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灵异空间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转帖/编辑】容嬷嬷讲故事 - 凌家的人
送交者: 喁喁[品衔R2☆] 于 2014-12-06 16:07 已读 1457 次 5 赞  

喁喁的个人频道

回答: 【转帖/编辑】容嬷嬷讲故事 - 日本人修建的一个地下堡垒(not上) 由 喁喁 于 2014-12-05 9:00

故事是发生在八十年代,家里老人一次酒后讲的,但隔日酒醒了他就断然否认有这故事的发生,后来也不许我再提这事。也许是故事事关重大,不能碰触,也可能这事原本就是老头子一时的酒后信口胡说,当不得真。但这个故事蛮有意思的,可以简单一提,是真是假,原本就是故事,大家就不必过于当真了。 
那个时候文革刚刚过去没几年,各行各业的大家名族也都没有从浩劫中完全复苏过来,加上政府三天两头的严打,除了被江湖看不起的那几家早早投靠政府专心做狗的,江湖上真的是异常安静。当时家里人全都缩在湖南山沟的一个小山村里,算是避世,免得麻烦上身。但突然有一天,来了一位客人,打破了这种平静。 
那个人是昔日江湖上一个朋友的后人,这个江湖朋友已经死在前不久的运动中了,所以来者和我们家也并不熟悉,但等他掏出自己家信物的时候,家里人都知道,这人一准是有事相求,而且事情还非同一般。 
关于这个族门教派的信物之说,大家近几年受到了很多异想天开的电视剧电影的影响,觉得无非就是一件小玩意,并不怎么看重此类物件。但是这样东西在历史和江湖上却有着不容小视的地位。最出名的就是历代朝廷调兵遣将的虎符,这个东西相传是西周姜尚所制,但实际上最早出现是在秦朝。这个虎符是由黄铜或者玉石所制,一分为二。皇帝一块,将军一块。当朝廷需要调动兵马的时候,皇帝将虎符赐予带军将领,大将把两块虎符拼合在一起,才可以号令军部出兵,户部出粮,沿途州县车马骡夫。这就是皇家的信物。而江湖中人的信物虽然没有这等威严和能耐,但也不是可以随意制作或者让门人随身携带的。每家的这种东西仅此一块,绝不会多,更是没有办法仿制。所以很多电视上所演,某门某派的侠客们,为了表明自己身份,随手一掏就是一件本门信物,然后四周他人便对他的的身份深信不疑,这样的剧情是极其荒诞的。与其说他所展示的是他们门中的信物,倒不如说那个东西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腰牌。而腰牌这种东西,要仿制起来是很容易的。所以像信物这类东西是不可能肆意让你随身带着闯荡江湖的,一般都是在家里一把手的手里,轻易不会展示给外人,以防被仿冒。而现在有人就要奇怪了,既然不能随意展示给外人看,那我怎么知道这个人拿出来的东西是真是假,又怎么样确定他的身份是否真实呢?其实这件事情很简单,江湖里的这种东西都是金属所制的方方正正的巴掌大的牌子,而且大多是铜制品。当两家结识之后,觉得今后还会有再联系的必要,就会同时拿出自己家的东西。把任意两边并在一起,然后掏出有两家印记的钢印,交叠着在两个牌子的交接处打上一个印记,事情完了就把东西收起了,不给外人看见。所以只有这两家自己的人才会知道这个钢印的另外一半是什么样子的,别人自然是仿制不了的。所以这个信物,听上去似乎很神秘,其实也没什么稀奇。反正我们家的东西我没看见过,在家里没有一定的身份,你是不可能接触到这类物件的。对了,还有一点,“信物”的这个叫法只是一个通俗的称呼,现实里是没人怎么说的,一般都是牌子,铜片之类称呼。我们家叫这个东西是“黄拓子”。为什么这么叫,我不知道,不过根据这名字,我猜那东西应该是黄铜做的,是黄色的,所以才这么叫。反正我这辈子是不可能见到这个神秘的东西了,别说我,我太爷爷都没看见过,现在都不知道被藏在哪里。 
来人的这家前主因为立场站错队,说错了话,丢了自己的性命。这件东西自然而然的就落在了他儿子的手里。这家原本也不是什么大门子,这几年政治上的事情一闹,更加势微了。但是我们两家祖上应该是有渊源的,再加上这个人家里的几个老头子原先就认识,所以他们就把这个人和他家的信物请进了内室,不一会几个人都出来了,看神色就知道这个信物是真的,而这个人的身份更加不会错。 
于是自然而然的家里人就要问,这次前来,他有何贵干。结果这个人的一句话,让家里都大吃一惊,他说,我想让你们家的几个人,跟着我一起去一次云南。 
