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杂论闲侃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1997年,我搬了一栋徽宅去美国(下)
送交者: 道路曲折[♂☆★★道虽迩坚行至★★☆♂] 于 2023-07-13 9:32 已读 2387 次 4 赞  

道路曲折的个人频道

在前天发布的《 1997 年,我搬了一栋徽宅去美国(上)》节目中,我们讲到美国博物馆策展人、中国文化研究者白铃安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来中国学习参观,意外和徽州古建筑结缘,后来她产生了一个疯狂的想法——她想买一栋徽宅,并且把它搬到美国去展览。很多年后,白铃安获得了一位神秘富豪的出资支持,白铃安后来找到一位中国的纪录片导演王树楷,在王树楷的帮助下他们获得中国相关部门的批准,在1997年他们买了一座精美的徽派宅院,并且把它拆除、把所有木块、砖瓦、石块编号,用19个集装箱运送到了美国。接下来白铃安团队需要修复一些年久失修的木头,还得克服徽州建筑在北美「水土不服」的问题,最终把整个建筑完全搭建起来。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遇到哪些困难?中国工匠来到美国之后又会发生哪些趣事?当荫余堂在美国落成后,大家对它的反馈又如何呢?1998 年的 1 月,随着载有大量建筑材料的集装箱抵达美国,白铃安的团队遇到了重建过程中的第一个坎儿——美国海关。
-1-

关关难过关关过



白铃安:第一件事是跟美国的一个政府组织沟通。因为那个时候有一种中国的虫子,开始在美国吃美国的树。政府机构他们怕集装箱里面会有这些虫子。一般情况下,他们会先喷一种有毒的材料。可是我们不想让他们喷,因为我们怕将来有小孩来舔木头。所以他们同意不用喷,可是他们的人必须检查每一个集装箱,看我们打开这些集装箱。老木头我们可以拿出来,可是那些木头箱子,都是新木头做的,都得送出烧掉。这个事情,一句话能说出来,可是过程非常非常麻烦。

集装箱抵达美国麻烦的地方还不止这一处,如今回想起来,应对美国海关仅仅只是白铃安团队遇到的第一关,之后的修复、重建过程中,他们还将遇到很多关,不仅任务繁多复杂,而且每一项都相当有难度。
王树楷:(轮船)在海上走了两个多月嘛,当到了库房以后,那就 98 年的 1 月了,(荫余堂)一直到 2003 年才建成对外开放,那么中间 6 年的时间做什么呢?一是修复这些物件,也就是建筑的构件。第二,他们反复地运作这件事情。白铃安:我们把所有的东西运到一个大的库房,先把所有的东西都拿出来了,然后给每一块木头做了一个英文的小牌子,因为原来中国木匠写的都是中文,得写成英文,写上这是什么东西。
 木材上的小牌子然后我们把所有的梁放在一个地方,所有的柱子放在另一个地方,所有的砖、所有的瓦当再放在另外一个地方,我们得决定每个房间的家具要放在什么地方……事情特别多,分类分了好几个月。好多瓦当(口误,应为「瓦片」)坏了,得多要一些瓦片。后来我们就觉得,原来的瓦片不行。我们用了一部分原来的瓦片,然后在美国重新做了一些新的瓦片。因为波士顿跟安徽的天气不一样,我们那儿有雪。
 王树楷(中间)在库房给美方人员介绍物品最终,美国的团队用当地的比较耐磨的黏土翻模烧制了新的瓦片,最后在外面上一层灰色涂料。这样既能保留徽式建筑的外观,也能使其抵御北美的大雪对房屋的损害。

