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经济观察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研发/数据/跨国杂谈
送交者: 魏习加[♂★★★社区平天下平★★★♂] 于 2022-07-16 20:58 已读 1087 次 1 赞  

魏习加的个人频道

研发/数据/跨国杂谈

专业领域,中国还有一些追赶的空间。

早年在国内实验室,包括在新加坡的实验室,光学实验搭建的系统,自动化程度都很低;到了美国就发现,很多调节,图像判别,都已经用自动化系统,自动化软件,以及频繁的编程工作了。很多洋人有个习惯,能用手指拧几下,用眼睛判读的事情,硬是要上自动化,传感器和程序。这是一种懒,也是一种勤快,一种不怕折腾不怕烧脑的精神。实际上,最终的实验效率提高了非常多。这不仅是用钱堆出来的,更是用科研工作者的汗水堆出来的。那样的系统搭建起来以后,获取数据的过程容易了很多,更多精力可以用在设计实验和深度分析数据上。

他们烧起钱来就不知道心疼。设备不到位,叫他们手拧拧把活先赶出来吧,不行!要遵循标准程序!自动化,程序化成为习惯了。也怪不得他们的研发费用会是中国同行的好几倍。

设备要检定,供应商没能及时来检定,设备就几乎“封存”了。想跟他们要点东西,想着年度检定过期几天没多大不了是吧。不行。还得通过大点的老板去压他们,欠着老大人情。

胶合晶体,一个星期只做两个。多了不行,需求再紧张也不行。所谓“保证质量”。放到中国的话,同样的烘干、应力释放程序,同样的检测标准,国内一个星期做十个八个估计没问题。操作工是中老年白人,还有越南人,类似于家族传承,工程师和领导们都不敢得罪他们。

硕士时的单位做偏振晶体,老师傅心情舒畅的时候去实验室做胶合,确实是很需要耐心的工作。但一个人一星期只做两个晶体胶合,还是有点超乎了我的想象。 6park.com

安排上“无人实验系统”,可以不知疲倦的做上几天实验。休息冷却的时间也得安排上。

可靠性实验、老化实验更需要自动化。业界应该早就这么做了。

可靠性测试,国企,大企业,相关标准大概执行得严格一些。不过想想日本大公司都造假,为了国际竞争,有的人也说“不搞不行啊”。

之前谁说的,西方某公司搞出一个高得离谱的标准,全球同行过了几年都跟上了,然后原来那个公司说“实验数据搞错了”。

实验做个半死找出了瓶颈,人家偷打听一下就学去了,亏得慌。

工程部门研发部门搞出来一套东西,到市场部门销售部门手里过一下就不太一样了。实验数据常常只是参考。更需要参考的是竞争对手的宣传数据。然后就绞尽脑汁搞新概念,新名词。半导体行业有些行业标准,但也不是无懈可击...就是不想让你跟友商的数据直接对比。 6park.com

大数据搞了这么些年,这堆数据样本养这个模型,那堆数据样本养那个模型,文章都漂漂亮亮的。老板问,到底可以用哪个模型?没人敢吭气。

芯片工艺的“全过程优化”大数据算法,大公司投入无数资源去做,除了一点点副产品,我还没有听说一个有实用价值的东西。还是老老实实的老牛拉破车,缝缝补补又一年。

数据科学家的说法就是,“我们为什么需要把所有原理搞清楚?让数据来告诉我们就行!”

业界的这些问题,全世界都是一样的。谁能踏踏实实做事,谁就能率先突破。玩数据的玩个花出来也没用。亚洲人强在踏实,实事求是。落后的,更该踏踏实实。

软件当道,数据科学家当道的话,不是太对劲。

国内吹牛的本事已经是世界先进水平了。软件和数据倍受重视,背后的,底层的东西没人看,搞硬件好像下三滥。就像中国跟美国学金融,学成一堆金融流氓。现在有的人又想学美国,用软件搞定一切!

台积电领先三星,领先英特尔,我看主要还是步步为营脚踏实地,还捉着上下游一起修炼。

前公司有个理念:硬件没搞好的话,不准用软件来补! 6park.com

研发攻关“双轨制”,体制内体制外各自发挥优势,形成良性竞争。

烧烧钱不要紧,互相激励出些东西来,激励出一些人才来,激励出些团队来,激励出一些上下游来,就是值得的。另外 ,别让人跑了。

有出去的,也有回来的。正常人,做事总是有一条线的,出去转行开餐馆捉虫子的还是少数。出去外面把同一条线做粗做细,那条线还是有机会再伸回国内的。

为什么会回去?一定是因为国内有更好的平台。外面的好日子再好,过久了还是会腻的。

美国也不是没有平台,但要在美国的平台上开拓中国市场,可能会有这样那样的遗憾。开拓外面的市场嘛,不拉些洋人一起干,常常很难打开局面。然后就成了CTO…眼看着渠道资源到洋人的口袋里去了。

我只会吹点牛,没有料,没有团队,体力精力也不行。关键是没有成功欲望。

CTO总会有“为谁而战,为何而战”的疑问。

我要是让authority搞进去几年,估计欲望就来了,无奈水平不够,够不着“中国计划”的门槛。 6park.com

跨国研发型企业/机构,仍旧是以西方大企业为主。华为开始了中国企业真正全球化,真正运用全球智慧,全球供应链的进程,各国各族的研发人员穿梭于各国之间,享用同一个网络研发平台。可惜美国打断了中国研发全球化的一根触角。我期待更多的中国跨国企业出现。洋同事们可以到中国感受一个时期的工作文化(工作-生活-社交融合的文化),再回到西方放松下来理清脑中冲击出来的火花。中国同事也可以运用同样的过程。 6park.com



喜欢魏习加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魏习加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经济观察首页]
魏习加 已标注本帖为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如果内容违规或侵权,请告知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