看过我前面故事的人,应该都知道,我们家是有祖训的,京城不入,蜀地不入,滇黔不入。就是说,北京,四川,云南,贵州,这四个地方,我们家里的人是不可以进的。但是当时时代在变换,四川不得入的那句古训,早在明末家里就有人给破了。当时据说是跟着张献忠在四川抗击清兵,在四川整整打了十三年,最后战死沙场。结果由于两军连年征战,民不聊生,死于乱军和逃荒的百姓,不计其数,战后的四川几乎成了死地,存活的百姓百中无一。所以清政府就从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抓了大量的人口,送至四川,开山种田,安家落户,史称“湖广填蜀”。清政府还把四川人口凋零的原因推在了张献忠身上,说他是杀人魔王,嗜食人肉,还有“七杀碑”的典故流出。实际上,张献忠虽然生性残暴,但也不可能如此凶残,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军民追随他,更有部下在他死后,仍然奉他为主,在四川等地坚持抗清长达数年。所以屠川的这项丰功伟绩里,也有着清兵不可磨灭的功绩。正是因为这件事,家里在清早年,一直被追杀打压,家里也不得不改姓换宗,归隐山林。解放之后,家里不少早就跟随我党参军的人,自然而然得也进入了天子之城的权利中枢,结果几次运动下来,一个个也都死的死,伤的伤,没有一个能落得好下场的,还连累到了家里。所以祖训之事,不可轻易违之,这是家里人用血和泪换回来的教训。于是当这个人说出那句话的时候,家里的几个老人家很明显的都迟疑了起来,有几个直接眉头就皱了起来。但也没人多言半句,只是用眼角余光扫着族长,听他怎么来说。 
族长这个时候自然是不可能说出不顾祖训的话来的,于是他就对来人道,家里有话,这个云贵之地,我们是不方便去的,所以还请见谅。 
这个来人家里是复姓的,叫相里。名字就不说了,下面就称呼他为相里。这里说句题外话,中国人的复姓其实是很多的,你随便看看史书就知道,懒得看史书,你随便翻阅一下三国演义也能感觉出来,复姓的人比例是相当高的。但是如此高比例的复姓人群,为什么如今社会几乎很难寻见了呢?其实很多复姓都是大家大户,这个的人家自然是非就会很多,每当改朝换代,新君登基,这些大家族都有不少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所以很多这种人家的后人和分离出去的人都为了自保,换成了常见普通的姓氏。这是很普遍的行为,所以看故事的同学们,说不定你们家祖上就是从某个复姓的大家族里改姓分离出来的,指不定你就是夏侯家的公子,或者诸葛家的小姐。我们家也是早些年为了避祸改的姓氏,我妈那边也是,整个村子的人都是某个名门逃难后落户小山村,集体换了祖姓改成了现在这个大众姓氏。 
回到故事,族长的话刚说完,相里就摇了摇头,直接反问了族长一句,道,那你们家是无论如何都不会进云南呢? 
族长也不想把话说得太绝,只是道,话也不能这样说,还是要看是为了什么,没有什么特殊的理由,我们家自然是不能如此违反祖训的。 
于是相里老头一笑,道,那凌家的人需要你们相助,算不算是特殊的理由? 
一听到相里老头的话,所以在场的家里人都大吃一惊,族长直接就问,凌家的人回来了? 
相里老头点了点头,道,凌家的老三上个月刚从欧洲回来了,去了云南,可是……说到这里,相里老头犹豫了一下,话锋一转,继续说,遇到了一些麻烦,凌家的人就托我们这边的人查一查,我找不到帮手。我爹的事你们也知道,很多昔日的江湖朋友都怕受连累,不愿意出手相助,离云南最近的几个宅门子一共也没几家,所以我就来问问你们家了。 
族长闻言,思考了半天,终于道,凌家的事不能不帮啊…… 
凌家在江湖里是一个人人敬仰的传说,曾经有人说,凌家的男丁几乎没有人能够活过四十岁。这倒不是因为什么诅咒之类的无稽之谈,而是凌家的人每每都是为了民族大义英勇就义,很多都是壮年之时就牺牲了自家的性命,后来凌家为了保住血脉不得不立了一条规矩,所有凌家子弟,在没有成亲产子的情况下,不能外出行动。而凌家的人在几乎参与到了中国历代历史上所有重要的事件当中。 
南宋末年,赵昺成了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当时元朝兵马横扫中原,南宋朝廷被步步蚕食。他在祥兴元年被陆秀夫、张世杰在广州湾拥立即位,作为赵氏王朝的最后一丝血脉,举旗抵抗元军。时年仅八岁。祥兴二年元宋两军在广东新会崖山海面决战,宋军战败。二月初六酉时,眼见大宋重振无望,丞相陆秀夫先拔剑驱妻倪氏和次子七郎、三子八郎及女儿蹈海,随后跪对幼帝赵昺说:德祐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然后大喊一声:陛下当为国死!言罢,抱起腰系玉玺的九岁小皇帝,缚在自己背上,纵身跳入海,其时的陆秀夫,只有四十二岁。就在陆秀夫抱帝昺投海而死之时,南宋朝廷的一干宫女太监,还有御林兵将们,没有一人愿意投降元兵,纷纷跳海自尽,以身殉主。当时投海自尽者达十数万人。而崖山之役后,元朝派遣船夫民工在附近的海面上打捞尸体,整整进行了三个多月,还没有打捞干净。而凌家的人当时作为小皇帝身边的护卫,也是一个个力战到死,毫无惧意。有深圳的同学,应该知道自己家那边有个地方叫赤湾,那里有一个宋少帝陵,就是宋少帝赵昺的皇寝陵。而赤湾少帝陵的由来根据赵氏族谱载:“……后遗骸漂至赤湾,有群鸟飞遮其上。山下古寺老僧偶往海边巡视,忽见海中遗骸漂荡,上有群鸟遮居,设法拯上,面色如生,服式不似常人,知是帝骸,乃礼葬于本山麓之阳。”而实际上却是凌家的人冒死抢尸,藏了玉玺,为怕仇家破坏少帝的遗骸,只给少帝建了衣冠冢,实际上少帝陵墓除了凌家人没人知晓,可是到了如今,恐怕是连凌家人自己都不知道了。 
