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化长廊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薛龙春|王铎在卫辉
送交者: 渊客[♀★★青莲书案镇纸★★♀] 于 2021-05-28 15:44 已读 946 次 3 赞  

渊客的个人频道

  6park.com

中国文人素来有雅集的传统,文研院也自成立之初便推出“静园雅集”系列学术活动,邀请海内外学者畅叙诗词书画、图像与音乐、戏剧与电影等等,不仅丰富了我们对于学术的理解与认识,也为文研院的学术活动增添了别样的意趣。自去年疫情以来,文研院特开设了“线上雅集”栏目,借助文化与艺术的渗透力量,带领大家一起“云游”于古今中西,追寻故事背后的故事,品味学术以外的学术,收获欣然自足的乐趣。






 王铎在卫辉·上篇 



文 | 薛龙春



崇祯壬午(1642)九月,河南孟津城为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所破。前一年,王铎因父母连续去世,读礼怀州(今河南省沁阳县)。此时则在四弟王镆与友人张缙彦的帮助下,携家东走卫辉,随即买舟南下姑苏。在江南一带滞留到次年夏日,王铎又折回孟津,然此时庐舍尽毁,无法安居,王铎不得已于本年八月又来到新乡,寓居孟庄郭士标、郭士栋兄弟所,藏书数车亦贮之郭氏“玄览堂”。士标字公望,士栋字公隆,皆参政郭湸之子,世居新乡安仁里,从楚黄易羲侯、金沙张公亮两君游,有文名。王铎《辉州》有云:“数年难得意,茅屋借辉州。”乃是崇祯末年漂泊生活的实录。在卫辉,王铎颇欲偕布衣朱子俊、郭世元终隐于兹,因名其山曰“遁山”,此时所刻文亦以《遁山》名集。次年(1644)正月,王铎移家浚县,寄寓友人刘尚信之“摄生阁”,并于二月间再次买舟再次南下江浙。



崇祯十六年(1642)八月至次年正月,王铎一家小大数十口寓居于卫辉,虽时间不长,却是乱世中相对安闲的时光,《携酒且醉歌》颇能见得他此时的心境:“既不能学终军少年阙下请长缨,又不能学范蠡千金小试陶朱公。半村半市混农父,贪弄诗书不耦耕。”寓居期间,他与当地友人张缙彦、贵养性、郭世元、朱子俊以及郭士标、郭士栋兄弟纵游苏门山水,留下大量诗文与书画作品。本文选取数件略作考证,并尝试探讨其意义。



壹 / 行书《苏侍御诞孙颂》卷



[明]王铎  行书苏侍御诞孙颂卷   

辽宁省博物馆藏

崇祯十六年,王铎好友侍御史苏京(字临皋)任河南巡抚已经一年,时中原讧于戎事,苏受命于危难之际,“鞠旅有奭,擐甲转

,视伍不恌,豫人祝之。”而前一年冬天,苏京的故乡安东卫城堕,他的长子苏敦生慷慨率家卒捍御,殉难。到了这一年十一月,孀妻遗腹得雄,王铎应开封知府蔡凤之请,为撰书《苏侍御诞孙颂》卷。按《光绪日照县志》卷八《人物》:“苏敷生,卫人,友于兄弟,轻财好义,壬午变,兄敦生遇难乏嗣,敷生只一子兰孙,尙在襁褓中,孀嫂童氏誓欲殉,百端劝慰,抚幼子,延其绪。”此说与王铎颂文有异,当以王铎文为是。



这件行书大卷用笔爽利,结字欹侧,是典型的米芾风格。两年前,王铎寓居怀州时曾有机会观赏当地友人所藏《英光堂帖》,并有临本,而此次他在新乡见到了米芾真迹大字。当年八月四日,郭士标向王铎出示所藏米芾剧迹《吴江舟中诗》卷,在郭氏林秀亭中,王铎与张缝彦、张缙彦兄弟及汪度、郑世宪、郭世元等友人同观,并为作跋:“米芾书本羲献,纵横飘忽,飞仙哉。深得《兰亭》法,不规规摹拟,予为焚香寝卧其下。公望郭四兄善藏,勿轻示不好书者。” 



[宋]米芾 吴江舟中诗帖(局部)

