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网际谈兵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转一篇网友观点;写在苏35落地中国之前。
送交者: azz99[☆北国君☆] 于 2014-10-26 10:38 已读 2798 次  

azz99的个人频道

  1、爱恨交加:中国军迷的苏35情结

引进苏-35,在2012年有风声传出以后,成为中文军事网站中被念叨得最多的话题之一。是否真的有必要在我们已经在研发第五代战机歼-20、歼-31的同时,再回头向外国去买一款四代战机的“魔改”?大批军迷为此争论得天昏地暗。如今,这个持续了多年的话题,似乎可以划上休止符。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我国考虑引进苏-35这种所谓四代半战斗机?是因为国产第四代战斗机产能不足以跟上换装要求,还是仅仅因为需要苏-35的117S发动机?重温今年初超大yankee发布的精彩文章,有理有据地探讨引进苏-35以及国产航空发动机的相关话题。自从2003年最后一架苏-30MKK交付之后,长达十年的时间里,中国空军再没有向俄罗斯采购一架战斗机。许多人把这看做是航空工业的伟大胜利,随着两型第四代战斗机验证机的先后试飞,这种胜利甚至被目之为对俄罗斯航空工业的全面超越。

所以当最近一而再再而三的传出中国空军和苏-35的绯闻时,大部分军迷选择了怀疑乃至戏谑的态度并不奇怪,而这种怀疑也确实有其道理。

且不论近年来部分俄罗斯媒体为了吸引读者眼球而频繁“爆料”,客观上已经造成了”狼来了“的效果;10年时间里中国空军用国产的第三代战斗机基本完成了空军每个航空兵师装备至少一个第三代战斗机团的成果,铁打的事实同样不容置疑。

 

但是,在看似轰轰烈烈的换装大潮的背后,我们仍需正面这样的现实:

在我写下这个帖子的时候,中国空军仍然装备着多达18个团/旅将近500架歼-7B/H型战斗机,这些生产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飞机不仅飞行性能已经严重落后,其简陋的航电设备和严重缺失的电子对抗能力更是和现代战机差之天渊,只能充当纯粹的“机场围墙保护者”和维持飞行员基本飞行水平的单座教练机,基本不具备在现代高技术条件下的空战能力。

至于另外10个团/旅数量在200架以上的歼-7E/G型战斗机,这些机龄小于20年的飞机虽然在改进之后飞行性能有所提高,在配套设备上也达到了西方第二代战斗机改进型的标准,但是超视距空战能力的缺失、以及航程不足等问题,使得这些飞机在未来可能的战争中能够执行的任务也非常有限。所以,坐拥世界上现役规模最庞大的米格-21家族和苏-27家族机队的中国空军换装新型战机的速度不是太快了,而是仍嫌有所不及。早日摘掉前一个“家族”的帽子,中国空军距离真正成为一支精干有力攻防兼备的空中力量就更近了一步;而后一个“帽子”的落实,可并不容易。

众所周知,生产歼-11系列飞机的沈阳飞机制造厂近年来承担着多个重点型号的生产任务,包括引人瞩目的歼-15型舰载战斗机和歼-16型多用途重型战斗机。随着这些逐渐走向成熟的型号进入批量生产阶段,沈飞面临的生产压力从未减轻。从网上公开的图片可以发现,自从2011-12年兰空某部歼-11B/BS战斗机单位成军以来,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空军并没有新的单位完成对歼-11B的改装;只有海军航空兵在2011-13年间先后换装了两个团的歼-11B。这就从一个侧面说明,在多个型号挤占生产线的压力下,厂家目前的生产能力已经很难满足海空军每年各换装一个团左右飞机的需求。

很多同好提到了扩充生产线产能的问题,扩充产能看上去简单易行,但是事情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且不论扩大产能需要各方面严密的统筹规划,不是说扩大年内就能扩大的;国外巨大的三代机产能是建立在强大的外销市场上的,缺乏足够外销市场的国内航空工业扩充产能完成空海军换装任务之后,计将安出?

如果以目前这样的速度计算,即使不考虑引发的编制变动问题,以1个歼-11B团的掌控范围可以相当于2.5个歼-7B/H团换算,也需要6-7年的时间才能够彻底淘汰歼-7B/H;而考虑到各种实际情况制约的话,所需时间只会更长。中国是一个大国,建立一支强大的大国空军,必须要依托本国航空工业的发展,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不能搞拿来主义。

现实的情况是,空军的老式二代机部队规模仍然尾大不掉,并且随着2012年编制改革中大量训练单位转为战斗单位,作战部队中老式二代机的数量反而有所增加;而三代机部队,特别是航程更远控制空域范围更大的歼-11系重型三代机部队换装速度却难以满足要求;此时俄罗斯如果能够提供一定数量的苏-35为重型机部队注入新鲜血液,从装备更新的角度看来,并非不切实际。

 