明崇祯三年,抗清名将袁崇焕身负勾结后金谋反叛国的恶名被判“凌迟”。到了行刑的时候,人们竟然争相掏出银两购买从他身上割下来的碎肉!片刻之间,袁崇焕便只剩下一副骨架,他那血肉模糊的头颅,被刽子手挂于刑场旁边的高杆之上,“枭首示众”。当夜,守卫刑场的兵丁惊恐地发现,袁崇焕那高悬杆顶的头颅居然不见了!原来袁崇焕死后,有一之前谋士,姓佘,夜盗其头颅,葬于自家后院,并隐姓埋名,守墓至终。佘义士去世前,嘱咐家人将己埋在主公旁侧,并要求子肆做到三件事:永不为官,勤于读书,世代守墓。由于袁崇焕是抗清名将,清朝自然不会容忍他的墓地的存在,佘义士更是不能泄露自己的身份,所以他的名字就连自己的后人都没人知晓。此墓址在今北京崇文区东花市斜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一下,顺便拜祭一下我们的这位民族英雄。而余义士夜盗首级的事情,也正是他找到了当时凌家的人所为,毕竟他只是一个谋士,忠义胆略无双,可是飞檐走壁的功夫却一窍不通。凌家的人更是冒了极大的风险,先不容于崇祯朱明,后又被满清视为眼中钉。为了这件事,凌家的人也先后搭上了几条性命,才护住了佘家人,没有让他们的行踪被仇人知晓。 
到了清末,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慈禧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于瀛台,抓捕了六名变法人士,押至北京菜市口问斩,史称“戊戌六君子”。这里面最为著名的就是胡想三公子之一的谭嗣同。其实在被抓捕之前,就曾经有人前来报信,告诉谭嗣同慈禧一党要对他们不利,并且劝说,只要他想走,就可以保护谭嗣同的周全,让他安全出京。北京城的守城兵将没人敢阻挡他们,出了城他也可以用自己的一柄鬼头刀杀出一条活路。但是谭嗣同却婉言相拒,说各国变法成功都需要鲜血来铺路,今日不妨就用自己的鲜血来染红中国变法成功的道路吧。而这个前来报信说要保护他安全的人,名叫王正谊,河北沧州人。如果你对他的名字陌生,那么你对他的外号绝对不会陌生,他就是赫赫有名的“大刀王五”。王正谊因为在李凤岗门下排行第五,擅长使用单刀,所有才有了这个名号。而梁启超更是曾经称他为“幽燕大侠”,足可见此人的一身忠义肝胆。早在变法刚刚失败之时,谭嗣同曾和大刀王五密谋营救光绪,但是由于袁世凯的临时反叛出卖,行动未成。在谭嗣同死后,也正是大刀王五不顾危险,挺身而出,为谭嗣同收尸。后来,王正谊在庚子事变中与八国联军巷战,中弹身亡。其头颅被联军悬挂示众,霍元甲怜,偷取后葬之。也有人说王正谊虽然当时加入了义和团,却反对义和团的滥杀无辜的行事方式,因此为义和团高层所不容,实际为义和团所戕,赍志以没。但着所有的事情身后,都是有凌家人的参与。从打探消息到报信,从营救帝君未果到为义士收尸守灵,所有这些史书上不过寥寥数笔带过的事件中,都有凌家人的鲜血流淌。 
上面三件事情,不过是凌家人几百年来忠义所为的冰山一角,拿这几件事举例也不过是因为这三段历史大家都会比较熟悉而已。其实无论是明朝正德年间的宦官八虎陷害忠良;还是满清乾隆时期大兴文字狱;包括民国抗战的时候,从敌占区掩护遣送文化名人科学大师,都有凌家人的参与。就是我们家祖上也数次受过凌家人的恩惠,所以尽管当时的政治环境极其恶劣,但是族长还是拍了板,决定派人入云南,帮助相里老头。与其说是帮助相里,倒不如说,是卖给远在欧洲的凌家本家一个面子,也算是还了一个欠人家上百年的人情。更何况凌家是忠良之后,这次他们家的人在云南也一定不会是寻常事,与公与私,都不能置之不理。族长答应了相里的求助之后,相里显然心里放下了重担,估计这几天他四处奔走,碰了一鼻子灰,身心俱疲。族长原本想留他歇个脚,好酒好菜招待一翻,住一夜明日再走。可是相里却死活不肯,说答应了凌家的事情就不能怠慢,一定要连夜赶路去云南。他是带着人开车来的,车就在门外,让家里派人收拾一下行李,立马就走。 
族长这个时候就问他,忙我是答应了,但是我们的人在跟你走之前你得告诉我们,凌家的人在云南遇到了什么麻烦,不然什么都不知道就冒失闯进云南,我心里可没底。 
相里老头想了一下,说,凌家人的事情我可以告诉你,但是凌家人为什么去云南,这个我可不知道。 
族长说,这是江湖规矩,我自然懂。和我们无关的事情,我也不打听。 
相里老头点了点头,说话是这么说没错,但这次凌家人去云南是为了什么我是真的不知道。但是他们家的人在云南的确是遇到了大麻烦,他们家老四在云南丢了。 
族长一惊,问道,丢了?是什么意思? 
相里老头说,还能是什么意思,人没了呗,失踪了你懂不懂,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族长不由得一惊,心知这事估计不会简单,这可不是什么外面电线杆子随便张贴的寻人启事,那可是凌家的人啊,纵横江湖几百年的传奇家族,宋元明清民国日本人,都奈何他们家不得的忠义无双的满门义士。如今他们家的人在云南竟然悄无声息得没了?这是传到江湖上,谁家会相信呢? 
族长又问道,你和当地的朋友打听过没有? 