纸本 31.3×559.8cm 

美国梅多鲍利坦美术馆藏

此前王铎学米,只是通过刻帖来揣摩其用笔,而这一次他从米芾真迹中,体会到米对于二王操之纵之的方法,这一发现后来也贯彻于王铎个人的临摹活动之中。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在王铎行书巨轴大卷的风格形成中,米芾行书的影响也远在二王之上,或与此次得见真迹有直接的关系。在新乡,他有数件应酬友人的行书立轴传世,如为诚之所作文语轴,为俨公书《沿沁河西北入紫金坛深山作》轴,书柬郭士标、郭士栋伯仲书《五律诗轴》等,笔法体势与米芾在离合之间。



贰 / 草书《临晋唐法书卷》



[明]王铎 草书临晋唐法书卷

王铎从年轻时开始,就倾心于《兰亭》《圣教》与《淳化阁帖》,以为三帖乃书家潭奥。临习《阁帖》也成为他一生的习惯。在卫辉,他留下了三卷临《阁帖》的作品,《临晋唐法书卷》是其中之一,依次为《淳化阁帖》卷一晋明帝《伏想帖》、晋康帝《陆女郎帖》、齐高帝《吾今至帖》、唐太宗,卷二张芝《冠军帖》《今欲归帖》,卷后长跋云:“崇祯十六年十月晨起书,仿前代,仿者何为,世之书者不师古也。不师古则今而已,作文作诗不古之学,安能迈俗乎?夫子谓好古,浅学安知古哉?威老蔡公大词家印可。孟津王铎。”威老蔡公,即前文提及的开封知府蔡凤,武进人,天启间中举,崇祯间越格抡材得授刑部主事,后出守开封,李自成陷河南,死之。在这段跋文中,王铎纵论学书当以古为宗,否则无法与俗流形成区隔,他对《阁帖》的不断临仿,正是对“不师古者”的不断挞伐。道光间杨振麟曾在潘季彤处获见此卷,以为王铎临摹古法书,较之自运,更见精力缜密,动遵矩镬,一扫平日狂怪习气,无疑是董思翁后一大手笔。



王铎跋《千秋馆学古》及题署、印鉴



王铎此际的另外两卷临作,起首处分别以《千秋馆学古》《琅华馆信古拟帖》为名,其意义除了标举学古、信古之外,当有为学书者立一模范的考虑。《千秋馆学古》卷乃为友人郭世元所书,郭世元字漱六,长治恩选,好古文辞,擅书画,曾为蓝田令摹王维《辋川图》刻石,书法模拟《圣教》《黄庭》。王铎1641-1642年寓居怀州时,郭尝从之游,此际则追随王铎来到卫辉,与同居住。张缙彦尝有诗记郭世元道气淡古,王铎字之曰“郭道”。在卫辉,郭世元除了陪同王铎游耘斗诸山,亦多有画学的交流,本年十二月,郭曾为王铎作水墨床障;王铎则画山泉,置郭世元于其中,张缝彦为制为卷,卫辉友人多有诗咏。



《千秋馆学古》卷尾亦有王铎一跋:“崇祯十六年十月寓孟庄,灯下用古体仿于玄览堂,时年五十二,同山阴朱五溪(子俊)。事不师古,终落近代,近代安可尊也。印正于吾乡漱六郭二兄,兄善学古,与予好古之心有合,遂竟此卷,勿示不博古者,恐其笑王子之言迂阔耳。”所谓“事不师古,终落近代,近代安可尊也”,不仅是王铎对人不好古的感慨,也是他对时局的忧叹,在王铎看来,正因为文艺凿空蹈俗,国运遂与之同升降。《琅华馆信古拟帖》卷则是为张正声所书,张正声字长正,福建惠安人,崇祯甲戌(1634)进士,时宦游肇庆,本年十一月,张自岭南来访,王铎作拟古长卷,并系长跋勖勉他兢兢国事。除了三件长卷,王铎此际亦多临《阁帖》草书为轴。



叁 / 隶书《三潭卷》



[明]王铎 隶书三潭诗卷

辽宁省博物馆

本年十月,王铎与贵养性及家中西席朱子俊同游三潭,三潭在太行山石门峰内,一鱼潭、二龟潭、三龙潭,以绿色深渊闻名。次年正月,王铎为许顺衡用隶书写《三潭诗卷》。在跋文中,他自称素未书隶,寓居卫辉始学汉体,颇恨年异壮学之晚。多年之后,王铎三子王无回为卷作跋:“先文安弱冠时即弄柔翰,垂四十年。……此仿汉隶书于百泉之右,观水势澎濞澄然,万顷琉璃光,以助笔兴,故远探月窟之奇,散印雪鸿之迹,真足宝重。”以为此作光怪灵奇,乃得百泉水势之助。



