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吃喝玩乐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天府味道·川菜龙门阵——回锅肉之前世今生
送交者: 牛员外[♂★★★★湖边健走★★★★♂] 于 2019-05-22 6:20 已读 1692 次 1 赞  

牛员外的个人频道

还记得小时候做错了事,母亲很生气地扯下你的裤子,在光屁股上啪啪几巴掌吗?这叫吃“熬锅肉”;若是母亲用竹片子打屁股,这又叫做吃“笋子熬肉”。然而,当你已成长为青年、中年、壮年……
这“熬锅肉”和“笋子熬肉”的滋味早已演化成为一生都在怀念的温馨、亲情和母爱,演化成人生不同阶段中那丝丝缕缕难以忘怀的情殇……

熬锅肉、回锅肉,恐怕世间再没有那款家常菜肴能与一个地区,一亿多人有着如此扯不断理还乱的千千情结,与巴蜀百姓的民俗民生、民风民情如此牵肠挂肚,让世代巴蜀儿女魂牵梦萦。

回锅肉,在川人心目中之所以能如此‘高富帅’,全仗于它的色艳、香美、味厚,咸鲜微辣、酱香浓醇、肥而不腻、滋味爽口。尤其当你饿得心慌抓痒的时候,或多日不见油水而痨肠寡肚之时,给你来一大碗香喷喷、热腾腾的白米饭,一大盘回锅肉——那肉,红亮油润、酱香微辣、肥瘦相连、油亮多滋、卷伏在深绿色的蒜苗之间,点缀着色黑晶亮的颗颗豆豉,连带蒜苗和豆豉,夹一块到米饭上,伴着被染得油润红亮的米饭拨进嘴里,闭上眼轻轻的咀嚼,那个香、那个滋润!霎时间,顿感痴呆,不知自己尚能饭否?

诚然,回锅肉是川人“尚滋味,好辛香”的经典菜肴,但其味中之味,味外之味,却是唯有川人方能品味和感受到的。无论是在家乡还是异土,每当人们在思念、品享回锅肉那特有的风味特色时,涌流在心底的是那浓郁的乡味,令人神情恍惚的乡风,还有那相思泪涟的亲情;荡漾在脑海里的是生命中那平淡,亦或是短暂的幸福生活的七滋八味。

邓小平,一个地道的四川人,虽少小离川,可一生却是乡音不改、乡味不变,始终对回锅肉一往情深。几乎每次回川都要吃回锅肉,有时还特别叮嘱,要品尝乡村风味的折耳根回锅肉。朱德、陈毅等川籍老帅,回到家里,最爱吃的依然是回锅肉。尽管因健康原因而受限,但却常趁夫人不注意而“偷吃”,有时又象小孩儿一样“耍赖”而得以多吃两片。

是的,透过千滋百味的川菜,人们窥探到了巴蜀民风的绚丽多姿、五彩缤纷。然而透过回锅肉这道家常菜之风味情韵,映射出的却是一幅巴山蜀水、天府子民尚生活、好勤俭、纯真质朴的人间风情画卷…… 6park.com

回锅肉,被誉为巴蜀第一菜 6park.com

回锅肉与刀头肉

回锅肉源于川人祭祀神祖,起于那人类史上规模罕见的移民大潮——湖广填四川。据考,清朝初年迁徙到四川的移民为追念故土先人,每逢初二、十六就要备酒、割肉、杀鸡,祭神祭祖。肉须割猪臀肉,俗称“刀头肉”。祭祀的刀头肉很讲究,肉要新鲜,方正有形。因此割猪坐臀肉,须得第二刀才形整划一,便于切片,且肥瘦均匀,肉质细嫩,故称为“二刀肉”。记得儿时,有次母亲牵着我去割了块刀头肉,遇到熟人打招呼:“嗬哟、割那么大块二刀肉嗦,今天安心要打牙祭哈!”母亲笑呵呵地回道:“是噻,祭了死人还要祭活人得嘛,牙齿都痨松了,娃儿都闹了好多天了”。