相里老头道,你以为这事是昨天才发生的嘛?这事都已经半个多月了,我前十天就是在云南到处打听这个事,汉家外族,黑白两道,我都问遍了。真是奇怪了,这人就好像是人间蒸发了一样,没有丁点踪迹。 
族长这个时候猛然想起了什么,忙问道,那我们能帮得上什么忙?找人的话你要找官府和花子,云南那么大,我们家就算这百来口子人都去了云南,没有半年十个月的也不可能找到人……正说着,族长突然瞥见相里老头笑了,瞬间就领会了,不由得骂了一声,你个狗日的,原来一早就知道凌家老四去了什么地方,是不是? 
相里老头点了点头,道,是凌家人告诉我的,你们家只要出几个人跟我走,路上我会和他们说清楚的。 
族长一听,知道这事不能再耽搁下去,于是点了正在家的好手,让他们跟着相里老头一起赶往云南。 
半路上,我们家的几个老头就已经知道了这次他们要去的目的地,那就是有着“中国锡都”之称的个旧。个旧是一个县级市,它的矿石开采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历史上各朝各代都没有小视个旧在西南的特殊经济和政治上的地位。就是二战时期,闻名世界的中国远征军,也把个旧设立为大本营之一,专门整休军队和训练新兵。而个旧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日军战机轰炸的常规性目标之一。建国之后,个旧成为了云南省红河州的首府,在整个中国的经济史上有着不可逾越的地位。可是随着个旧附近矿山的过度开采,个旧市的经济地位逐渐式微,2003年的时候红河州府迁到了蒙自,个旧从此又做回到了县级市。当然,这是后话,与故事无关,让我们再回到那个乱世浩劫刚刚结束没有几年的八十年代。 
在路上,家里的几个老头子都用自己的方式,各自占了卦。卦象都是不明,压根没有一点凌老四所在的迹象,就连他的死活都看不出来。相里老头也说,之前找到过别人,也是一样的水象,什么都看不出来。可是家里几个老头子互相商量了一下,觉得凌老四死活虽然不知,但应该是中了什么术法,被困在什么阵法里了。不然怎么可能一点气息都推不出来。 
到了个旧,几个老头子都是走南闯北的人,沿海的各大城市都去过不少,所以个旧这个地方,虽说在当地是经济发达的地区,但和沿海相比还是差距不少。几个人也没什么心思参观这座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工业城市,就直奔他们此行的头站,也就是凌老四最后一次出现过的地方:一个老炼化工厂的职工住宅区。去的路上几个人还在讨论,凌老四到这个地方是干什么? 
一行人在那个家属院门前停车,先后下了车。相里老头走上前去和那个传达室的门卫耳语了几句,门卫就点了点头表示放行,相里就带着几个人走进了院子。 
一进院子,几个人就都看出了这个家属区的破败,到处都是时光的痕迹,住宅楼老旧不堪,路边的树木也都长得没精打采,就连院子里空旷处围成一堆下棋打牌的老人,也看上去一个个的没有什么精神。这个老工厂早就已经处于半关闭状态,多年的开采,使得这个能源型城市逐渐的衰竭。越来越多的工厂不得不关闭,而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几万靠着工厂的吃饭的工人的生活没了着落。这个情景,在十几年后的中国下岗潮中随处可见,可是当时在这个云南西南小小的城市里就早已经发生过了。有些能力的人早就已经搬走,另谋生路了,留下来的都是一些还抱着侥幸希望,苦求生存的人们。他们大多数是一些早已退休的老人,或者是没有什么文化程度的技术工人。好在昔日的福利还在,厂子里的宿舍也不用几个钱,很多人就这么随遇而安的住了下来。而搬出去的人又把这里的房子很便宜的转租了出去,结果来住的人自然不会是什么正经人家,三教九流什么都有。于是整个宿舍区算是龙蛇混杂,什么样的人都有。 
几个老头就在硕大的院子里没走上半圈,我们家的一个老头突然道,有点不对,怎么我觉得这个地有点不对头。另外两个老头抬脚狠狠的踩了几下地面,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一个老头俯身将耳朵贴在地面上,静听了一会,站起身子,拍了拍身上的尘土说,这个地下面是空的。 
相里老头闻言一笑,道,还以为你们都察觉不到呢,不错,不说这个小区,就这附近几公里,这个地下面都是空的,也许这一块的地面比较薄,所以才很容易被感觉出来吧。 
家里几个老头不由的问,为什么这附近下面都是空的? 
相里老头道,不说这附近,就怕半个个旧市底下都是空的。这些都是“老鼠洞”。 
老鼠洞并非是指真实意义上的老鼠洞,而是对那些偷采矿石资源的人掠夺性开采之后遗留的矿洞的形象上的称呼。以为这些人挖矿没有任何规划,矿洞七扭八拐,不经意就挖到了城区的下面,有不少房子都因为这样的事情地基沉陷,或者干脆倒塌,至于地基开裂这样的事情更是海里去了。又因为当地人管这些偷采的人叫土耗子或者地鼠,所以自认而然他们挖的矿洞就被称为老鼠洞了。而老头子所在的这个住宅区,恰恰是地皮较薄的一块区域,几个人都是行走江湖多年,所以地面轻微的振动反常,立刻就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一个老头子说,既然这里是凌老四最后出现过的地方,那么十有八九这就是他消失的地方,我知道你们之前一定是找过的没什么线索,但是地面找不到,你们有没有想过地下? 