晚明以来,随着文人篆刻的发兴以及亲历访碑活动的频繁,隶书渐渐成为书家热衷表现的书体,与元明书家偶一为之相比,明末清初的王铎、傅山、郑簠等留下了较多隶书作品,且他们不向刻帖隶书讨生活,而直接向传世的汉碑学习。较之同时名家,王铎隶书醇厚丰润,最得汉碑古意。



王铎对于小学有浓厚的兴趣,从诸生时代开始,他就着手编纂《字牖》一书,其目的在于正字。因此,对于篆籀、八分碑刻也保持足够的关注,盖其中有古文字的孑遗。这一年的秋冬之际,他在一册剪裱的明拓《乙瑛碑》之后作跋,指出“隶法本篆,根矩宣王《石鼓》,唐惟肥胜,筋骨蕴藉亡矣。” 



王铎在明拓《乙瑛碑》后作跋



他明确提出篆籀乃八分书的源头,唐隶则是其流波,且因一味肥重,无筋骨蕴藉之意。这一说法为后来的碑派书家所继承。王铎这一时期始学隶书,很可能这册《乙瑛碑》就是他当时的范本。



大约在同一时间,王铎在浚县大伾山摩崖隶书“鹭涛虎岫”四字,字大径丈。在二月南下避难的途中,又为一位名叫翼隆的友人作隶书《五律诗册》,题跋云:“予在都下素不书隶,恐应者不暇也。今避地洁身,□□如蚁,舟中作此为翼隆,知我胡为乎暇耶,热热之濯,可□一莞尔。”虽说王铎学隶不久,但他颇为自信,认为自己若在京师任职时就展示隶书的才能,必然应接不暇。这件诗册后有翁方纲跋文云:“孟津此幅作隶书,却不工,然自有拔俗之气,知其平日未尝染指开元以后八分也。”他认为王铎隶书虽不如乾嘉以来碑学书家的成熟,却取法甚高,无唐人习气。而钱坫一跋则指出王铎笔格有汉人之骨,间以北魏之趣,则是带有碑学眼光的诠释了,根据史料,王铎对于魏碑似无所及,与其说他有北碑之趣,不如说他有篆籀之意,因为他的不少隶书字样,完全是古文与小篆的隶写,而并未遵从汉碑。在本年春日,王铎又于丰沛舟中为朱子俊隶书《自作诗卷》,刻入《拟山园帖》卷四。

肆 / 楷书《王维五言诗卷》



[明]王铎 行楷书王维诗卷(局部)崇祯十六年 



还是在这一年的十月,王铎与朱子俊、郭世元过贵养性琴言斋,挑灯作大楷二卷,其中一卷书王维五言诗《济州遇赵叟家宴》(原题为《济州过赵叟家宴》)、《春过贺遂员外药园》。据《(道光)济南府志》卷七十二《补遗》:“贵养性字履吾,河南胙城人,崇祯四年进士,知历城县,以敏捷闻。”本年九十月间,王铎与贵养性、朱俊等经偏梁山、龙溪,至紫团山,作铭刻崖,还因误尝药而中毒。又游抱犊山与三潭。冬日,与贵养性上紫团山南老君庵峰顶。十一月,王铎游太行西崖石洞,洞即贵养性所居,王有诗云:“曾闻太行西崖洞最奇,天际孤削神斧为。癸未仲冬一跻之,穴窍伸缩不敢窥。……十日之游画莫状,逃世从兹入太无。”



[明]王铎 行楷书王维诗卷(细部一)崇祯十六年



卷末有行书长跋:

书绫卷鲜书楷法者,即华亭玄宰亦未之觏也。癸未十月过履吾老亲翁琴言斋,笔墨砚皆精良,挑灯书二卷,俱楷,时同上党郭漱六、山阴朱五溪。明日秣骡入紫团峰及西厓诸胜。时酒甚酽,苏门泉声沸响,在吾几席。识于后,将来一披览,于书道有进,定嫌此,欲唾于卷上。奈何奈何?王铎。