房瓦的问题解决后,抗震的问题又接踵而至。毕竟美国东部处于地震带,地质活动极有可能让荫余堂处于危险之中。为此,美国团队经过研究最终不得不在老石料中打上钢筋。
白铃安:我们得在石头上做一些窟窿,就是为了在美国防地震,就需要一些铁的东西(指钢筋)。然后中国木匠说,你干嘛在老石头上做窟窿?因为他们完全了解我们的理念,即保护这些老建筑(构件),因此他们对我们在老石头上做窟窿这件事很生气。但我们必须(用钢筋支撑),因为这是美国政府的规定,必须这样做。
荫余堂中国石匠工作中王树楷:重建荫余堂,我们有一个原则——修旧如旧,就是把「修旧如旧」这 4 个字保持在我们搬迁时候荫余堂的状态。白铃安:这个是比较复杂的,我们得分析哪些木头不够强,哪些得补一下……没换多少,主要就是补。因为我们知道那个时候在中国,如果他们要修缮老房子,他们主要就是把老木头扔掉,就用新木头。可是我们决定下来,我们想集中力量把老木头救下来,用老木头。王树楷:所有的木结构,腐烂和朽掉的部分,全部把它剥离,然后附上新的木头。整整用了 6 年的时间去对一个房子进行修复、筹备。
 修复老木头-2-

中国工匠


在整个修复过程中,来自中国的工匠做出了绝对的贡献,毕竟术业有专攻,他们从中国带来的方法和技艺时常引得美国人惊呼赞叹。
白铃安:那个时候我们跟休宁县合作,他们下面有一些搞建筑的人。(休宁县政府)经常请木匠修老房子,而且那个时候还有一些老木匠是从小就干这种活,所以他们了解怎么做(修缮)中国传统的房子。王树楷:其中有两三个木工,去的次数多一点。白铃安:他们每一次来好像待 3 个月或者 6 个月,来了好多次。王树楷:包括有石匠、木工、砖工 3 种工种,一共大概有十几个人。去过最多次的人,往返大概有 4 次。
 朱云峰 荫余堂搬迁团队中国木匠美国的工人都拿着现代的工具——激光仪。人家量一个平线的话,「啪」,一束光,一个点,一打就出来了。中国工匠则拿一块石头,拴一根绳,一吊,拿眼一瞄。人家是现代的「装备武器」,我们是「土」的,但是也能够达到目的,我们也非常准确,这就是我们传统的工艺技术的精华。白铃安:而且这些木匠有一种特别的知识,怎么把这块木头跟那块木头放在一起。他们不用钉子,也不用胶水,就是用榫卯,我觉得太了不起。王树楷:这些运作和制作、修复的过程,完全按照中国传统古老的工艺手段,全部都是用榫,打榫来嵌、拼、修复这些东西。
荫余堂搭建过程中的榫卯结构这些中国工匠们在充分展现高超技艺的同时,也没少让白铃安和王树楷操心,也因为文化差异没少闯祸。但如今看来,双方在那个年代因为对彼此文化不了解而闯下的祸,反而成了搬迁项目中珍贵的回忆。

-3-

文化冲击


白铃安:第一次这些木匠去办签证的时候,他们填申请表。申请表上问他们是什么工作,什么「地位」。他们都写「农民」,因为他们确实就是农民。然后美国大使馆一下就拒绝了。大使馆担心他们回不去,怕他们滞留在美国。后来我认识了上海领事馆的一个人,我给他讲了这个情况,他说,这太有意思了,然后他帮我们办了所有的签证,这是第一个「大问题」。有一个工匠,有一次他来了,然后他的(签证时间)一到,他说,我不回去。我们说,那不行,你马上回去。我都不记得我们怎么把他送回去的,或者是他后来同意回去的。王树楷:再一个就是,他们工匠对自己的锛凿斧锯很重视,每个人都用自己的。特别是凿子、刨刃,这些东西都是他们的「武器」。
 中国工匠使用的工具这些工匠当时没有按照我们登机的一些规定,没有托运,他们把凿子、刨刃、很锋利的刀都搁在背包里了。当时人家不让进(机舱),要把这些东西都拿起来扔掉,相当于是把工匠们的「武器」给卸了。不能拿空手干,美国没这个东西啊。也是经过反复交涉,最后把这些东西交给机组的人员保管,到下飞机的时候再给他们。反正出了不少这样的「笑话」。到那儿(美国)去之后也出了不少「笑话」,一个是他们着火了。白铃安:我们给他们找了一个单元,所以他们都(住在)一起,自己给自己做饭。王树楷:炒菜的时候不慎起火了,他们住的地方都有警报器,就响了。救火车、警察局的人都来了。这些人也不会说英文,也不知道怎么办,我当时也没在,后来赶回来的时候一看,好嘛,都傻呆呆地排成一排在那儿站着呢,僵直地在那儿。后来说明了情况,因为人家以为你是偷渡来的。白铃安:我给你讲另外一个故事,美国有一种动物叫黄鼠狼(后证实为浣熊),反正是一个挺大的野生动物,可是它们在美国的城里到处跑。王树楷:有一个浣熊钻到库房里,他们(中国工匠们)就拿铁锨给拍(死)了,拍(死)了以后把皮就扒了,就炖了炖,吃了。后来我知道了,我就跟他们说这可「了不得」,这不是闹事吗,是吧?白铃安:他们挺高兴,特别高兴能吃这个野生动物,可是在美国我们都怕这些浣熊,因为我们怕它们有狂犬病,所以我们跟他们说,千万别再吃这些东西。
-4-