相里一听,道,你就觉得凌老四在老鼠洞里?这不可能,我们之前也不是没有考虑过,可是你要知道,这下面随身是有一个大地洞,可是那里和地面相隔的少说也有十几米的距离,甚至是几十米。不然我们现在看见的这一切,这树这楼早就掉进洞里面了。但你就凭借着人力,向下挖个十几米,盗墓出身的都不一定有这个本事,凌老四家也不是做这行的,估计他更是不行。 
家里老头子一听,也不知道该说什么,毕竟从来没有接触过采矿这类的事情,不好随意猜测。一时间几个人都没说话,只是漫无目的的在大院里来回走动。 
突然家里的老头子一个年纪大一点的定下脚步,转头问相里,你能不能联系到这些土耗子的人,我们要去这个附近地下的矿洞去看一看。 
相里一想,说,这下面都被采空了,进去应该没什么麻烦,但是地鼠们也是拉帮结派的,地下面各自有各自的地盘,我们得找到掌管这一块区域的那些人才行。只有他们才有下面的具体路线图纸,不然我们进去很容易迷路的,到时候就怕没找到凌老四,把我们自己也丢下面了。 
老头子听了点头道,我们只需要一个人和你到下面去,留两个人在这上面,到时候看看从这上面到底有没有去下面的路。 
当天下午相里就联系到了这附近的地鼠头,塞了一点钱,那个地鼠就叫了两个小弟带着相里和另外一个老头出了城。说是入口在城外,只能步行。临走的时候拿了一对境外的军用无线电对讲机给他们,说是到时候可以用这个联系。个旧靠近边境,无论是武器毒品都是很容易搞到的,更何况是这类非杀伤性的军事装备。 
小区里剩下的那两个老头也各自准备起来,幸好事先有所预备而来,东西倒也不怎么难找。入了夜,天刚擦黑,对讲机忽然响了起来,是相里的生意。他说按照图纸已经到了这个小区的底下了,地鼠的那两个小喽啰也确定地方不会错,问他们这里准备好没有,什么时候开始动作。 
地面上的两个老头看了看天,互相商量了一下,说,再等半个小时,等天完全黑下来再说。 
不知不觉时间就又过去了半个多小时,地面上的两个老头子对着对讲机,示意相里那边可以开始了。不多一会,相里就在对讲机里说,事情已经弄好了,他们要开始往回赶了,就这边等着他们。这边那两个老头立刻回复说,等这边找到了地方,就一定等着他们回来再商量下一步,就算要办事也要人多了才好行动。 
相里那边也不再废话,没再回复,想必是已经在往回赶的路上了。 
地面上这两个老头子随便找了一个寂静一点的空地,看着表,等了十分钟,觉得时间差不多了,就拿出早早从家里带来的一个小竹筒。做这行的就讲究胆大心细,但这个词语并非是合在一起的,要分开来看。也就是说,要么你胆大,要么你心细。可是怎么样才算是胆大呢,这个很难说,但有一句话应该大家都听过,叫做艺高人胆大,你要自身本事足够强,才有资格去大着胆子做事,包括不事先做任何准备,见招拆招,走一步算一步,血拼出一条出路。显然我们家的人不属于这一类。所以我们家只是在心细上面要求做到极致,于是家里外出做活的人,身上都至少带着十公斤的行囊,里面有一切你有可能用得上的东西。这次因为凌老四的时期,家里很重视,出了三个人,很多东西不需要重复携带,所以这三个人加起来三四十公斤的行李,几乎囊括了家里认为对外出人应该有所帮助所有物品。这个小竹筒就是里面很不起眼的一件小物件,但这次却派上了大用场。这个竹筒里装着的就是家里人饲养培育的“流萤子”,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萤火虫。家里这种萤火虫是按照古籍里的方子养出来的,其实说有什么特别之处也真没什么,又不是生化试验,还能把这些萤火虫的基因改造掉嘛?但这些萤火虫,因为从幼虫喂食特别药物和食材的缘故,这些小虫子对一种气味特别敏感,这种气味我不好说,和故事无关,也不方便多说。相里和家里那个老头子去地下,就是点燃可以散发这种气味晒干的药材,又在火里加了一点别的东西,能让这种气味格外浓郁,散发的更快。好在地下的矿洞空气流通还算好,这些混着这种特殊气味的烟雾延着地下蛛网般密布的矿道很快得就充满到了每一个角落。 
老头子们就是期盼着这种气味会沿着那有可能存在的通往地面的密道,也多少挥散一些到地面上,让这些流萤子追着气味,带领他们找到那个地方。果不其然,他们把那个竹筒上的纱网一拿开,十几只流萤子就冲了出来,在空中盘旋了一会,立刻十几个光点就沿着同一条路线远远的飞去。老两个头子跟在后面,疾步追赶,跑了几百米,就来到了一堵半人高的小墙面前。那十几个流萤子都附在那个墙上,没多一会,荧光就渐渐的隐去了,眼见是流萤子都没了命,一个个的接着死去了。因为这些流萤子每一只都能活数年之久,可是他们在离开了用药水浸泡之后特制的竹筒之后,最多活不过一刻钟,所以流萤子这类东西也算是易耗品,家里每年也不会可以养多少。 
这个时候,步话机的声音又响了起来,相里在里面问,找到地方没有?这边老头子苦笑着回复,道,找到了,但是只是一面墙。相里那边一愣,明显也没有料到如今的状况,半天才又说,只是墙,没有门窗之类的?老头子说,没有。相里心有不甘,继续又问,机关暗门呢?老头子拍了拍这墙壁,说,听见没有,实打实的水泥红砖墙,没有暗门。相里那边彻底沉默了,终于传来一句,等我。然后两边同时静默了。 
一个多小时候,相里和一起陪同他去矿道的老头子就匆匆赶来,两批人一见面连招呼都没打,相里就趴上那面墙,仔细的观察起来。好一会儿,终于起身站起来,转过头来说,这个墙好像有点不对头。 
一个老头子俯身仔细看了一下,还是没看出来有什么问题,只得回头问相里,有什么不对? 
