,皆在中原敕建古代帝王的祭祀庙宇并命人祭祀,如“仁宗延佑三年,修殷王墓,敕卫辉昌平守令修治,岁时致祭”。但因歷朝祭祀地点級別不统一情況,引起討論。元朝蒙古人進士答禄与权主張統一祭祀,明太祖朱元璋也曾批评这种情形,決定於洪武六年興建統一的历代帝王庙。” 6park.com

所谓的中国历史从两条很脉络清晰的演变路线和传承关系串起来: 6park.com

1).   二十四史 6park.com

历史上中国的历史就是朝代更迭史,基本上是前朝的末代皇帝昏庸无道,后代出了一个明君取而代之,由此开启一个新的循环。司马迁的《史记》概况了汉代以前的朝代更迭史。司马迁以后,都有史官官修前朝历史,叫做“国可灭,史不可灭”。现有的二十四史就是中国的正史,各朝各代官方认可,《元史》是正史的一个环节, 所以毫无争议,元朝是中国的一部分。 6park.com

2). 朝代官方文书。 6park.com

以前,有人根据清朝皇家为维护自己血统而采取的强调满族特点的措施来试图否认清朝时中国的一部分,台湾有个学者则举出康熙的五个圣旨做出了有力的反驳。关于元朝很重要的一点是从官方角度,忽必烈自认是中国的一个朝代的,这个可以从《建国号诏》可以清晰看出来: 6park.com

诞膺景命,奄四海以宅尊;必有美名,绍百王而纪统。肇从隆古,匪独我家。且唐之为言荡也,尧以之而著称;虞之为言乐也,舜因之而作号。驯至禹兴而汤造,互名夏大以殷中。世降以还,事殊非古。虽乘时而有国,不以利而制称。为秦为汉者,著从初起之地名;曰隋曰唐者,因即所封之爵邑。是皆徇百姓见闻之狃习,要一时经制之权宜,概以至公,不无少贬。 6park.com

我太祖圣武皇帝,握乾符而起朔土,以神武而膺帝图,四震天声,大恢土宇,舆图之广,历古所无。顷者耆宿诣庭,奏章申请,谓既成于大业,宜早定于鸿名。在古制以当然,于朕心乎何有。可建国号曰大元,盖取《易经》“乾元”之义。兹大冶流形于庶品,孰名资始之功;予一人底宁于万邦,尤切体仁之要。事从因革,道协天人。於戏!称义而名,固匪为之溢美;孚休惟永,尚不负于投艰。嘉与敷天,共隆大号。 6park.com

还有一点要指出的是,在元朝之前的南宋,在很长的时间内已经对金朝称臣,因此,认定南宋是中国历史的唯一正朔是说不通的。元朝由于是落后民族征服中原王朝,它带来的文化上的贡献是很少的,据说它只带来了一个“歹”字。 6park.com

但是,从政治上说,它后来把《金》,《辽》,《宋》三史同修,则非常好的为中国历史上的分合做出了非常好的注解和拓展。元朝的政治机构设置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 6park.com

一直想写这个题目,但太大。今天抛砖引玉,欢迎批评指正。


贴主:lookingout于2022_11_28 14:05:55编辑

评分完成:已经给 lookingout 加上 500 银元!

喜欢lookingout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lookingout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lookingout 已标注本帖为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如果内容违规或侵权,请告知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