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黄埔生随身佩戴的中正剑,是用来战败时自杀的吗?
送交者: jeffg[★★太尉★★] 于 2019-04-11 3:28 已读 3533 次 1 赞  

jeffg的个人频道

6park.com

烽火漫天,尸横遍野,山间成群的日军蜂拥而至,重围中,一位满身血迹的中国将军迎来最后时刻。他正襟危坐,金色将官军衔上镶有三颗三角星,他是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在与敌人进行血战之后,张自忠不愿被日军俘虏,赫然起身,掏出腰间中正剑,高呼“蒋委员长万岁”后以中正剑狠狠刺向自己腹部,壮烈牺牲。对面山坡上的日军指挥官被张自忠舍身成仁的一幕所震撼,命令日本士兵:“立正!向中国战神敬礼!”所有日军随即面向张自忠自戕之地严肃敬礼……



以上不是真实的历史!



而是1974年中国台湾地区拍摄的抗日题材电影《英烈千秋》中的桥段,片尾由柯俊雄扮演的张自忠以中正剑自杀的一幕源于一个广为人知的传说:黄埔军校毕业生的武装带上都会配有一把短剑叫中正剑,剑身正反两面分别刻有“成功”和“成仁”,这是蒋介石告诉自己的学生,不成功则成仁,以后上战场要么就打胜仗(成功),若打败了就用这把短剑自杀(成仁)。



可问题来了,首先,张自忠并非黄埔生,电影中他用中正剑自杀的桥段是否靠谱?



其次,中正剑真如传说中那样,是给战败的黄埔生用来自杀的短剑吗?



“军人魂”因自杀而得名?



提及“中正剑”,至今仍带着一层神秘面纱。在20世纪80年代拍摄的电影《佩剑将军》中,也将中正剑进行了一番渲染。



20世纪30年代初,蒋介石站在“总理遗嘱”旁对部属训话,可以清楚看到他腰间武装带上挂着一把军人短剑。蒋介石自己也常佩戴军人短剑,如今台北市“中正纪念堂”里仍然陈列着蒋介石佩戴过的军人短剑(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一般而言,广义上的中正剑指国民革命军军人所佩戴的短剑,其中包括20世纪30年代军人普遍佩戴的梅花短剑;还有如阎锡山、刘湘、马步芳等地方军阀或是某个部队官长赠予部属的短剑,由于很多人对民国军人佩剑缺乏系统了解,于是全部都归为“中正剑”之列。狭义上的中正剑则是指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赠给军校学生的制式佩剑。



狭义的中正剑即黄埔军人之剑。首先说明一点,所有在黄埔建军时期、北伐战争时期和中正剑相关的故事都是假的,那时候压根还没出现这种短剑。



中正剑诞生晚于黄埔军校10年,但它的确源于“军人魂”短剑,这就必须提及庐山军官训练团的开办。



1933年夏季,日本已占领东三省,炮制伪满洲国,举国悲愤;另一方面,国民党军在“围剿”红军的作战中屡屡失利,内部也裂变不断。


1933年7月,蒋介石召集庐山军官训练团,于7月18日正式开学。通过开学当日的照片还能清楚看到,主席台两侧书有一副对联“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共尝”,横批则是“军人魂”三个大字。军官训练团第一期结业之时,蒋介石亲自为全体学员颁发纪念证章,同时还出现了一件非常有特色的赠品——一把镌刻着“军人魂”字样的短剑。



民国军人短剑 :全长40厘米,玳瑁剑把,剑把绘有2朵梅花及国民党党徽纹饰,顶端绘有中华民国国旗和国民党党旗。剑鞘顶部和底部也有梅花装饰,剑鞘涂有黄漆,配有帆布剑套。(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这把堪称“中正剑老祖”的“军人魂”短剑做工和雕刻都比较粗糙,形制类似刺刀,但扁平无血槽,剑身镌着“军人魂中国国民党赣粤闽湘鄂北路剿匪军军官训练团纪念”两行蝇头小字。



中正剑诞生记



原国民革命军将领中,鲜有人对中正剑留下专门的回忆,自1934年到1945年抗战胜利,这种短剑佩发相当普遍,甚至今天仍健在的黄埔老人中,还有人留有此剑,大家习以为常,算不得稀罕物。



不过对于亲自见证中正剑诞生的黄埔学生,这柄短剑则有特殊意义。黄埔军校第九期交通科的吴赞荣是为数不多见证黄埔毕业佩剑诞生的人,他于1988年撰文回忆了中正剑生产的全过程。



自庐山军官训练团毕业纪念品“军人魂”短剑横空出世后,很快引起黄埔军校学生的注意。1934年元旦,黄埔九期的学生即将毕业,为筹备毕业活动,由各队选出同学代表,并从中产生了筹备委员会,专门负责同学录的汇编、印刷等工作。当时吴赞荣就是委员会中的一员,根据他撰写的回忆,筹备会的学生们“为了向校长表示我们九期全体同学毕业后为党国事业‘不成功,便成仁’的忠心,我们向校方提出制作‘军人魂’佩剑的建议”。经请示,当即得到蒋介石的批准。也就是说剑身上铭刻的“成功”与“成仁”,并非如传说中蒋介石对学生的要求,而是学生们要向校长表决心。