相里笑着说,前几年被批斗,被派去施工队盖楼当小工,整天搅拌水泥搬砖头,虽说这方面我还是不太懂,但是看得多了,也总有几分眼力劲了。这面墙不平。 
老头子似乎没有听懂,只得再问,不平是什么意思? 
相里解释道,这砖头我们都见过的,大小尺寸都是一致的,每块砖长宽高都是一样的。但是这面墙,看上去和旁的墙壁没什么两样,但是你们看…… 
说着相里把自己的手掌贴上了墙面,道,就我这一只手能碰到的几块砖,最长的和最短的,相差了四毫米。 
一个老头子惊问,四毫米?这墙可是单面的,说不定这边的砖建墙的时候位置往里了一点,那么另外一边就凸出来一点,这是正常的事情,四毫米能干点啥。 
相里闻言摇了摇头,道,刚才我也在墙的另外一边看过了,同样的位置,这边的砖是凹进去的,而那边也是凹进去的,所以这块砖整个就是比正常的砖要短不少。 
老头子询问道,那么你的意思是这块砖有问题? 
相里一下子就笑出声了,他指着另外一块砖说,这块砖这边凸出来,那边也是凸出来的,比正常的尺寸要长不少,这说明这块砖也有问题? 
那个老头子一时语塞,不知道说什么好,半天才道,那就是这面墙……有问题? 
一旁年纪大的老头子插话道,早就说了这面墙是有问题,你又重复一句有何意义? 
这个年纪大一些的老头在家里地位较高,被训斥的老头子也不敢再辩解,只是低头不再言语。 
年纪大一些的老头子也摸了摸这墙面,道,这么说,这个墙是空的?两边都是用半块砖所建,中间有隔层? 
相里点头道,对,我看是这样。 
一个老头子很不解的问,有夹层为什么就不能弄得整齐一点? 
相里沉思片刻,道,我明白了,夹层不是空的,里面有东西,所以不敢建的过于分离,怕引起怀疑。那东西应该也没有什么厚度,不然才这么一点空间不可能塞得下。 
年纪大一些的老头子突然有几分震惊的道,莫非是…… 
相里点了点头,对他道,恐怕就是那个东西。 
老头子说,那岂不是凌老四…… 
相里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看他自己的造化吧。 
这个时候其余的两个老头子也明白了过来,原来这个墙正是这方圆百十里的地眼所在。所谓地眼就是一片土地的紧要之处,算是地气地脉的汇聚之地。风水堪舆术里有一个行话,叫做入地眼。外行人一听,觉得就是眼睛好似X光,通过看地表的一些特征,推断出地下的地质结构和断层走向,甚至可以看出地下有没有大型墓穴的存在,很多小说里也是这样写的。但是真正的入地眼,却是找到方圆百里的地眼之处,然后垂直向下,一路挖下去,然后你自然而然的就会发现你想要找到的东西。所谓古时候帝王之墓也大多要避开地眼所在,一是地眼之气凡人无福可承,就算你是天子也不例外,搞不好你再尸变,成了什么百年一出的妖物,就不止会贻害后代了。二是如果你葬在了地眼,那么只要是懂行的寻到附近的地眼,那么你的墓室就算是挂上了“欢迎光临”的牌子了。 
可是这个地眼却在别处有着它独特的用处,比如故事里这个地眼,被人建上墙掩人耳目,而地下估计不知道早被人打通到了什么地方了,截地脉,泄地气,搞坏附近这一代的地势之力。然后再在这地下面挖矿,就不必再担心会坍塌之类的事情了,而地面上的这些建筑物,也断然不会压垮下面的矿道。但使用这个地眼却需要别的东西来镇,比如以前的皇陵,总要一些人陪葬,却不埋在自己身边,有一些就是埋在地眼之处,原因很复杂,一时半会也讲不清楚,我的理解就把他想象成祭祀的贡品,当然这个说法是不严谨和荒谬的,只是方便自己理解。所以这个墙里放的是什么,老头子也都不知道了。他们只是知道这个东西,却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没人敢把墙拆开看一看,万一坏了里面的符咒或者什么东西,指不定这附近就得有好几栋楼陷在地里头。关于这个地眼,要说起来,就有太多东西可以讲了,时间所限,只提一下北京的地眼。当然也有人叫他海眼或者泉眼,都是一个东西,各门各派叫法不一样而已。一块土地也许有着不止一个地眼,气盛的地眼多,气贫的就要少一些,而北京据说有八个地眼。北新桥的事情我就不多说了,大家都知道,不知道的自己百度就好了。这事可做不了假,日本人那次时间太远,没人能说清楚,但是文革和道路扩建修百货大楼却都是发生了没几年,北京城很多老人都是亲眼所见,说不定楼里北京的同学父母小的时候也在现场围观过。这总不会是我骗你们的吧。现在北新桥的地眼据说是被盖在了那大楼的地基里,让人无法再去探寻,其实那都是假的,就是怕好事者去轻动地眼,引起麻烦。真的地眼还是完好如初,在那附近的“某个”建筑物的仓库里。没实地探查过,我也只是听说,大家有好事者也死了这条心吧,有专人看管,你们是没办法靠近的。另外一个地眼就是北海的白塔了,旅游景点,也很难靠近。还有一个在玉泉山,说是被一个庙压着,其实也是障眼法,真的地眼就在不远处,没人能发现。真感兴趣的可以在冬季清早去玉泉山,遇见大雾了,就在附近转悠,看看那里有一个环形区域水气凝结,没有雾霜,那你就是找到地方了。不过现在北京污染成这个样子,估计也难了。 
老头子们推测墙里也许夹得是“赤顶”。赤顶是邪术里的一种代称,指的是人体天灵盖那一圈的皮头。因为生长位置就好像是鹤的顶红一般,所以就叫他“赤顶”。中原正统人家都是不用的,是苗疆的一种巫术,马来泰国的绛术也大量使用这类东西。看这墙的建筑时间也不会超过二十年,看这地理位置也选在几个居民楼之间,如果不是整片拆迁,这堵墙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被拆除的,所以也算是安全。这整块墙体的面积,老头子推算起码里面夹了百来个赤顶。这样的取材自然不会是从医院的尸体解剖上了,如果是半夜从坟地里挖出尸体盗取还好,就怕是直接从活人身上扒下来的。反正这里离边境也近,枪支弹药都能轻松买到,这类东西更是很容易得到了。但那也是快二十年前的事情了,老头子们也没想再去追查。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凌老四在哪里? 
