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上至皇室下到平民,汉代盛行祠堂修建有何作用?核心思想沿用至今
送交者: MyNarcissus[♂★★★声望勋衔13★★★♂] 于 2023-02-02 15:45 已读 677 次  

MyNarcissus的个人频道

祠堂承载着一个家族的共同记忆,是凝聚家族情感、传讲孝道文化的场所。

它的出现,让中国人从祭祀超自然力量进步到祭祀人本身,使人的价值得以彰显。

祠堂的兴起,可以追溯到汉朝。

这是当时特殊政治理念推动的结果。 6park.com

6park.com

那么,祠堂的产生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呢?

今天,我们来一探究竟。
修建祠堂蔚然成风 祠堂地位极为突出

祠堂是中国人纪念、祭拜宗族的重要场所。

在战国以前,其鲜有存在。

直到西汉中期,祠堂才出现在《汉书》等古籍的记载里。

到了东汉初,专门为死者兴建祠堂成为汉帝国的社会风气。

再往后,修建祠堂之事越来越为汉朝人重视。

甚至逐步发展出与祠堂祭祀有关的艺术形式。

总之,祠堂兴起于汉朝。 6park.com

6park.com

汉朝的祠堂承载着以下诸多意义。

首先,它体现社会地位。

汉朝实施一套严密的等级制度,这套秩序反映在祠堂的修建上。

例如:汉朝帝王的祠堂,专有名词为“宗庙”。

其规模、配置、建设要求都遵循帝国最顶级的标准。

次一级地位的达官贵族,则采用更低的制式修建祠堂。

在祠堂的祭祀过程中,不同等级又遵从不同的礼仪。

其中,皇家宗庙祭祀的礼仪最为繁琐、苛刻。

连乘坐什么交通都有规定。

《史记》中记载了高昌侯董忠“坐祠宗庙乘小车,夺百户。”