1934年6月16日,时逢黄埔军校十周年校庆。位于南京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举行盛大纪念仪式,胡宗南、关麟征、宋希濂、黄杰四名黄埔一期生也作为学生毕业生代表,向蒋介石献上一座精致铜鼎。6月18日举行的扩大纪念会上,蒋介石做了演讲后,出现了一个自黄埔建校以来前所未有的节目——赠剑,受赠者为黄埔军校前期师生,剑柄上刻有“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成立十周年纪念”字样,很有纪念意义。



不过严格说起来,庐山军官训练团的“军人魂”短剑和黄埔军校十周年纪念佩剑都不能算是毕业佩剑,黄埔九期的654名毕业生才是真正首批中正剑(毕业佩剑) 的获得者。6月26日,黄埔军校第9期生毕业,蒋介石在毕业典礼上亲自为学生颁发毕业证书、证章,同时颁发了剑柄刻有“军校九期生佩”字样的毕业佩剑,剑柄另一面刻有“校长蒋中正赠”六个字,真正的黄埔中正剑从这期才开始颁发的。民国名将大多出自黄埔七期之前,第九期因毕业较晚,很难在大陆时期就成为高级将领,不过却出过两位著名的飞将军,他们是刘粹刚和李桂丹,两人从黄埔毕业后又被选入笕桥航校学习飞行,抗战爆发后与日本陆海军航空队鏖战长空,战功赫赫,位列中国空军“四大天王”,先后壮烈殉国。



空军鹦鹉剑:全长30厘米,玳瑁剑把,剑把为飞鹰包裹装饰,剑身保存完好,剑鞘采用了鹰翼纹饰,是颁发给空军的“中正剑”(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走向制式化的佩剑



黄埔九期生毕业典礼颁发毕业佩剑可谓开黄埔中正剑之先河,到了黄埔十期生毕业时,短剑形制已规范化,剑柄工艺比九期剑有所提升,镌有梅花图案,文字也较多。以藏家李学峰收藏的一把黄埔十期剑为例,剑柄有“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期第一总队”的两行小字和“毕业纪念”四个大字,可知镌字内容已具体到总队。黄埔十期生分两个总队,第一总队于1936年6月毕业,第二总队于1937年1月毕业,共计1561人。这期黄埔生毕业后不久,全面抗战就爆发了。



黄埔十期的中正剑开始制式化与1936年1月20日公布的《陆军服制条例》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在该条例中,“短剑”一章对于军人佩剑做出明确规定:



全长三十九公分(39厘米),剑柄长十一公分二公厘(11.2厘米),护手厚三公厘(0.3厘米),鞘长二十七公分五公厘(27.5厘米),剑柄宽三公分(3厘米),鞘口宽三公分(3 厘米),尾宽二公分二公厘(2.2厘米),剑柄用玳瑁制柄之两面,中央及顶上均包铜镀金,平镌梅花纹,玳瑁部分箍以斜行金线,护手亦铜制镀金不镌梅花纹。鞘身为白色镀镍,但鞘口及鞘尾均包铜镀金,平镌梅花纹。三公分二公厘(3.2厘米),鞘尾包铜长六公分(6厘米),剑刃长二十六公分(26厘米),剑柄与剑鞘相接处置弹簧开关一。短剑用插袋佩挂。插袋以深绛黄色细皮两层制之,袋口上面两边缀小皮带一条,两带端均具复扣针及针孔系于武装带左侧之下。


条例中的短剑并非特指黄埔生毕业短剑,而是规范所有国民革命军军人的佩剑制式,但黄埔生作为“天子门生”,颁发的佩剑自然要起到模范作用,严格按照条例中的规定制作。黄埔十一期是抗战全面爆发后毕业的首批学生,也是南京时代的最后一期获得中正剑的学生。第一总队毕业于淞沪会战激烈之时,南京上空也时刻被日军飞机袭扰,中央军校则是日军重点轰炸的目标之一,第十一期学生不得不在漫天烽火中提前毕业。



抗战时期,蒋介石与罗卓英(二排右四)、白崇禧(二排右三)、胡宗南(二排右二)、钱大钧 (二排右一)等高级将领合影。可以清楚看到胡宗南和白崇禧腰间佩戴有军人短剑。(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为了躲避轰炸,8月20日午夜,第十一期学生接到命令,夜晚行军抵达南京郊外的灵谷寺举行毕业典礼,蒋介石也亲到现场。没想到当晚日机又来轰炸,南京城内外人心惶惶,直到凌晨4时警报才解除,蒋介石在漫天烽火中对十一期学生进行毕业训话,并亲自颁授第十一期第一总队毕业佩剑,故而这一期的中正剑有着特殊的意义。值得铭记的是,黄埔十一期第一总队605名学生匆匆毕业后,即刻投入了上海前线参战,他们中有很多人都在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中献出生命。



