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化长廊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太难了。但一定得走下去啊。”
送交者: 渊客[♀★★青莲书案镇纸★★♀] 于 2022-03-18 17:33 已读 789 次 1 赞  

渊客的个人频道

原创 景志祥  6park.com

他是那个时代的著名文学家。

他与颜延之、谢灵运并称为“元嘉三大家”。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七言诗的人,他一人创作的作品数量,约占了那个时代七言诗的五分之二。

他靠一己之力推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一洗诗坛靡弱之风,让中国的诗歌重新走上了正确的轨道。

他的名字是被后世诗词名家引用最多的,大唐最伟大的诗人杜甫,在曾盛赞自己的偶像李白时,第一个想到的参照物就是他,给我们也给历史留下了著名的两句诗“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大唐最有文采的著名诗僧,直接干脆地用了他的本名,“社客无宗炳,诗家有鲍昭。”



他叫鲍照,唐人为避武后讳也称鲍昭,南北朝最著名的诗人,其个人作品很早就写上了自己的符号,辨识力极高。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征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

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

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据说,这一首俊逸豪放的作品,被很多人当做了唐代边塞诗的样板,一直在模仿,从未被超越。

过分了哈?

仔细品,过分了么?

一点都没有。

论诗,这首绝对是无招胜有招的那种!






鲍照字明远,东海人。文辞瞻逸。尝为古乐府,文甚遒丽。



公元416年,鲍照出生在一个低级士族家庭,因家庭太穷,诗人和我们小时候一样,每年暑假的时候,从事体力劳动,严重的时候,甚至搬了不少砖。



如果一直这么搬下去,没准儿南北朝还多了一个建筑工程师。

但历史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从此,历史少了一名建筑工程师,而多了一名诗人。



鲍照应该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拥有双重国籍的第一人,他刚出生那会儿,他的户口本上的国籍还是东晋,等到上幼儿园的时候,户口的国籍竟变成了刘宋,这是一个新建立的国家,开创者刘裕尽管对门第做出了改革的努力,但效果并不明显,可以说出生决定了一切。



寒门出生的鲍照尽管才华横溢,很早就获得了神童的称号,却因为没有门路,一直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更别说未来,这种看不到希望,心中的郁闷可想而知了,苦闷的时候,他就直接写诗。






在他看来,诗这东西是最好舒缓心中痛苦的良药。



因为它需要细腻的神经和敏锐的观察力,以及丰富的情感,这三种技能融合在一起的时候,足够缓和心头任何的不满和痛苦。



他的《拟行路难》就是这么干的。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鲍照《拟行路难》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苦闷的时候,只有喝酒和唱歌可以缓解心中的郁闷,但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想做的不能做,想说的不能说,内心痛苦可想而知了。



这种欲说还休的苦闷,让后来的学弟迷恋不已,明代王夫之曾评论此诗说:“先破除,后申理,一俯一仰,神情无限。”沈德潜则说:“妙在不曾说破”。

这是一种难言的痛苦,说出来都是眼泪,还是不说为好哈。

但鲍照显然不想将这种欲说还休的痛苦日子一直过下去,人生谁还没点追求呢?

为了这点追求,鲍照开始了自己的求仕之路。

这注定是一个痛苦而艰难的道路,无论成功与否,路上的泥泞都让人生出挫败感来。

然而,鲍照依旧选择走下去。

有希望,总比没希望好,路再难走,有希望就有走下去的理由。




传 杨子华 北齐校书图局部来源:菊斋高清书画库



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年),26岁的四好青年鲍照打印了30份个人简历表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

刘义庆很熟悉对不对,熟悉就对了,这位牛人给我们留下了一本叫《世说新语》的好书,在当时,刘老师是一等一的文学大家,能得到他的评语,那么获得一个好的工作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本着这点心思,鲍照主动给刘老师投了简历。

简历上他甚至破天荒地贴上了自己的大头照,上面写着灵魂诗人鲍照。

他虽然来自草根,但他有才华足够打动刘老师,他更相信这位刘老师是目前唯一一个懂得才华比门第更重要的人。



然而,现实告诉他,很多事情不是你想的那么美好。

刘老师或许看重才华,但关键是他能不能看到你的才华。

投出去的简历,基本上没到刘老师的手中就夭折了,有人劝鲍照不要冒失:“郎位尚卑,不可轻忤大王。”你要地位没地位,要名望没名望,就不要轻易去投简历了,就你那点个人简历,投出去也是在浪费纸张。