董忠只是因为座驾不符合规定,就被帝国削户。 6park.com

6park.com

其次,它体现个人功德。

在汉代,功高道大的人,能享有立祠堂的权力。

例如两汉交替时期。

益州的父母官文齐带领百姓修筑水利工程、开荒垦田,促进当地农业的发展,对稳定当地起到重要作用。

汉光武帝刘秀为表彰他的功绩,下诏令为去世的文齐建起一座祠堂,以供后人瞻仰。

除了在经济上的贡献外,如果某位汉朝人能够在文化上有所作为,也能享受为其兴建祠堂的待遇。

文学家杨雄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6park.com

6park.com

最后,祠庙体现储君的废立。

汉朝的宗庙,与当时帝国皇子的命运息息相关。

如果一个皇子,被认可为大位继承者,就能进入祠堂,并且能在里面祭祀先祖。

然而,当某个储君犯下过错,他的这些”特权“便被取消。

汉朝的刘贺就曾因为荒淫无度,被废去皇位。

相应的,他也失去了继承宗庙的资格。

既然祠堂蕴藏那么多的重要意义。

那么如何把它建好,就成为值得研究的问题。 6park.com

6park.com

因此,汉代人针对祠堂的建设做出了怎么建、建在哪个位置等一系列规定。

以此保障祠堂发挥功能。

并且,这些规定还跟着时代的变动而变动。

如汉朝早期,祠堂与墓地共建一处。

后来,两者要分开建设。

总体来说,日益奢靡,是汉代祠堂建筑风格的总趋势,造成了恶劣影响。
视人类为祭祀对象 体现社会文明进步

在汉朝以前,天、地、山、川、鬼、神……

无论是自然存在的事物,还是人脑想象出的超自然力量,都是人们祭祀的对象。 6park.com

6park.com

就拿对天、地的祭拜来说,皇帝玩得最花哨。

每当自己取得一些成就后,他们就会去泰山举行封禅大典。

封,即为筑坛、祭天,向上天报告自己的功德。

禅,即为除去地面的杂草,向地陈说自己的功绩。

那个时候,人类的祭祀要多隆重就有多隆重。

可嘲讽的是,崇敬的却不是人本身。

更气人的,对这些“非人类”的崇拜,还会祸害人。

例如:在西门豹治邺的故事里。

如果黄河泛滥成灾,有人就会说是黄河里的河神作怪,需要往黄河里扔几个人,才能感动河神,止住灾难。 6park.com

6park.com

王充的《论衡》记载,有些地方还有崇拜时辰的传统。

如果谁违背时辰做事,就会招来杀生之祸乱。

甚至,有些人的祭祀行为,说白了就是意图通过给神秘力量好处,让他们显灵,帮祭祀者害人。

足以见得,当时百姓的愚昧,已经到了残忍的地步。

好在设立祠堂的做法,在汉朝逐渐登上历史舞台。

设立祠堂、祭祀祖先,创造性地把先辈当作崇拜对象。

祖先,也像其它超自然力量一样,能给人带来平安顺遂,给国家带来风调雨顺。 6park.com

6park.com

有了这种想法的汉代人,对人会更加看重。

值得一提的是,汉朝女性也享有死后入祠的权力。

这说明汉代对先辈的敬重,突破了“男尊女卑”思想的限制。

人被看重了,一些害人的、不利于人发展的信仰传统就会被废除。

《后汉书》里记载,当时的武威地区有“凡是五月生下的孩子,都要被杀害”的传统。

后来,武威太守张奂看不下去,就把这个传统废了。

祭祀先人的方式,还具有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功能。

在祭祀鬼神的时代,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祭祀的对象。

祭祀者是否发自内心地尊重这些超自然力量,就成了一个无从评判的问题。 6park.com

6park.com

然而,当社会进步到以先辈为祭祀对象,祭祀者的真心、虚心,一眼就会被知情者看出来。

试想,假如祭祀者卖力祭祀长辈,而长辈活着时却没有感受到祭祀者的孝顺。

在旁人看来,这样的祭祀有多少意义?

此外,既然汉朝人相信长辈去世后,有护佑、赐福的能力。

那么,祭祀者在长辈还活着的时候,就会用心对待长辈。

并且,既然祭祀的是人,而能感动人类的是忠、敬、诚、信等品质,是发自内心的爱。

祭祀者就必须培养这些品质和情感。

这对提升祭祀者的道德水准、进而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都有重要意义。 6park.com

6park.com

拔高了说,祭祀先人的行为,让汉代人把关注的焦点从人之外的存在拉回到人本身。

此举是对人价值的肯定。

这与“以人为本”的观念不谋而合,是历史的进步、是人的胜利。
围绕以“孝”治天下的理念 推动立祠之风兴起

那么,为什么在汉王朝,修建祠堂能成为社会风俗?

这得归功于汉朝以“孝”治天下的理念。

那是一个只要你足够孝敬,就能够当官的时代。

当权者相信,你如果孝敬长辈,就够忠于国君。

当你尽忠报国,国家就会让你奖励你更好的条件,去孝顺你的亲人。

于是,忠君与孝亲双向互动、互相促进。 6park.com

6park.com

本质来讲,这是汉朝实施统治的方法。

但是这种方法不像其他统治手段一样冰冷,充满了人情味。

孝,要表现在长辈活着、死去的行动里。

故此,晚辈需要给死去的长辈立祠堂,纪念、瞻仰。

另外,在以儒为师的汉代,人们的行为要遵守儒家之“礼”。

而“礼”规定,祠堂是遵行孝行、孝道的基本之道。

历史一次次证明,要让群众接受某一理念,是一件难度大、耗时长的事情。

而汉朝,凭借统治力量,以强制的方式推行立祠堂的制度,就能压倒反对的声音。

此举快速而有效地让建设祠堂蔚然成风。 6park.com

6park.com

由于是统治者推动,祠堂文化的有关内容,也会跟着统治者的观念调整。

东汉末年,曹丕秉持“薄葬”的理念,废掉寝殿、园邑的陵墓制度。

这使“祠堂”不再建设在陵墓近旁。

可以说,崇尚孝道的汉朝政府,主导了祠堂的出现。

其让中华的“孝文化”有了固定的空间载体,让一个家族的后嗣能够直观地看到家族的发展脉络,增强了家族成员之间的互信和零距离。

祠堂又作为传讲、弘扬孝道文化的场所,一代、一代塑造着中国人”孝“的文化观念。
总结

人,唯有人,才值得享有一切的祭祀。

而汉朝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却长久迷失在对其它事物的祭祀之中。 6park.com

6park.com

幸运的是,汉朝秉持以“孝”治国的理念,上行下效、持续发力,成功推动祠堂的兴建以及祠堂文化的发展。

其让人得以比肩超自然力量,成为享受祭祀的存在!

虽然,祠堂兴起,并没有改变社会上下迷信鬼怪的现实,也逃脱不了封建等级制度的限制。

但这些都否定不了它对培养家族情感、凝聚家族力量的贡献。

更有价值的是,祠堂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孝”文化的发展,让中国文明充满亲情的温度。

如今,以祠堂这一场所为契机,弘扬中国优秀的孝亲文化,对于构建和睦家庭、进而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每到临近年关,无数双盼望游子归来的眼睛便开始张望,无数双回家的脚步已经风雨兼程。

超越距离隔阻的亲情,每每给人感动。

每次年关返乡的迁移,折射的都是“孝”文化对国人的影响。

衷心祝愿,所有的游子都能平安到家,与家中亲人一起进入祠堂缅怀先人、共话思念。

喜欢MyNarcissus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MyNarcissus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