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杂论闲侃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台湾出身普大周质平论繁简,为反驳台湾贱女周佩佩
送交者: 了三[☆★★声望品衔11★★☆] 于 2020-08-30 22:28 已读 476 次 1 赞  

了三的个人频道

繁简,也是古今 


2006年05月01日 15:22


  中国文字从殷商的甲骨文到现行的简化汉字,3000多年来,在形体上始终都在改变。中国文化或传统并没有因为文字字形的改变而断绝……

  2006年3月24日,联合国发布了一条新闻:2008年以后,联合国在汉字的使用上,只用简体字,不再繁简两体并用了。但4月11日的《世界日报》,又报导,这条新闻与实际稍有出入,自从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台湾在联合国的中国席次之后,联合国使用的汉字就是简体字了。“因此,1971年后,简体中文即是联合国内正式及唯一的中文版本,没有所谓繁简并存”这条更正只是说明,35年来,简化汉字一直是联合国通用的、唯一的、正式的书面中文。这并不是一个新政策,而是一个老规矩。且不论联合国是否发布过这条新闻,联合国发行的正式中文文件,35年来以简化汉字印行,是毋庸置疑的。

  3月24日,新闻发布后,在网上出现了“请支持反对联合国废止繁体中文”的网页,在英文的说明中,提到一旦废止繁体汉字,将危及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云云。据说签字支持的人颇多。这种危言耸听式的提法,没有半点新意。徒见主张者对汉字演进缺乏历史的观念。

  所谓“正体”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非绝对

  中国文字从殷商的甲骨文到现行的简化汉字,3000多年来,在形体上始终都在改变。中国文化或传统并没有因为文字字形的改变而断绝。要知道先秦的子书绝不是用现在的繁体字书写的。然而,我们至今能看《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看不懂古书,和字形的改变是不甚相关的。一个看不懂《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人,用简化汉字写,固然看不懂,用繁体就能懂了吗?我们今日所以能懂“关关”是“鸟鸣的声音”“雎鸠”是一种“鸟”而“洲”则是“河中的小岛”并不是依赖古今字形的一致,而是靠着历代许多学者作了文字、声韵、训诂各方面的研究,他们为《诗经》作了注疏。换句话说是通过前人的解释,我们才了解了古书的含义。没有这些学者的努力,即使把《诗经》刻成小篆甚至大篆,我们依旧是看不懂的。

  至于说字形一旦改变,文化就将断绝,那更是无根的谬论。韩国废除了汉字,韩国文化历史并不曾中断;中国由甲骨、大篆、小篆、隶书、楷书,一路变来,中国文化依然生机勃勃。倒是,要是中国人至今还写甲骨文,中国文化可能已不在人世间了。中国的文化绝不是如汉字卫道者所说的那么脆弱,过去5000年的历史已经为文化的继绝,并不仰仗字形的不变,作出了最有力的说明。

  随着汉语汉字在国际上日益通行,国际社会对汉字“书同文”的要求也随之与日俱增。联合国用简体字,不但有象征上的意义,也有实质上的意义。就象征上的意义来说,1950年代,中国的文字改革,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承认,简体字由“异体字”取得了“正体字”的地位。从此,适用于20世纪中期以前的繁体字,正式走入了历史,成了“古体”。这一改变,让所有视繁体字为“正体字”的人,必须从观念上作一调整。即所谓“正体”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非绝对的。大篆曾经是中国文字的“正体”但被小篆取代之后,大篆就成了“古体”而小篆则成了“正体”了。同样的,隶书取代小篆之后,小篆成了“古体”而隶书成了“正体”了。楷书取代隶书之后,楷书是“正体”而隶书又不得不退居到了“古体”,而今,简化汉字取代了20世纪中期以前的楷书,那么,繁体字之成为“古体”而简体字之成为“正体”已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了。

  语言文字是交流工具,跟着多数人走,给别人方便,也给自己方便

  繁简所反映的不仅是笔划的多少,也是个文字的古今。能做如是观,才能比较心平气和的来面对语文的问题。《荀子.正名》篇中所说的“约定俗成”是语文变迁的最终原则,而这个原则所体现的实质意义是语文的问题只是个“是什么”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应该是什么”的问题。所有坚持写繁体字的人往往是只看到“应然”而看不到“已然”。说某字应该怎么写,至少都应该上溯小篆。汉字卫道者何不在今日捧着《说文解字》,提倡写小篆呢,那岂不是更能符合中国传统吗?

  就实质的意义上来说,国际社会使用简化汉字,使目前仍坚持使用繁体字的港台和海外少数华人,不得不面对这个“举世滔滔”的问题,进行严肃的思考。在语言文字上作所谓“中流砥柱”除了孤立自己以外,可有什么其它积极的意义?语言文字是交流的工具,跟着多数人走,是给别人方便,也是给自己方便。坚持用一种已经不为国际社会承认的“古体”汉字,而仍沾沾以为“正体”这是许多港台“汉字卫道者”的心理写照。

  在汉字漫长的演进史上,有些改变是由政府主导的,如秦代的“书同文”有些是老百姓自发的,但由繁趋简的大方向却是一致的。在文字演变的过程中,偶尔也有繁化的现象,如“它”字,原来是“蛇”的象形字,但在“它”字另有“它用”之后,另加“虫”的部首,而有了“蛇”字,又如“燃烧”的“燃”字,是在原已从“火”的“然”字上,另加一“火”字。但这种繁化的例子是极少的,在中国文字沿革史上,不能视为通则。

  与其说是“中国化”,不如说是“国际化”

  此刻,我们不妨重温一下秦始皇统一文字的历史,这或许对坚持用繁体字的人,有一定参考的意义和棒喝的作用。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和《李斯列传》中,对这段历史有简略的记载,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对这个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文字改革有较为详细的说明:

  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趋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

  从大篆到小篆,经过了一个“或颇省改”的过程,据段玉裁注:“省者,减其繁重;改者,改其怪奇”因此,秦始皇的书同文字,也无非就是简化字运动:将大篆简化为小篆,将小篆简化为隶书。而在这个简化的过程中,一定也有一段相当长的过渡时期。就如同1950年代开始的文字改革,到今天依然存在着繁简并用的现象。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古文由此绝矣”的事实,并没有演变成“古文化由此绝矣”。为汉字或中国文化忧心的卫道诸公,看了这段历史之后,应该可以稍感宽心。

  十年前,我曾为文呼吁台湾在语文上要“随波逐流”才能打破台湾在语文上的“孤岛现象”。而今,我们可以改“随波逐流”为“顺应潮流”了。

  过去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汉语拼音已经基本上做到了统一,除了台湾,世界上所有的中文图书馆,都已改用汉语拼音。至于中国人名,地名也都有了一致的拼法。所有有关汉学研究的著作,都在这短短几年之间,改用了汉语拼音。

  科技的发展是另一个要求趋同的力量。在这个网际网络的时代,信息的交流真是铺天盖地,而今若还想自外于简体字,建构出一个绝缘的繁体字社会,那已是绝无可能的了。有些台湾人可能把使用简化汉字视为向大陆屈服,而起一定的抵触心理,然而,就现在的趋势看来,使用简化汉字,与其说是“中国化”,不如说是“国际化”了。

  (来源:北美《世界日报》作者 周质平)  6park.com


喜欢了三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了三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杂论闲侃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