面对朋友的嘲笑,鲍照却不以为然,说出了一句堪称千古名言的话:“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没而不可闻者,岂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是不是有些眼熟,没错,一不小心很容易看成那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不管看成了哪一句,意思都差不多。



你们愿意安于现状我不管,但我不会。

简历我会继续投的,我相信刘老师一定会看到我的才华。



事实证明,很多事情,主要带着那份坚持在做,总有收获。



继续投简历的鲍照终于引起了刘老师的注意,给了鲍照一次面试的机会,他牢牢地抓住了这次机会,趁着面试的空挡,他介绍了自己的专业——写诗。



应该说在当时,诗绝对是独一档的好专业,一个好的专业,偏偏技术还是顶流,这样的人才谁不喜欢,看完了鲍照的专业和诗作后,刘老师疯狂点赞不说,还当场就与他签了合同,给出了二十匹帛高工资,然后拔擢鲍照为临川王国侍郎。

才华得到了认可,工资也满意,工作也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段日子,鲍照小日子过得十分的自得,除了感谢刘老师的赏识写下了《解褐谢侍郎表》,在工作期间,鲍照还与僧人释惠休相往来,创作《秋日示休上人》、《答休上人》二诗。



有了这些诗作的加持,鲍照在荆州小火了一把,据说出场费蹭蹭蹭往上涨。



接下来的日子里,他追随刘义庆登庐山、游京都、编写文学名著《世说新语》。从合同工变成了正式员工,领着国家的工资,端着国家的饭碗,干着自己喜欢的事业。

当初自己想要的人生正朝着预期的轨道一步一步在实现。

肉眼可见的未来竟是那么的美好。

这种满怀期待的未来真的让鲍照感到很充实。



他不断地写诗,不断地向世人展示自己的才华,不断地通过才华打造属于自己的未来。

然而,命运却在他最欢喜的时刻给了他致命的一击。

元嘉二十一年(444年),一直对他赏识有加的刘义庆病死了。



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刚抓住的希望,转眼又失去了。这种苦闷之下,他提笔写了最著名的《拟行路难》。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能几时,安得蝶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鲍照《拟行路难》



大丈夫一辈子有多长时间,怎么能像蝴蝶落地时一样垂下翅膀,我又怎么能放弃官职离开,回到家中休养生息呢?我啊,还是要为了理想继续奋斗,属于我的机会一定会来的。



或许是这份执着感动了上苍,感动了历史,感动了那个时代。



三年后,他的人生再一次迎来了一次机会,赢得了始兴王刘浚的赏识,做了一名侍郎。



他再一次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公务员,尽管职位比较低,但鲍照已经来不及抱怨了,或者说他根本没想过要抱怨。



没有什么比投身社会更让他兴奋着迷的,比起在家闲着做个待业青年,一个侍郎足够他去努力的。



有盼头,活着才有动力。



动力很快就来了,当时的皇帝是宋文帝刘义隆,这位老兄是个猛人,在位期间各方面都交出了让人羡慕的成绩单,使宋国成为南北朝最为强盛的历史时期,史称“元嘉之治”。



这是无数文人笔下羡慕的时代。



但这位老兄有一个让人难以释怀的缺点,那就是好大喜功,登基的三十年里,几乎都在打仗,对待自家兄弟如豺狼,对待大臣如仇敌,弄得上下离心离德,亲生儿子刘劭和刘浚也对这个老爹心怀敌意,生怕哪天被老爹给杀了。



这种情况下,宋国气氛可想而知了,一看情况不妙,鲍照就请求外调,惹不起躲不起,在他离开后,刘劭、刘浚杀死了宋文帝,宋文帝的第三子刘骏起兵杀掉了刘劭、刘浚后登基,就是宋孝武帝。