美国工会


虽然中国的工匠们到了美国后时常闹笑话,惹麻烦,但经过他们在专业技术上的指导,荫余堂项目组在库房里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此时的碧波地博物馆为了迎接荫余堂的到来,不惜动迁了一座原有的博物馆建筑,为其腾出空地。但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们在库房外先搭建了一次,确保无误后,又将所有材料运到博物馆正式开始搭建。
然而修建的过程并没有想象中的顺利。
 荫余堂施工图 王树楷:建荫余堂的时候,当地的工会就提出来他们要参与。美国的工会很厉害的,你要是不让工会参与,不同意工会的意见的话,工会就让你开不了工了。不管政府怎么着,工会不在乎这个。工会提出什么要求,相对合理的,你必须得接受工会的建议。我们传统的中国砌墙就是左边一个师傅「把脚」,右边一个师傅「把脚」,两个人从两边往中间砌,砌到中间的时候再返回来,两个人就得了。我们荫余堂在砌墙的时候是一排人,本来两个中国工匠就够了,但是工会的人必须参加,你让他站着也不行,他不但要挣钱,他还得真干活。所以砌这一个墙,是站一个人墙,砌一个砖墙。这么一个很可笑的场面,但是也非常可爱,这非常可爱,这墙也砌起来了。
荫余堂砌墙施工中王树楷:美国的工人是一天几个小时的工作,是固定的,差一分一秒都不行。规定好到 11:30 下班,这秒针一到 11:30 的时候,「咔嚓」,工具就扔下,转脸就走,他绝不多干一分钟两分钟。中国的工匠不会的,这是第一。第二,美国的工匠有劳动保护法,即当温度到达一定度数的时候,就必须停止工作,保障人的身体和安全。夏天施工的时候,因为是露天施工,太阳晒得很热。温度一到一定程度,「呱唧」,美国工匠把工具一扔,到有空调的屋子里去喝冰水去了。中国的工匠哪儿想过这个待遇啊,没见过啊。就无所适从了,不知道怎么办,我是干呢?还是不干呢?所以他们就很尴尬,不知道怎么处理这事儿。
荫余堂施工图虽然双方对待工作的认知不同,但好在最终两国工匠的友谊没有受到影响。经过了中美工匠和研究团队 5 年半的筹备、修复、实验、搭建后,荫余堂终于在 2002 年 7 月迎来了上梁仪式,并很快在 2003 年 6 月正式对外开放。
王树楷:到上主梁的时候,都要有庆典、放鞭炮,都是按照他们当地(徽州)的风俗和习惯来做的。白铃安:他们说他们要做原来的仪式,可是在安徽这些仪式包括杀鸡,所以他们非得要杀鸡。我们说,行,可是不能给美国人看(杀鸡过程),他们偷偷地做。(杀的)是美国鸡。因为美国有好多人不同意你杀动物的。王树楷:在周围居住的居民也都去到那边,隔着马路观望,墙外有很多人,墙内墙外都有人。没到人山人海的程度,但是也有不少人。白铃安:还有烧纸钱,后来他们扔了好多吃的,这个是给观众看了。
荫余堂上梁仪式王树楷:开馆的时候,第一天门外等候的人排了长长的队。当时杨洁篪是(中国驻美)大使,杨洁篪没有赶来,但是他发了贺电。美国(当时)的总统夫人劳拉·布什也发了贺电。真是盛典,非常热闹。荫余堂正式对外开放的时候正值非典时期,包括黄家后人在内,许多人无法亲身前往参加仪式。但等到疫情结束,包括电影导演张艺谋、建筑大师贝聿铭、音乐家马友友等知名人士都纷纷前往。
白铃安:马有有是春节来的,来了两个星期。他对荫余堂特别感兴趣,所以他也请了好多全世界的、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搞音乐的人到荫余堂来做表演。
音乐家马友友(左一)前往荫余堂表演 6park.com

