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王翦与韩信都曾功高盖主、多次讨赏,为何一人得善终,一人惨死?
送交者: MyNarcissus[♂★★★声望勋衔13★★★♂] 于 2023-02-02 15:44 已读 916 次  

MyNarcissus的个人频道

在中国古代史上,智慧超常的军事家不乏其人。

但大多数军事家们都在建树了震古烁今的丰功伟绩后,死于非命。

这里有一连串我们熟知的名字:伍子胥、吴起、白起、韩信、彭越······

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这些人或是攻略城池、迭获胜利的大将军,或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谋略家,又或是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政治家兼军事家。

可最终的命运却都惨死于君王的妒忌、猜疑之中。 6park.com

6park.com

这并非是历史的吊诡之处,而是皇权绝对统治下的必然规律。

因此,对于军事家来说,光有一流的军事能力并不足以保全自身,还需具备一定的政治眼光。

在这方面,秦国的王翦便是一个突出的典型。
张弛有度:王翦伐楚之役显本领

王翦自少年时期起,便带领秦军四处南征北伐,颇有名气。

嬴政继位之后,对这位颇具军事才能的将领也颇为倚重。

公元前226年,秦国已经顺利灭掉赵国、韩国。

而燕国败退于辽东只存苟延残喘之势,魏国虚弱不堪也不足为患。 6park.com

6park.com

于是,胸怀天下的秦王便将下一个目标锁定于楚国。

为了试探楚国的实力,秦王先派王翦的儿子王贲率军发起进攻。

谁料王贲的进攻格外顺利,竟连破楚国十多座城池。

秦王大喜过望。

他完全没想到楚国竟变得如此外强中干,便打算一鼓作气将其拿下。

几经思虑之后,秦王命令原本伐楚的王贲转去讨伐魏国。

伐楚的后续事宜则由王翦或是李信负责。

但在伐楚的具体安排上,王翦与李信出现了巨大的分歧。 6park.com

6park.com

李信以为,楚国接连失去十多座城池这件事恰好说明楚国如今的国力衰微。

因而秦王只需要给他二十万士兵即可一举拿下楚国。

可王翦却认为,楚国此举只是在向秦国示弱。

为的就是让秦国产生轻敌的心态。

如此一来,楚国便可利用十多座城池诱敌深入,一举重创秦国。

此时的秦王完全沉浸于胜利的喜悦之中,对王翦的回答很不满意。

在秦王眼中,年岁已高的王翦可能对伐楚一战产生了些许的怯意。

因此,秦王决意命李信与蒙恬一道率领二十万人出征楚国。 6park.com

6park.com

见秦王如此嘲讽自己,王翦索性直接称病回乡了。

历史证明,王翦是有先见之明的。

隐瞒了自身实力的楚国不仅打得秦军溃败而逃,还斩杀了秦军的七都尉。

得知此事的秦王懊悔不已,连夜前往王翦的老家频阳请他出山再次伐楚。

王翦也是个有脾性的人,对秦王的示好不以为然,依旧称病不出门。

秦王自知理亏,屈尊“三顾茅庐”,并允诺给王翦伐楚安排六十万人,这才请动王翦出山。

手握重兵的王翦并没有因此骄纵自傲。 6park.com

6park.com

在出征的过程中他不厌其烦地派出了五个使者向秦王讨要乡间宅园。

为的就是打消秦王的疑心。

原因很简单,普通将士一旦身居高位,难免会生出无法满足的权欲,继而迷失了自我。

而这也正是君王无时无刻都在忌惮的地方。

王翦不断地向秦王重申自己的理想不过是乡间别院,无心封爵封王.

此举恰恰是表明自己没有拥兵自重的念头,对秦王更是绝无二心。

如此一来,秦王也不会因为对王翦留有猜忌便派人暗中监察,干扰王翦伐楚的正常进度。

这个做法果然奏效。 6park.com

6park.com

伐楚大胜之后,王翦本想告老还乡。

不成想,秦王却毫无杀心地将其留在身边,还任命其子王贲担任重要军职。

当然,这绝非王翦一人之力便可做到,关键还在秦王的心思。
不计前嫌:秦王能屈能伸胸怀广

在史书的记载中,秦始皇更多地是以“暴君”的面目示人,与“仁君”相差甚远。

但实际上,人本身就是一个多面体的存在,秦始皇亦不例外。 6park.com

6park.com

亲政后的秦王嬴政,一举翦除吕不韦、嫪毐集团的势力,掌握了原本就属于自己的王权。

但他并未沉溺于权欲之中。

相反,目睹战乱不休的秦王以征服天下为己任,誓要一统六国。

因此,只要能实现这一目标,秦王不在乎违背自己意志或牺牲些许利益。

哪怕要他屈尊,做出暂时的让步也无不可。

得知李信战败的消息后,秦王第一时间赶往了频阳,向王翦承认自己的错误,表示歉意。

见王翦对自己的道歉不为所动,更是频频造访其住处,表明改过的诚意。

试想一下,秦王此举若放在其他君王身上,想必都会被史书大书特书一番。 6park.com

6park.com

秦始皇以其“暴政”名传千古,残暴专治的标签一直牢牢地贴在他的身上。

那他为何会愿意对王翦低头呢?