这位新登基的皇帝很爱撰写文章,自以为别人比不上,恰好鲍照领悟了新皇帝的这点小心思,再写文章便言辞粗俗句子重复。人们都说鲍照才思枯竭,他则一笑置之。



这段时间,应该是鲍照仕途最顺遂的高光时刻,从除海虞县令到太学博士,兼中书舍人,相当于做了皇帝的高级秘书,升迁的速度堪称直升飞机了。



各种迹象表明,只要鲍照好好干,他一定会安全混到退休,而且职位还不低,然后优哉游哉的领着退休工资,写写诗,喝喝茶,整理整理自己的文集,再弄个青史留名。

最不济,混个安度晚年还是可以的。



但可惜,刚有点希望,命运却又无情的收回去了。

起因,来自一首诗。

宛如雄霸所言,成也风云,败也风云。用在鲍照的身上这句话可以改成成也诗,败也诗。



孝建四年457年,鲍照心血来潮创作《采桑》一诗,诗本身没问题,问题是解读的人,有人说这诗讽刺了孝武帝之宫闱渎乱,也有人说这诗就是为了骂孝武帝写的,诗这玩意,在没有标准答案的时代,答案多得让你怀疑诗是不是你写的。

碰上这种诗,关键是看读诗的人,聪明的人选择看看就好,没必要当真。

不聪明的人,多疑的人,往往选择相信,越是相信,答案越是接近自己想要的。

而这种结果往往是最可怕的。

很显然,鲍照的这首诗属于第二种。



尽管他积极地写了不少道歉信,认真解释了自己的“没这个意思”,然而事情的结果并没有按照他预想的轨道走,他的人生彻底开启了过山车模式。



他不但失去了晋升的机会,还受到了限制行动的处分,这个还不算,最可怕的是他碰上了战争。



在一个乱世,碰上了这玩意,保险都不管用。



公元461年,鲍照来到了江陵,担任了临海王刘子顼前军参军、刑狱参军等职,所以人称他为“鲍参军”,这个参军的职位并没有给他带来什么好运,反而将他送上了可怕的深渊。



三年后,孝武帝去世,那个上演了无数次的戏码的争夺战再一次上演,这一年,鲍照的爱妻也病逝了,他悲伤地写下《伤逝赋》,他并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只剩下最后的两年。



公元466年八月,鲍照于乱兵中遇害,年约51岁。



鲍照的一生虽然在追求仕途,但不否认他是个写诗的天才。



根据统计,《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所收文人诗603首中,鲍照一人独占204首(三言1首,四言4首,五言167首,七言11首,杂言21首),超过这本书的三分之一。



有人说没有他的诞生,就没有大诗人李白。

还有人说他远有西汉气骨,李、杜筋取此。

我觉得近代萧涤非先生对他的总结最到位,鲍照“位卑人微,才高气盛,生丁于昏乱之时,奔走乎死生之路,其自身经历,即为一悲壮激烈可歌可泣之绝好乐府题材,故所作最多,亦最工”。



除了写诗,他的散文也写的很好,流传下来的书信《登大雷岸与妹书》名为书信,实为游记,是一篇描绘山水景物的骈体文,散文诗一般的文辞,让后世不少人追捧。



他写诗的题材领域也很广,乐府诗、五言诗、七言诗他都擅长,妥妥的写作高手。

而他成就最高的毫无疑问是乐府诗,这个传统的题材,到了他这儿愣是玩出了新的花样,一改前朝的靡靡之音,发展到了浪漫主义,可算是新的突破,尽管当时的朝廷并没有因为这个采取保护措施,甚至连专利费都没给,他依旧搞实验,搞研究,最终根据乐府《古辞》自创了不少新的诗。



鲍照现存的八十六首乐府里,首创新题约五十五首之多,沈德潜在《古诗源》里说“明远乐府,五丁凿山,开人世所未有”,这个评价一点不过分,比如下面这首。



中庭多杂树,偏为梅咨嗟。

问君何独然?

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

摇荡春风媚春日,

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

——鲍照《梅花落》



鲍照的一生宛如梅花,是既有风骨又有才华的天才。



他的一生来自草根,却不甘于草根,靠着一腔热血和高人一等的才华,不断地追求社会的认可,在追逐的过程中,更难得可贵的是他始终保持着一个行走的草根诗人对未来、对生活、对理想、对文学的热爱,一丝一缕地付诸于文字,最终留给了历史。

评分完成:已经给本帖加上 25 银元!

喜欢渊客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渊客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文化长廊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