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央军校西迁,第十二期学生于1938年2月在西迁途中的武昌左旗营房举行毕业典礼;第十三期学生也是在举国大迁徙的过程中完成毕业的。相比前期,第十三期佩剑上所刻的字不再具体到总队,直接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三期毕业纪念”。专事收藏黄埔文物的藏家李学峰认为:“第十三期学生短剑,具有重要的断代意义。该期为军校南京时期的终结代表,是大规模扩招前如珍禽异兽般稀少的黄埔学生的最后一群,十三期以后黄埔生开始激增。短剑亦以该期划界,此前为珍贵,此后为平常。”



因军服改制而走向消亡



黄埔十四期是扩招后的首批学生,从这一期开始,各分校设立学生总队,毕业生是之前的数倍之多。毕业于1940年7月的黄埔十五期则是扩招后备受青睐的一期学生,据说蒋介石曾三次从陪都重庆来到成都总校看望这期学生。毕业之前,美国米高梅电影厂到军校拍摄纪录片,学生一律穿上皮靴或马靴,戴德式M35盔,队职干部则着毛料军装,脚蹬马靴,腰间挎马刀或中正剑,飒爽英姿都被美国人记录下来,流传后世。



黄埔十六期的毕业典礼同样特别,据该期学生王业琛回忆,毕业当天不仅校长蒋介石亲自来训话,宋家三姐妹也莅临现场。王业琛回忆当天盛况:“检阅台上,三位夫人并肩而立,一色服饰,同样装扮,远远望去,简直无法分清三人面容,直到阅兵仪式完毕,我有幸以本总队学术科毕业考试成绩获列全总队第一名的殊荣,被指定为学生代表,正步走向检阅台前,代表全总队一千多毕业同学,接受校长颁发毕业证书和赠授佩剑时,三位夫人近在咫尺,这才清晰获睹她们雍容优雅的奕奕风采,华贵中透着慈祥,给人以十分可敬可亲的印象。”


有意思的是,从第十六期开始,黄埔中正剑有一个明显改变,即剑柄上的标准字样多由“校长蒋中正赠”改为“校长蒋中正授”,只有少数佩剑还是“赠”字。这期之后的第十七、十八、十九、二十期,“授”字剑逐渐取代了“赠”字剑。



左为黄埔军校毕业佩剑,剑柄背面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五期第六总队毕业纪念”;右为当年蒋介石庐山集训时制授的短剑,剑柄正面刻“团长蒋中正赠”。现藏洛阳周氏银器博物馆。(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黄埔二十期之后,随着抗战胜利,军服改制,由原先系皮制武装带的军服改为系布腰带的“美式军服”,对这两种军服稍有印象的人都知道,新式军服已经没有地方可以佩挂短剑,黄埔中正剑也因此停发。最后一期获得中正剑的学生是第二十一期第六大队,但此时已无法佩戴,只有纪念意义了,而早于第六大队毕业的二十一期步兵三大队学生却压根没有获得佩剑,据该大队第九中队的学生吴靖宇回忆说,1947年12月的毕业典礼上,蒋介石亲自到场进行训话,其中专门提及佩剑一事——“最后他着重说明,历期毕业学生都由蒋校长赠予柄上镌有‘不成功,则成仁’字样的佩剑,现在因为军队服装有改变,武装带已经取消,所以不再给毕业生送佩剑了,但仍希望全体毕业同学,牢记蒋校长的教诲,身体力行,保持和发扬黄埔精神。”


中正剑在走向消亡的前夕曾一度大放异彩,那就是1945年9月9日在南京举行的受降典礼。当时军服还未大规模换装,武装带普遍存在,到场的国民革命军官长被要求一律着正装,佩戴短剑,例如何应钦接受冈村宁次的代表小林浅三郎递交降书的那张著名照片上,就能清楚看到他腰间悬挂的短剑。



1945年9月9日,南京受降典礼。侵华日军将领冈村宁次的代表小林浅三郎递交降书给中方代表

何应钦。可以清楚地看到何应钦腰间的“中正剑”。(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总体而言,民国军人佩剑样式五花八门,既有公发亦有私赠,正如当时的制服一样混乱,很难面面俱到地详解。但可以肯定的是,“中正剑”并非正式名称,而是后人约定俗成的叫法。



1982年电影《佩剑将军》上映,其中有蒋介石赠剑给张克侠的桥段,剑盒上大书“中正剑”三个大字,从此“中正剑”之名广为流传。也正是在《佩剑将军》播出后,古玩市场上忽然出现了大批所谓的“中正剑”,这些伪剑款式和题字千奇百怪,有所谓黄埔一期、二期、三期等各种毕业佩剑,也有“蒋介石赠”“蒋介石送”等牛头不对马嘴的刻字,甚至还有些伪剑简单粗暴,直接在剑身上大书“中正剑”三字。实际上《佩剑将军》中赠剑的桥段纯属虚构,因为那时是1948年,军服已改制,短剑早已不再颁发。



当然,历史上的张克侠、张自忠肯定是悬挂佩剑的,只是时间会更早一些,而他们佩戴的更可能是当时在国民革命军中极为普遍的“梅花剑”。














评分完成:已经给 jeffg 加上 50 银元!

喜欢jeffg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jeffg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