2、洗尽铅华:歼-11B的性能问题

作为在苏-35引进风波中频繁中枪的中方男主角,从2007年开始生产至今的歼-11B很可能是本世纪到现在为止,在中国民间争议最大的航空工业战斗机研制项目。

在它尚未服役之前,它头顶上的光环多得炫目:全新的国产雷达航电系统,先进的座舱显示界面,复合材料应用使飞机大幅减重数百千克(甚至有过吨的说法),PL-12和PL-8组成的新一代空战系统更是让大家对它的空战性能满怀期待;对了还有那颗众人期待已久的中国“心”,按照八股说法已经在2005年设计定型的,加力推力达到13.2吨的“太行”发动机。而当它服役之后,随着或官方或民间的消息被披露或者是被制造出来,歼-11B却一下子被从神坛打入地狱:多项子系统频繁出现问题无法进行正常战备训练;复合材料减重效果并没那么神奇相反却引发了强度问题;指标上明显占优的航电武器系统并没有在对抗中获得对歼-10和歼-11的优势;而万众期待的太行更是成了大家嘲笑的“太不行”和“不太行”。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歼-11B逐渐找回了威风并在2012和2013年两年的对抗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却很难恢复当年在军迷中的声望。

抛开种种不实的说法,作为国内仿制发展苏-27系列的第一代产品,研制更早、先进性受限且技术基础不足的歼-11B确实无法和集俄罗斯改进苏-27飞机30年经验于大成的苏-35比较,而拿已经服役多年的飞机和刚刚服役的飞机进行这样的比较也有失公允。

实际上,在空军的全程指挥下,相关厂所对苏-27的研仿态度总体说还算科学。作为歼-11B的前身,歼-11在五个组装批次中通过使用国产材料对原装材料的等量替换,逐步实现了国产化比重的提高;而且总体上也没有耽误部队换装的进度。而空军出于换装的急迫性,对歼-11B的技术要求也同样很稳妥,没有要求对其气动结构和飞控系统作出调整。事实上,01批歼-11B(仍然使用AL-31F)整机的技术状态非常接近于在歼-11最后批次的机体上换装国产航电和武器系统的产物。

最终歼-11B定型于2007年底,比歼-10A晚了4年,虽然在部分航电子系统上拥有比歼-10A定型时更好的技术条件,比如性能更先进的火控雷达、衍射平显以及新型导弹迫近告警装置等。但是由于空军明确要求该机的指标应立足于实现对苏-27SK航电、动力和武器装备的国产化,尽可能快的满足空军的换装需求,使得歼-11B航电系统的总体技术水平和歼-10A相差不大,在数字式电传操纵系统的应用等方面甚至还有所不如。

应该说,这种稳妥是符合当时国内的技术实力的,但是也决定了歼-11B的应用技术水平仍然只相当于一架西方标准的中期改进型第三代战斗机。即使和同期服役的苏-27SM2相比,歼-11B的FWS-10发动机和149X平板缝隙PD雷达的组合无论是在技术成熟度和先进性上都和AL-31FM1发动机和““羽毛”PESA雷达的组合有所差距,而这两者事实上均是在苏-27S/SK的基本气动和结构不变的基础上对航电和动力系统进行改进后的成果,不得不承认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个道理。

而且由于种种原因,除了装备AL-31F发动机的首批生产型之外,我军歼-11B机队长期没有形成规模战斗力。直到2012年底,最早换装国产发动机的歼-11B的沈空航空兵某旅才可以成建制远赴西北参加一年一度的红剑对抗。此时距离歼-11B首飞已经将近10年,周边的假想敌已经开始装备以有源相控阵雷达为航电系统核心、第四代空空导弹为主战兵器、具备很强的信息战环境下体系作战能力的改进型第三代战斗机。而就在不久前,由成飞研制的,应用了部分在四代机研制技术跟踪中成果的歼-10B战斗机在试飞五年之后终于投入批量生产。相形之下,歼-11B的技术性能更显平庸,而同样应用了部分四代机研制技术的歼-16则是一种双座多用途战斗机,空军迫切需要一种技术上更为先进的先进单座型号以承担第四代战斗机服役前争夺制空权的任务。

 

   3、他山之石:把每一次改变当作机遇

 

现在一提到苏-35,论坛的气氛犹如遭遇洪水猛兽,部分军迷将其弃若敝履,认为其是最差的第三代战斗机;而部分军迷则将苏-35捧上天,认为歼-10B和歼-16两型国产第三代改进型飞机性能远不如之,这两种观点都是非常偏激的。

比较常见的观点认为,等到苏-35到货,国产的第四代战斗机歼-20也将投入现役,届时苏-35岂不是进退两难?