好在他们歪打正着,找到了地眼,又通过流萤子确定了这里是和下面的矿道所连的,如此这般,四个老头子加起来年岁都远超了两百岁,在这行里都混了几十年了,现在虽然已经查出来的信息很少,但也不是全然没有头绪了。整整一夜,几个老头子就是在附近乱转,天快亮的时候基本就确定了凌老四是进入了这里的矿道还有他的前进的路线。于是乎,天亮之后,几个人和当地的地鼠头打好了招呼,就再次潜入到了那一片矿区里。 
别的废话就不多说了,总之人是找到了,也没有死。老头子的话是,里面有一段矿道和以前旧时的国民党防空洞离着很近。但那个防空洞规模很小,又在日军飞机轰炸的时候炸塌了入口,于是就彻底被废弃了。但是后来被有心人发现了,有重新开辟出了一条入口,拿走了里面的东西。临走的时候给后来的人设了一个阵,利用的是当时死在防空洞里的人的怨气。然后又原样把封口弄好,一切不留痕迹。但是这一切凌老四并不知晓,于是他在入洞之后,就发现自己被困在里面了,由于这一行他不怎么熟悉,应该怎么去做也不了解。只知道自己在里面实在是很困难打出一条出路,只能等着外面的人来救。凌家的人外出每天都要报平安,所以家里一定会马上知道自己遇到了麻烦,而再找帮手来营救她出去,所以凌老四也并不担忧。就使了龟息法,在洞里假死了起来。这就是为什么老头子们在外面也一点查询不出他的气息,龟息后的人几乎已经和死人无异,而死人是不会有气息的。这事对凌老四打击很大,虽然身体无恙,但元气大伤,他在云南足足养了半个月,才能四下走动。而远在欧洲的凌家人也打点好了关系,让他从云南出了境,来人接他回了欧洲。 
事情原本就应该这样结束了,但是有心人应该注意到了一点我还没有说清楚,那就是防空洞里的东西。也就是凌老四此行要找的东西。老头子们事后问过他,他没做回答。但是救出凌老四的时候,他随身的笔记什么的却不是只有他一个人才可以看的。家里有个老头子翻看了两页,就被年长的老头子制止了,骂他此举会再招麻烦,不该看的东西就不许碰。可是仅仅两三页的简单文字和图片,那个老头子就已经知道凌老四此行的目的何在了。那就是他在找传国玉玺的下落。 
传国玉玺,始做于秦始皇,所用的原料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和氏璧”。关于和氏璧的那些故事估计中国人没有人不知道,完璧归赵的典故也应该是无人不晓吧。只说这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後,秦始皇将和氏璧琢为玉玺,命李斯丞相在其上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虫鸟字,由玉工孙寿刻到上面,从而成为传国玉玺。 
   秦灭后子婴把玉玺献给先入咸阳的刘邦,后来项羽鸿门宴,刘邦又把玉玺给了项羽。楚汉争霸,霸王乌江自刎,汉高祖重拾玉玺,授之为“汉传国玉玺”。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建立新朝,派他的弟弟去找当时的太后索要玉玺,结果太后大骂:我老已死,如而兄弟,今族灭也!将传国玺摔在殿廷,玉玺被摔碎一角,后来用黄金镶补。(此事是江湖谣传,不可信。史书毫无记载,但后世的史书有说凤印有缺角一说。据我推断,王莽是同时索要了皇帝的玉玺和太后所持有的皇后凤印,太后所摔的只是自己的凤印。所以看见很多小说里牵强附会说传国玉玺有缺角,黄金包之,我就冷冷一笑,深藏功与名。) 
   后来王莽被杀,玺被校尉公宾所得,献给绿林军将领李松。又由李松派人送给更始帝刘云。刘云为赤眉军所掳后,传国玺落入赤眉军拥立为帝的刘盆子手中。后来刘盆子兵败宜阳,将传国玺拱手奉于东汉光武帝刘秀。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外戚何进谋诛宦官不成,反为宦官所害。袁绍领兵入宫诛杀宦官,宫中大乱,汉少帝夜出北宫避难,仓促间未带传国玺,返宫后传国玺查无下落。 
    
   东汉末年各路诸侯讨伐董卓时,率先攻入洛阳城的孙坚,在井中得一宫女之尸身上有一红色盒子,匣中之物正是传国玺。 
   之後孙坚之子孙策将玉玺献与袁术以借兵马。孙策用此玺从袁术处换来三千兵将,从而奠定了孙吴霸业之基。袁术称帝失败,身死之后,荊州刺史徐璆携玉玺至许昌,当時曹操挟汉献帝在此。至此,传国玉玺到了曹操手中,也算是重回汉室。 
    
   曹魏代汉,传国玺作为“君主神授”的象征,落入曹丕之手。曹丕使人在传国玺肩部刻下八个隶字“大魏受汉传国之玺”。西晋受禅,传国玺又落入司马氏手中。此后,北方陷于五胡十六国分裂动荡的局面,玉玺几经辗转,又落人东晋征西将军谢尚之手,谢尚把它用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献给晋穆帝,传国玺重归晋朝司马家。 
   公元420年,刘裕废东晋恭帝自立为帝,国号宋,史称刘宋;在南朝,传国玺历经了宋,齐,梁,陈的更迭。南朝梁武帝时,降将侯景反叛,攻破官城,劫得玉玺,不久侯景败死,他的部将侯子鉴将玉玺投到了栖霞寺的井中,有一个寺僧将玉玺捞出收存,后来他的弟子将玉玺献给了陈武帝。 
    