道理很简单,要想统一六国,伐楚势在必行。

而眼下,李信已经无法被重用,有经验的将领中又只有王翦一人。

秦王必须屈尊请王翦出山,才有可能加快统一的步伐。

因而,嬴政的忍让源于他的大局观。

但这份忍让只是暂时的。

在秦王强烈的功利心和征服欲望之下的,依然是帝王的冷酷、专横。

王翦深知秦王的心性绝非表面流露出来的宽容、大度。

因而在领兵出征之后,他屡屡派人向秦王索要乡下宅院,希冀谋得一处安生之所。 6park.com

6park.com

秦将尉缭对秦王也有类似的看法。

原来,每当尉缭面见秦王之时,秦王都会与他平起平坐,吃穿不分君臣。

在外人看来,两人简直是情同兄弟。

按寻常人的理解来看,君王如果能做到这个地步,的确也能称得上是礼贤下士了。

可尉缭却不这样认为,他很清醒地认识到秦王的本性。

所谓成大事者,能屈能伸。 6park.com

6park.com

可帝王将相的忍让与谦恭皆因利起。

他既可以跟一介布衣同吃同住,也能在得志之后轻易地处理掉功臣。

事实也正如王翦、尉缭所言那般。

秦王一统六国之后,原本自我压抑和克制的心态就得到彻底释放。

其先前那种打天下的政治容忍力被自大、自负的心态取代。

也正是因此,王翦伐楚胜利之后,委婉地拒绝了秦王安排的其他军职,只求告老还乡,表明忠顺之心。 6park.com

6park.com

而此时的秦王嬴政已经成了秦始皇。

他认定天下皆为自己所有,权力只掌握在自己手中,也就不再忌惮王翦。

于是,他随口便允诺王翦:“你留下便是,朕不杀你。”

只是,在中国古代史上,像王翦这般智勇双全的人少,像秦始皇这般有政治容忍力的君王更少。

王翦的智慧于功臣而言,其实是道保命符。

若没有,便会书写另一种结局。

大名鼎鼎的韩信便是最好的例证。
残酷反例:韩信止步于长乐宫

作为百战百胜的天才统帅,韩信战绩显赫。

剿灭关中降王、在地图上抹去赵国、让齐国精锐尽失、逼得项羽自刎乌江...... 6park.com

6park.com

单拎出任何一场战事,都能让史学家、文学家无限感慨其中的精彩之处。

但正是这样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最后却被斩杀于长乐宫中,惹得后世唏嘘不已。

这倒不能全怪刘邦心眼小,也有韩信自身的原因。

《孙子兵法》认为,一位优秀的将帅必须同时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品质。

韩信却在“智”这方面有所欠缺。

当打赢平齐之役的时候,韩信便立刻向刘邦讨赏,要求被封作“齐王”。

听到韩信的要求,刘邦可谓是怒不可遏。 6park.com

6park.com

他的志向是一统天下,可韩信却有自立为王的不臣之心。

在刘邦眼中,其心可诛。

只是,在当时的境况下,刘邦不得已做出封王的允诺。

垓下之役结束后,他封韩信为楚王,安排他去淮北呆着。

如果此时的韩信洞悉历史趋势,稍微有些政治眼光,那么或许还有机会善终。

无奈的是,韩信不但没有看清楚时代走向,反而与刘邦作对。

他窝藏了国家的通缉要犯钟离昧。 6park.com

6park.com

钟离昧是韩信在楚军时的好朋友,楚汉战争结束后成了刘邦的通缉犯。

韩信出于朋友之情,毅然将逃亡至封地的钟离昧窝藏起来。

显然,在他眼中,汉朝的法律和皇帝的权威算不得什么。

甚至,在因此事获罪之后,韩信也没有向刘邦流露出丝毫的妥协意味,反而更加不屑于刘邦的才能。

在一次闲谈中,韩信直言刘邦的才能只能抵十万将士。

而他自己才干所能抵的士兵却是多多益善。

如此锋芒毕露的言语,怎会不刺中刘邦那敏感的帝王心呢? 6park.com

6park.com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可韩信的政治眼光却还停留在春秋战国时代。

在处理与刘邦的关系上,他既缺乏忠贞到底的品格,又缺乏功成身退的机智。

甚至其还妄想用诸侯国对周王室的要求来训诫刘邦,不能不说是犯下了时代认知的错误。

喜欢MyNarcissus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MyNarcissus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