且不论刚刚在2011号原型机上进行了小规模设计调整,目前还没有装备目标型号发动机的歼-20何时能够完成全状态试飞;根据美国的经验,未来在各主要国家的空军里,四代机和三代机并存于空军的局面均将长期存在,因此为了更好地配合四代机作战,对三代机平台的改进也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特别是对载荷航程性能优异,和四代机配合起来较为容易的重型战斗机。国内的歼-10B和歼-16也正是基于这种目的研制的,苏-35也同样如此。

不同于立足于改进现有机队的苏-27SM/SM2,苏-35可以算是苏霍伊设计局在苏联解体后20年时间里,通过在开发各种苏-27改进型号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教训,为了满足2015-2030年的作战需要,充分挖掘苏-27基本设计的潜力,同时作为T-50身上部分子系统的验证平台,配合T-50组成“后苏-27/米格-29时代”的俄罗斯空军前线航空兵航空综合体,而倾解体之后从未聚集之力打造的一架“超级侧卫”。

虽然在现代空战中,应用技术等级相近的第三代战斗机之间的整体差异性并不大,更多还要依靠其所处的C4ISR系统,但是苏-35应用的部分俄罗斯近年来研制成功或者逐渐验证成熟的子系统仍然非常有研究意义,尤其是117S发动机和配套的FADEC技术,TVC喷管等,对国内航空工业都具备很高的参考价值,特别是TVC这样第四代战斗机普遍运用的技术更是如此。通过在苏-30MKI系列飞机上多年的折腾,如今在苏-35上应用的TVC技术已经足够成熟,去年在巴黎航展上苏-35的精彩飞行表演就能从侧面证明这一点了。

从飞机整体角度分析,自从引进苏-30之后,国内航空工业也很久没有接触到俄罗斯近年来对苏-27平台改进的具体技术细节,通过对苏-35实机的剖析,深入理解苏霍伊设计局对苏-27这个平台最新的改进思路,对未来自行改进歼-11平台,包括独立开发新型号飞机都同样大有裨益。从部队训练的角度分析,通过和具备较强机动性的苏-35的实机对抗,感受苏-35和其他型号国产第三代战斗机性能上的差异,也能够为丰富部队训法战法提供有效的思路。 诚然,苏-35的部分设计特点(如取消减速板、进一步增大内油等)明显是针对俄罗斯空军的作战要求而制定的,并不完全符合我军需求。而中俄两国在机载电子设备和机载武器发展上的分道扬镳,也使得苏-35想融入今天的中国空军作战体系没有那么容易。不过,融入体系的难度也并非一些同好夸张的那么大。每年在西北大漠举行的红剑/蓝剑-XX大规模实兵对抗中,从来不乏苏-27和苏-30战机的身影。这说明空军至少有了让俄制战机在现有空军作战体系中发挥作用的方法,如果苏-35真的来到中国空军,考虑到我军已经建立起来的针对俄制战机的成套保障系统,所谓苏-35“水土不服”的问题并非“不治之症”。

但是,当年苏-27和苏-30战机引进时,无论从哪个方面讲,它们都是当时空军最先进的机型,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在当时,是那个还远不成型的体系要去适应它们;

十年后,当空军已经建立起一套技术先进门类齐全的体系时,当国产战机在航电系统上已经达到部分和欧美国家望其项背的水平时,苏-35要想走进空军这个鸟枪换炮的大家庭,即使苏-35在部分设计思想上已经有了部分西方化特色,诸如据说可以兼容link-16之类的等等,总之,它们必须“学着”适应体系。

 

所以,如果苏-35的引进协议真的在谈,我想相当一部分时间将用在商讨这些飞机的技术细节,尤其是涉及到航电系统,数据链,火控武器等方面的细节。前面说了,这笔单子真要签,数量少了捏着鼻子不改倒也能吞下去,但是不够用;数量上像模像样的话,不改可就吞不下去了。

因此,很多同好都在讨论如果引进苏-35的话数量会是多少,部署在哪里。其实这种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情况,仅仅一个部署问题,诸如空军老式飞机的剩余寿命,不同方向威胁的评估,不同单位战斗力的强弱、换装历史以及对俄制战机的熟悉程度,甚至包括俄罗斯自己的态度,都要考虑在内。而购买数量对于中国空军这样一支大国空军来说,数量上的少许浮动也就是洒在锅里的一把盐,多少都是那个滋味。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购买苏-35有弥补重型战斗机产能不足的目的在内,其数量就不只是24架,很简单,从整体规模上说,中国空军从来没落到缺产量缺一个团的境地;从商业的角度说,24架飞机只会刺激贪婪的俄国人漫天要价的欲望,给空军带来实际战斗力的提升却很有限。因此,个人认为,只要买来苏-35不是纯为了拆了装装了拆搞研究的,在目前威胁最大,同时也是距离俄罗斯最远的西南,华南和东南战区各部署一个团的苏-35,应该是最基本的需求量。

评分完成:已经给本帖加上 5 银元!

评分完成:已经给本帖加上 10 银元!

喜欢azz99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azz99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网际谈兵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