二刀猪臀肉,虽肥瘦均匀,质嫩香美,吃口超爽,但仍要挑选那肥瘦相连的,要不一下锅爆炒,肥瘦分离,肥的油腻,瘦的费嚼,吃口也就差多了。神祖忌生讳血,故得先把刀头肉煮断生,除去血污,方可作供品。
祭祀后再把肉切片回锅熬煎,配上时蔬及家中自制调料炒合,一家人围桌热闹品享,如是便称其为熬锅肉。 6park.com

去市场买肉,卖肉者都会主动告诉你哪块是头刀或二刀肉。 6park.com



实际生活中,从刀头肉演化而来的不只是熬锅肉。过去乡村城镇之家有的大多没有宽余的钱去买豆瓣、甜面酱等调料,便把祭祀后的肉切片放进先前煮肉的汤锅(或砂锅)中煮熟,随时令季节添加些像萝卜、冬瓜、青菜头、莲花白、大白菜等鲜蔬,连锅上桌,肉菜汤三合一,再打个酱油海椒面或豆瓣碟子蘸食,吃来又别是一番风味。百姓把这吃法叫做“连锅子”或“连锅汤”,从形式上看连锅子也是回锅肉。

还有款源自刀头肉的是凉拌白肉,同样是祭祀完后回锅煮熟透、切片,用家制的辣豆瓣或油辣子、亦或是鲜青椒放进柴火灶中烘熟,剁成椒茸与酱油、蒜泥拌合肉片。煮肉的汤一样煮些鲜蔬,一拖三,亦是风味别样。
由此,应该说从川人祭祀之刀头肉演绎成的“回锅肉”是“回氏”三兄弟:熬锅肉、连锅子、拌白肉,都是回锅,只是方式与风味不同而以。 6park.com

萝卜连锅汤,配上咸鲜香辣蘸碟,诱得人肚子咕噜直叫 6park.com

熬锅肉与回锅肉

然而多年来,究竟是叫熬锅肉还是叫回锅肉,专家学者一直是七嘴八舌。而在巴蜀百姓看来,熬锅肉、回锅肉,手心手背都是肉。事实上四川绝大部份地区,无论城乡都称之为熬锅肉。饭馆将其列为家常风味名菜后,依其烹制特点改称“回锅肉”。

这其间,一个“熬”字却好生了得,其蕴含的不仅是一种手法,更是百姓居家过日子的真实写照。反映出的是人世间酸楚而又快乐的生活经历。当然一个“熬”一个“回”实为两个概念,前者生活之必须,先熬油后泌出,而后再下调辅料炒,吃来虽干香却有些顶牙;后者直接回锅煎炒,吃来是肥而不腻、油润滋香。因此,这款风味情肴的称谓该是,本名:熬锅肉;学名:回锅肉;别名:打牙祭;绰号:过门香。 6park.com

巴蜀第一回锅肉 6park.com



熬锅肉作为回锅肉的前生,十分清晰地透视出巴蜀大地的人文风情。过去,生活中的祭祀既含对上天的祈求哀告,亦有对吃祭肉的期盼。祭祀之肉切片入锅,重要的是“熬油”,为以后清苦寡淡的日子多少有点油气和肉味,这就是“熬锅肉”之由来。此风俗一直承袭到1960-1980年代。那段岁月,城镇居民从粮油肉到盐糖茶甚至火柴全都凭票证限量供给。每月每人猪肉仅二两五。笔者一家五口,父亲在外地工作,全家每月总共一斤肉。这就决定了一个月顶多能吃上一次肉,而且还要尽可能割肥肉来熬点油,便于以后炒素菜或吃面条用。

记得每到父亲发了工资回家,母亲就会叮嘱我第二天早点起来去肉铺排队割肉。通常天不见亮四五点钟就得摸黑起早去排队,天寒地冻也不例外,为的是排在前面能割上肥肉。若晚了排后,轮到位不是肉卖完就是只剩带皮连骨的瘦肉。油熬不成是绝对不行的,只得第二天起早再来。买到了雪白花花油光水滑的肥肉,那是脸都笑烂了,恨不得马上就咬两口。