[明]王铎 行楷书王维诗卷(细部二)崇祯十六年



这件作品书于王铎与贵养性等人游紫团峰前夜,时酒后小憩,苏门百泉沸响于几席。客居他乡,遇到精良的笔墨,王铎无疑勃勃欲书。在这段跋文中,王铎隐约表达了他的自负,因为其时声名最隆的书家董其昌,也不曾在绫卷上写过楷书,王铎的这一措辞很可能暗示了书写的难度。



这件楷书手卷除了少量的渗化之外,整体上干净温润,点画起止清晰肯定,书体在欧、柳、颜之间,既整饬,又饶具开张之势。与隶书一样,他的楷书也多有篆字楷写的情形,如前、年、草、石、走、于等字,都是如此。入清以后,王铎在给友人的信中,曾经抱怨当日流行的俗字:“《六书故》《说文》,字皆有稽,所谓野字、吏书、市巷方言、稗官小说、僧道,稽诸经史,腓痹之疣耳。”可见得王铎稽古的用意,乃在文字的正体。而这一对唐人字样的改动,也使得他的书作给予观众更强烈的陌生感。



伍 / 《芝兰竹石图卷》



[明]王铎 墨花卷(局部)

在卫辉,王铎还勤于花卉的创作。本年八月四日,也就是观摩米芾《吴江舟中诗》的同一天,他为张缙彦作《芝兰竹石图卷》,另纸记同观画者姓名:“同观画,郭世元(漱六,上党)、郑世宪(公度,歙)、郭士标(公望,新乡)、张缝彦(洙源,即坦公之兄,新乡)、汪度(山图,歙),坦公讳缙彦(张,邑新乡)。”除了名姓,还有字号郡望,如此详细的记载,除了是一种独特的应酬友人的方式,这些友人的名字亦将随着王铎的画作一道传诸后世。卷后何绍基长跋有云:“孟津字多如落叶,而画乃少如晨星,以非精能之至,故不多作也,此卷兰竹草石,虽未尽幽逸之致,而下笔有韵,落落疏爽,气溢纸外,自非凡迹。”评价可谓至高,不过让何绍基觉得遗憾的是,王铎在1645年投降了满清,并成为一名贰臣,否则王在历史上将与倪、黄并驱,何绍基观看这件作品时也会肃立,而“不徒与筱沤嬉娱赞赏于香炉茗盌间矣”。



王铎在山水画与花卉竹石画上都有不俗的功力,在入清后的一件花卉卷的跋文中,王铎自称学画四十余年,但知己甚稀,每一洒墨,为之浩叹。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年的秋天,王铎过访张缙彦依水园,时园初成,垩壁如洗,王铎于壁上作墨竹数十条。张缙彦《依水园记》云:“觉斯先生自共来夜宿,忽狂起呼仆夫,研墨走笔,为写大竹数十条,风雨萧萧。园丁走告余急往视,辄大叫索酒浆自劳。西壁则以郭山人写松鹤配之,翛冷之气,与苍老之气不复辨也。”这件壁画虽然早已毁坏,却被记载于《乾隆新乡县志》卷二十《名迹中》,方志作者评价说:“笔墨淋漓,若有神助。”在新乡期间,王铎还有《兰竹菊卷》、《枯木竹石扇》、《风竹图轴》等花卉作品。



[明]王铎 墨竹图轴



由于河南数邑连续被起义军击破,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1644年正月,王铎再次携家百口,开始辗转避难江南的行程。行至汲县,他有诗简新乡诸友:“非因羽檄急,何忍即离群。相去数程路,倏然万顷云。”在浚县,又有诗寄怀郭世元、贵养性及郭士标、郭世栋兄弟等一众友人:“尚尔牵形役,安能守旧丛。思惟怀老友,笑不到春风。遂性磨沙石,经年谱草虫。致君今已晚,泛泛古浔东。” 这段短暂的寓居生活带给王铎的不仅是暂时的安宁,大量的闲暇也使他得以从容诗文书画,半年时间中他的传世作品竟有数十件之多,而本地友人的友谊、诗画才能和书画收藏,无疑也刺激了王铎的书画创作。

评分完成:已经给本帖加上 25 银元!

喜欢渊客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渊客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文化长廊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