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科技频道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二氧化碳使气候变暖”是在误导人类走向灭亡(二)
送交者: bpcart[☆★声望品衔8★☆] 于 2022-08-28 15:24 已读 3328 次 9 赞  

bpcart的个人频道

2-3 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全球气候变暖无关

2-3-1 大约97%的气候科学家同意人为造成的全球变暖正在发生,联合国气候小组的2500名世界一流科学家和专家,更是明确指出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其原因就是二氧化碳属于温室气体,地球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地球气温的增加量之间呈现正相关性,这样从数理统计的正相关性,反向推出了二氧化碳排放量与气候变暖的因果关系。在这里,本文作者对这些联合国聘请的“一流科学家和专家”们的研究成果提出第三个质疑点:人为造成气候变暖的最主要原因,为什么一定是人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而不是其他的人为因素?

2-3-2 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

温室气体是指大气中能与长波辐射产生共振,使其本身的分子温度上升从而可以使大气分子保持温暖的气体。地球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包括:臭氧、二氧化碳、氧化亚氮、甲烷、氢氟氯碳化物类(CFCs,HFCs,HCFCs)、全氟碳化物(PFCs)及六氟化硫(SF6)等,另加数量可变的水蒸气。在干燥的大气中,温室气体加在一起不到天空大气总量的0.1%,其中二氧化碳气体在大气中的含量,更是低至0.04132%,即万分之4.132。其他三种主要气体:氮、氧、氩,合计占全部气体总量的99.964%。按气象专家的解释,温室气体混迹于大气中漂浮在地球的上空,形成一个包裹住地球的外套,使地球表面的热空气不宜逃逸到高空,从而保持地表温度处在温暖的状态,因而被称为“温室效应”。形象的解释就是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就像一层厚厚的玻璃,使地球变成了一个大暖房。

2-3-3 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从200年前工业革命初期的280 PPM,上升到2020年的全球平均浓度413.2 PPM,也就是每1万个空气分子中,从2.8个二氧化碳分子提升到了4.132个。我们把这个比例投影放大到1平方米的尺度,等于在1万个平方厘米中,二氧化碳的占比相当于一个成年男性手的拇指盖大小。读者现在想象一下,你家有一个长宽各1米的大纱窗,纱窗上有一个可以钻进蚊子的小破洞,你用2X2=4平方厘米的胶布粘贴在这个小洞上,请问如此万分之四大小的遮盖,可以让这剩余的纱窗部分失去透气功能吗?不能!我们把这个纱窗变换一个角度成为平放在天花板上的天窗,这个堵上了4平方厘米的纱天窗,可以阻止室内的高温空气向外逃逸,或阻止炽热的阳光射入室内吗?也不能!借用纱天窗贴胶布这个例子作为参考,人们闭着眼睛都可以断定,即使是把二氧化碳的浓度再增加一倍达到万分之八,都不可能影响大气层中,高低空冷热气体分子的正常交流,或明显减弱天空中上下层冷热空气之间,通风换气的顺畅程度。这就是说二氧化碳在“温室效应”中的作用极小,无论是其总量还是浓度的增加,二氧化碳对气候温度的影响都可以忽略不计。

2-3-4 地球不是一个完美的球体,但在建立数学模型时,可以把地球当作球体看待,取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依照温室效应提供的思路,我们设想在地球上方1千米的高度,存在一个厚度100米,由温室气体组成的球状外壳,有了这样一个想象中包裹完整地球的外罩,才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气象学家推出的温室效应这个理论的作用。如此的一个外罩容积,经计算得知为51023260立方千米。在1千米的高度,我们取20℃时的空气密度值为1.205kg/m³,即1205000吨/立方千米,也就是用温室气体填满这个离地面高度1千米处,厚度是100米的整个地球外罩,需要51023260立方千米X1205000吨/立方千米=6.14830283e+13吨,即:61.48万亿吨温室气体。我们已知整个地球大气圈气体的总质量约为5.5e+15吨,即5500万亿吨,其中全部干温室气体的占比小于0.1%,最多达到5.5万亿吨,这距离需要61.48万亿吨的温室气体,才可以填满虚拟的整个地球外罩,相差了10倍有余。也就是说,靠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即使是将它们理想化的全部聚集在一起发挥最大的功效,也根本不可能形成温室效应。因为温室气体数量太少,不到大气总量的1‰,二氧化碳更是仅占万分之四,这么少量的温室气体,对保持地面温度相对稳定能够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就像一根蜡烛微小的热量,是不可能在寒冷的冬天保持整个卧室温暖一样。真正形成温室效应的绝大部分功劳,应该属于温室气体以外的其他气体和空中漂浮的尘埃或微小颗粒。所以强调二氧化碳在温室效应中具有重要作用的人们,不是无知,就是别有用心。