炒肉时,先把油熬得差不多了,泌进油罐中,锅里再下剁细的豆瓣、豆豉、甜面酱、酱油和红皮香蒜苗炒合。通常一次只能割上一斤肥多瘦少的肉,熬了油,肉也没有几片了,于是只得加些青椒或灯笼海椒、莲花白、洋葱类时蔬,亦有加锅魁、馒头什么的。这样就有了各式各样配料的熬锅肉。即便如此,一个二、三十户人家的大院,一家熬肉满院闻香,于是又给熬锅肉取个绰号“过门香”,意为气味飘过哪家门,哪家就留香。 6park.com

“熬锅肉”的滋味已演化为一生都在怀念的温馨、亲情和母爱… 6park.com

回锅肉与回锅族

回锅肉在烹炒和风味上享有充分的民主自由,烹无定式,道法自然;百家百味,适口者珍。回锅肉还因时应市、依物就料、任意组合、随意搭配,这就有了名目繁多的回锅一族。既有川西坝子传统的蒜苗回锅肉,亦有民众较熟知的青椒回锅肉、灯笼海椒回锅肉、蒜苔回锅肉、红苕豆豉回锅肉,也有韭菜花、莲花白、洋葱、仔姜、折耳根,以及盐菜、干豇豆、萝卜干回锅肉;亦有与锅魁、镘头、麻花、苕皮、豆腐干、年糕等配伍的回锅肉,五花八门,风味纷呈,款款都为人所爱,常吃不厌。尤为莲花白或洋葱回锅肉,对现今五十岁以上的人来说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1960、70年代,单位及学校食堂大抵是一周一次回锅肉,几乎不是莲白就是洋葱回锅肉。排队打菜或围桌分菜,每个人的心情与目光是难以言状的。1960年代中期正读师范的我,在校以寝室划分八人一桌,一小脸盆莲白回锅肉,肉少菜多,大家轮流掌勺分菜。通常是先分肉,数片数平均分配,大小兼搭、肥瘦兼顾,分完肉再分莲白,绝对公正公平。那时的我们恰同学少年,虽不识愁滋味,可这一周一次的“打牙祭”也足让八双眼珠直落菜盆。吃完饭,碗或饭盒是舍不得洗的,碗里的红油滋汁要留到下顿享用。

七十年代工作后,学校食堂也还是莲花白或洋葱回锅肉,仍是一周一次。逢年过节或国家有什么大好事要欢庆,方能吃到传统正宗的蒜苗或青椒回锅肉。大凡到周三或周五要卖肉的日子,中午就早早地排起队,等到食堂的小窗口开了,人群便骚动起来。若平日里与炊事人员关系较好,则勺里会多两小片肉或大片些。此时此刻,双眼不不由自主地紧盯住炊事员的手,一勺舀起扣入碗里还好,若是他(她)的手还抖那么两下,那准把人的心都要抖发慌发毛。这,就是回锅肉与一代代川人的情结,既浸含着苦涩的心酸滋味,亦有着幸福的快感。 6park.com

韭菜花回锅肉 6park.com

再说饭馆酒楼中的回锅肉,经众多厨师提炼,烹制更为规范和标准化,风味特色更为丰富。有了传统蒜苗回锅肉、川东旱蒸回锅肉、香辣回锅肉、林派回锅肉、广汉连山回锅肉几个风味流派。其中林派回锅肉据说是解放前川大一教授是个美食家,自家研制了一款加有蒜泥或蒜片,炝干辣椒及醪糟汁的回锅肉,吃起来在传统咸鲜微辣、酱香浓郁的风味口感中多了蒜香,炝辣香及糟香的风味,得到行业的认可,称之为林派回锅肉。