   杨坚建立隋朝后,灭陈统一全国,传国玉玺入了隋宫。大业十四年,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江都,隋亡。萧后携太子元德携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无传国玉玺,于是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聊以自慰。公元630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与元德太子背突厥而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唐朝。 
   唐末,天下大乱,群雄四起。朱温篡唐后,传国玉玺又遭厄运。后唐废帝被契丹击败,登楼自焚,玉玺也遭焚烧,下落不明。郭威建后周后,遍寻传国玺不着,无奈镌“皇帝神宝”等印玺两方,一直传至北宋。 
   北宋哲宗时,有一个农夫在耕田时发现了玉玺,送至朝廷。经十三位大学士依据前朝记载多方考证,认定这就是始皇帝所制传国玺。但是朝野也有一些有识之士怀疑它的真伪。 
   宋靖康元年,金兵破汴梁,徽钦二帝被掠走,传国玉玺也被大金国掠走,随后便销声匿迹。 
    
   在南宋、金朝长期并存的一百多年中,传国玉玺一直没有音讯。金天兴三年正月,蒙古攻灭金朝,金哀宗自尽,并未发现传国玉玺。宋德祐二年正月,元朝攻灭南宋,宋恭帝奉上传国玺投降,但这是南宋自己制作的玉玺,并非秦始皇传下来的。而南宋最后一任宰相陆秀夫在崖山海战失利之后,抱着幼主投海自尽,身上所绑的玉玺也不过是一枚普通的皇帝宝印。 
   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正月,忽必烈去世,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却神秘地在大都出现了。夏四月,在上都举行的蒙古王公贵族大会上,御史中丞崔彧将玉玺献给皇孙铁穆耳,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铁穆耳即位,是为元成宗。此后,传国玉玺在元朝传了九代皇帝。 
    
   洪武元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闰七月,元惠宗逃往蒙古草原,元朝在中原的统治结束。明洪武五年,明太祖以历代传国玉玺未得,遣徐达率精兵十五万,分三路攻入漠北,追击遁逃的北元朝廷,以期得到传国玉玺。双方一直战到十一月,明朝大军最终还是空手而返。至此,经历了一千五百多年风风雨雨的传国玺就此湮没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 
    
明清两代,偶尔有“传国玉玺”现身之鼓噪,但是都是附会、仿造之赝品。明弘治十三年,有一名陕西人得到一块玉印,据称为传国玺,呈献明孝宗,但明孝宗对此深表怀疑,没有采用。 
明末,相传由元顺帝带入漠北的传国玺,为其后裔林丹汗所有,林丹汗兵败之后,玺落入后金太宗皇太极手中,皇太极因此称皇帝,定国号为“大清”,表示要占领中原,取代明朝的统治。 
清朝初期,故宫交泰殿藏御玺39方,其中一方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的玉玺被称为传国玺。但乾隆钦定御玺时,却认为这块玉玺“按其词虽类古所传秦玺,而篆文拙俗,非李斯虫鸟之旧明甚”,钦定为赝品。 
直到1912年11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宫,此“传国玉玺”复不见踪影。当时冯部将领鹿钟麟等人曾追索此玉玺,至今仍无下文。又有传说,玉玺现在台湾的故宫博物院,那就更加不可能了。在溥仪仓皇出宫之后,冯玉祥没有找到,理应是被他带在身上,可是之后无论是天津租界的日本人,还是伪满时期的关东军,再有后来的占领东北的俄国人,都不可能让这个玉玺传到台湾那边。 再者说,那个玉玺乾隆都说是假的了,真假都难说,又怎么能确定那就是真的传国玉玺呢? 
凌老四不知道是从什么地方得到了消息或者怎样,总之他差点搭上性命也没有找到传国玉玺。而那个防空洞里的东西到底是不是传国玉玺更是难说。几百年来,不论是江湖还是官府,在玉玺这上面费的心力和死得人多的都说不完,可是那个东西到底在哪里,谁也说不准。甚至都不知道是否还在中国的土地上。那东西虽小,确实上千年我国历史的见证,这里就让故事就这样完结吧。

评分完成:已经给本帖加上 10 银元!

喜欢喁喁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喁喁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灵异空间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