三. 两个事件之间外表相关性与内在逻辑性的关系

3-1 雨伞销售与汽车事故之间的外在相关性和内在非逻辑性

据统计,每当遇到下雨天,尤其是每年的第一场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发生事故的数量,总会比平常急剧增加;与此同时,杂货店、百货商场等零售处卖出的雨具,包括雨衣、雨伞、雨帽等也都会急剧增加。从数理统计学的角度,公路上的车祸数量和商店售卖雨具的数量,两者之间存在非常强的正相关性,此时有哪个交通方面的专家或经济学家敢站出来解释说,是车祸多了才促使雨具跟着卖的多了,或者因为雨具卖的多了导致车祸数量明显增加。倘若有谁说出这种话,一定会被大众称作伪专家,因为车祸数量和雨具卖出量,两者之间根本没有任何内在的因果关系。它们都是因为天上下雨,一方面是路面打滑,使刹车不灵导致容易发生车祸;另一方面人们出行有暴露在雨中的时间,为防止雨水淋湿身体就需要买雨具。两个本无任何瓜葛的事件,由于一个共同的“因”——下雨,而碰巧都成了下雨事件的“果”,这就有了统计数字上的强正相关性。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两个事件在数理统计学上呈现出正相关,不代表在客观世界中,它们之间一定存有内在的因果关系。通常讲,两个事件存在因果关系,那么这两个事件一定是呈现正相关,且相关系数等于1;任意两个呈现正相关的事件,它们两者之间不一定存在因果关系,其相关系数小于1,雨伞售出量和车祸发生率就是例证。由此本文提出第四个质疑点:那些“一流科学家”用二氧化碳排放量与气候变暖之间的数据相关性,来断定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是在理论分析上犯了原则性错误。

3-2 众多的人类活动都可能成为全球气候变暖的因素

3-2-1 联合国气候小组的专家们明确指出,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原因在于二氧化碳属于温室气体,地球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地球气温的增加量之间呈现正相关性。由此,本文作者对这些所谓的“一流科学家和专家”的研究成果发出质问:造成气候变暖的人为因素可以找出千千万万,为什么一定是人类制造的二氧化碳而不是其他的人为因素?如果按照这些专家们的思路,从数理统计的正相关性,来论证一种人类活动与气候变暖有因果关系,那么我们就可以列出众多其他的人类活动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并列,也成为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

3-2-2 澳大利亚的军费开支和全球气候变暖的关系

 


图2是澳大利亚从1950年到2017年的军费开支曲线图。我们关注1987-2017这30年的澳大利亚军费增加的曲线走向,与图1地球表面气温5年平均变化曲线(红色),从1987-2017的30年走向趋势大致相同,也就是澳大利亚军费开支,这个属于人类的活动,与全球气温的升高之间呈现正相关性。按照联合国气象小组专家们的推理逻辑,澳大利亚的军费增加,导致生产子弹、炮弹、炸弹数量的增加,这些弹体发生爆炸,必向大气层释放过多的热量,澳大利亚这项持续的人类活动增量与地球气温增量呈现正相关,所以澳大利亚的军费开支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为了防止全球气候进一步变暖,澳大利亚必须减少军费,甚至取消全部军费。请问这个研究和推理有毛病吗?在气象小组专家们的思维中,这个研究结论应该没毛病,因为这与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研究完全对应,如出一辙。对于这样的研究结论,澳大利亚人和政府会接受吗?全世界的人们愿意接受吗?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因为美国每年的军费开支更多,美国生产的爆炸物品和其释放的热量全球第一,这些与军费有关的热量增加值与地球气温增量同样呈现正相关性,所以若要求减少澳大利亚的军费,就应该先要求减少美国的军费。请问美国人和政府,愿意接受这样的人类活动造成了气候变暖的科研结论吗?类似的低水平粗糙研究成果,人们可以列出很多,完全不用拿出一流科学家的头衔做虎皮来震慑全球的民众。

 

喜欢bpcart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bpcart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科技频道首页]
bpcart 已标注本帖为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如果内容违规或侵权,请告知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