而广汉“连山回锅肉”以其独到的特色:肉片大张,三指宽,巴掌长,肥而不腻、瘦而不绵、鲜香微辣、酱香浓郁、色泽红亮、吃口舒爽,是色香味形俱全的经典。这种回锅肉,虽说也是寻常的回锅肉,然而那夸张的肉片,已是完全摒弃了昔日回锅肉那秀美精致。男男女女吃起来,亦如梁山好汉李逵、林冲,孙二娘般,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豪情壮举,连山回锅肉简直就是绿林好汉们之经典佳肴。 6park.com

透出豪气的连山回锅肉吃口十分霸道 6park.com

回锅肉之传统与正宗

当然,传统和正宗回锅肉之风味特色也是有标准的,需得是:肥瘦相连、厚薄均匀、软和化渣、咸鲜香浓、微辣回甜、酱香浓郁、呈灯盏窝状。尤为肉片是否呈现灯盏窝状,反映出烹调者的技艺水平。其间有四个重要环节:

一是,选料要精。一份正宗的回锅肉,应选用皮薄膘厚、肥瘦相连的猪后腿座臀肉(俗称二刀肉),肥三成瘦二成,肥肉的厚度约两指余。这部分肉质细嫩,肥瘦相间适宜,爆炒时方能易于卷曲成“窝状”。

二是,煮肉要适度。肉保持适当水分,成菜后口感就鲜嫩滋润;如果水分流失过多,菜肴的口感就僵硬顶牙。煮回锅肉切忌久煮,否则瘦肉部分会因水分流失过多,变得紧缩老硬,几失去鲜香细嫩口感,爆炒时又很难卷曲成窝形;而且肉皮与肥肉部分,因久煮而软糯粘烂、难以切成标准片张。

回锅肉正确的煮法是,放入开水锅中煮一刻钟左右,至肉色发白,皮软能掐得动,瘦肉部分刚断红(俗话说七分熟),然后关火,让肉在汤中浸泡十来分钟,捞起便可趁热切片回锅了。切不可为了便于好切片,而把煮好的肉放进冰箱急冻,质地和香味会发生很大变异。

三是,切片厚薄要均匀,长度合适。回锅肉标准片张,应先修成5-6厘米长、4厘米高的肉块,再切成约3毫米的片块。若切得太厚,爆炒时就不易收缩卷曲,太薄又容易炒焦。

四是,爆炒火候是能否其灯盏窝的关键所在。应是大火、油多、油温达80-100度(五六成热),这时油温不宜太高,肉片在均衡油温中易于逐渐卷缩,脂肪溢油、瘦肉脱水,纤维收缩,便形成灯盏窝形态,飘逸出肉香味。此时可以将多余的油滗出,留适量油,烹入料酒去腥增香,当水汽散尽、肉片吐油,随即放入剁细的郫县豆瓣,香辣酱也可、下豆豉煵酥香,油现红色,再下甜面酱,改用小火炒和均匀,加少许白糖或甜红酱油,调成中火,先放进白蒜苗迅速炒断生,再下青蒜苗炒合,即可起锅装盘。如此,一盘红亮碧绿、浓香四溢、形似灯盏的地道回锅肉就可以靓丽上桌了。 6park.com

回锅肉应当是“爆炒” 6park.com

两个多世纪来,回锅肉的咸鲜微辣、酱香回甜、肥而不腻、滋润爽口的风味特色,以及醇浓的食风食俗,生动地体现了川人的品味与性情。且川人还将回锅肉吃出这么多的名堂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地域、一方人民之人文风情和传统文化的风采。正是这种风采的滋味与浓情,感动了一代又一代天府儿女,也使无数中外食客为之动容。在巴蜀儿女的情怀中,回锅肉那红亮艳丽,如花朵般的灯盏窝中,蕴藏着巴蜀子民那平凡人生中的缕缕乡情、亲情,飘溢出的是人生经历中幸福生活的七滋八味。借用王维之诗《相思》略改,即是:‘回锅’生天府,味美且多滋,愿君常品享,此肴最相思。 传统蒜苗回锅肉

评分完成:已经给 牛员外 加上 500 银元!

喜欢牛员外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牛员外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吃喝玩乐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