6park.com

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音乐人前往荫余堂表演白铃安:黄家(后人)春节的时候来了,他们特别感动。他们来的时候,我们把他们祖宗的画(祖宗牌位)都挂起来了,然后他们一进门,第一件事就是给祖宗磕头。我记得有一个姑娘,她是在这个房子里长大的,她来的时候说,「这不像我长大的地方,这就是我长大的地方。」然后她站在一个地方上面说,「我小时候就站在这刷牙。」什么都记得。
 黄家后人来到重建后的荫余堂白铃安:后来也有好多中国人来,也跟我说他们一进去就开始哭,可能也是因为他们想念那种生活。前几天我刚收到一个美国艺术家的信,他跟我说他第一次去了荫余堂,他说他进去以后就哭了。他能感觉到那些人的生活,以及生活的挑战。不光是他们的习惯、习俗,也是他们的感情,他们高兴的地方、不高兴的地方。
荫余堂建筑整体图 关于整个项目的花费,互联网上说法不一,有说 600 万美元的,也有说 1.25 亿美元的,但我们没能从公开资料中核实哪个是真的,也没有从两位讲述者口中得知确切数字。但不管是 600 万还是 1.25 亿,比起众多徽州古建筑受到重视和保护、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国家得以在文化上深层次交流,钱似乎也没那么重要吧。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次来到中国并与徽派建筑结缘,到九十年代在安徽考察,最终走完整个搬迁荫余堂的过程,白铃安大量的时间都在中国的农村度过。她说她从中国农村学到了很多,感悟了很多。

-5-

普通人的故事


白铃安:我特别喜欢在中国农村待着,多认识这些人,而且也很尊敬这些人。荫余堂 18 世纪盖起来的时候,他们家可能比较有钱,可是后来也穷了。我知道 19 世纪,他们父亲(黄家的一位长辈)被杀死了,所以他们那之后就一直没有多少钱。住在一个大宅子,可是也没有多少钱。有一段时间,可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三十年代有一点钱,可是后来又穷了。爱哲: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了。白铃安:一般的美国博物馆,如果他们要展览与中国文化有关的东西,大部分是展览宫廷的东西,或者文人画这一类的东西,可是我觉得大部分的人不是文人,也不是皇帝,他们就是普通人。如果你面对一个皇帝或者一个很有钱的人,你没法完全真正地了解他们,可是我觉得通过普通人,两个文化可以多互相了解。
 在荫余堂参观的小女孩所以我希望美国人或者中国人到荫余堂来的时候,他们可以多了解普通人(的生活)。而且我觉得,这些文化交流活动太重要了,因为都是人和人的关系。国家、政府是一回事,对吗?可是人能了解到另外一个文化是让自己的生活更丰富的一件事。我觉得现在中国人跟美国人的关系还是原来的样子,没有什么变化。尤其在现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更多地做一些文化交流。
喜欢道路曲折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道路曲折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杂论闲侃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