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虽造不了穿越的捷克式,清朝后期军工竟能造出加特林和马克沁?
送交者: jeffg[★★太尉★★] 于 2019-07-09 8:17 已读 4410 次 4 赞  

jeffg的个人频道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清朝在对外战争中无一胜例。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被归结到了军队武器装备差因素上,尤其到现在很多人潜意识中还认为清军是大刀长矛,这实际上是错误的。

清军早在鸦片战争前便大量使用火器作战,只是其技术性能不佳而已。在随后镇压太平天国战争中,清军中的湘军、淮军开始大量采购西式火器进行作战,战争还没有结束,敏锐意识到西式火器强大的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便开始创建中国的近代兵器工业。



自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国洋务运动进入高潮,其“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核心便是发展本国军备,以西式技术制造先进武器,为我所用,进而在战争中压制列强。其最终“制夷”的目的虽然并没有达到,但是通过多年努力,清政府却也开创了中国近代军事工业。本文以机枪为例,谈谈清朝制造机枪的往事。
一:机枪诞生

说起机枪来,很多人能想到清朝康熙年间戴梓制造的“二十八连珠铳”,史载该枪:

凡火药铅丸,皆贮于铳脊,以机轮开闭。其机有二,相衔如牡牝,扳一机则火药铅丸自落筒中,第二机随之并动,石激火出,而铳发矣,计二十八发,火药铅丸乃尽,始需重贮。

这是一种典型的连珠枪,其实不能算作是真正意义上的机关枪,但是因其诞生的年代,能有二十八连发这种枪械已属不易,因此很多人便将这“二十八连珠铳”视为是机枪的鼻祖了。不过这种枪械虽然制造出来了,但是却并没有应用,而且类似这种枪械在同期的欧洲也已经出现了。

目前公认的世界上第一种具有实用意义的机枪是美国人理查·乔丹·加特林发明的加特林机枪。理查·乔丹·加特林,本来是医生出身。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后,刺激了对新式武器的需求(设计之初是为了救人

),有着机械爱好的加特林便搞出了自己的杰作,并在1862年申请了专利。


加特林机枪使用手摇转柄,各枪管依次旋转到“12点钟”位置时击发,有利于提高射速和枪管散热。在每根枪管的回转一周的过程中,其相应的枪机在和枪管一起旋转的旋转体导槽内作往复直线运动,完成输弹入膛、闭锁、击发、开锁、抽壳等动作。

初期的加特林机枪具备200发/分钟的射速,在美国南北战争中曾有使用,并在1867年正式列入美军装备,其他国家军队也有采购并使用。实用化机枪的出现引燃了很多人的勃勃雄心,此后马克沁机枪、麦德森机枪等先后出现,对战争形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二:清军火器

在加特林机枪发明之时,正值清军镇压太平军的最后阶段。1840年以前,清军其实装备火器的比例并不低,很多部队鸟枪兵占到了50%,加上炮兵,使用火器的部队比例达到了60%。只不过无论是八旗军还是绿营军装备的火器都极为落后,而且训练不佳,难以发挥作用。

1850年代,太平军占据长江下游地区之后,自西方引进了大批洋枪洋炮,这更令清军难以招架,不得不依赖湘军和随后的淮军与之作战。



湘军作战的特点是“结硬寨,打呆仗”,其每营编制为:凡立营,十人为队,八队为哨,四哨为营。八队之械:一、五抬枪,二、四、六、八刀矛,三、七小枪。亲兵六队,队长、斯养如哨之制,队十二人。六队之械:一、三主炮,二、四、六皆刀矛,五为小枪。

也就是说湘军每个营有4个哨,另有6队亲兵。哨所辖各队第1、3、5、7队使用抬枪、小枪;第2、4、6、8队使用刀矛;亲兵第1、3队使用炮;第5队用小枪;第2、4、6队用刀矛。

此时的抬枪、小枪、炮都是本土火器,随后逐步换为洋枪洋炮。不过湘军使用洋枪洋炮的比例远不及随后成立的淮军,后者抵达上海后,在李鸿章的主持下,就全面换装洋枪洋炮。



淮军营制参考湘军,亦为4哨6队,淮军换装后每哨8个队中有6个为洋枪队、2个为劈山炮队;亲兵6个队中,4个为洋枪队、2个为劈山炮队,可谓全员实现了热兵器的配置。

湘军在剿灭太平天国运动后,大部遣散,但淮军却不断扩编,其北上剿捻时,全军勇夫共五万余人,约有洋枪三四万杆,开花炮队四营。

淮军领袖李鸿章对洋枪洋炮评价非常高,曾有“深以中国军器远逊外洋为耻,日戒谕将士,虚心受辱,学得西人一、二秘法,期有增益”之言。

在这种大背景下,李鸿章大量采购西方最新式的武器装备。如1871年到1877年间,淮军自德国采购克虏伯后膛钢炮114尊,成立近代化炮营。而在李鸿章的一系列采购清单中,也包括诞生不久的机枪。
三:引进机枪

1874年,清朝自美国进口了数十挺加特林机枪,当时称之为“格林快炮”。鉴于加特林机枪比较笨重的缘故,清军将该机枪安置在了独轮车上以行军作战。格林快炮不是当时清军中引进的唯一一款机枪,1883年诞生的马克沁机枪,清军中也有装备。


马克沁机枪是世界上第一种真正成功的以火药燃气为能源的自动武器,其能够自动连续射击,射速达每分钟600发以上。这种机枪诞生后,热衷于采购新式武器的中国自然是潜在的市场,而想进入中国市场,则必须先得到李鸿章的青睐。


当时李鸿章恰好出访欧洲,于是军火商就为李中堂安排了一场马克沁机枪将大树拦腰打断的表演,而且还有珍贵照片存世。当时李鸿章的态度是,枪的射速太快了,而子弹又特别贵,大清用不起。

很多人据此认为,是李鸿章的态度让马克沁进入中国成为了泡影。但实际上,同样消耗子弹的格林快炮为什么清军就用得起了?甚至比马克沁机枪贵得多的火炮,李鸿章可也是没少买。那么在马克沁机枪的问题上,李鸿章有什么打算呢?
四:仿造机枪

很少有人知道的是,李鸿章这次德国之行并非没有买马克沁,他最终买了这种机枪,但数量却只有一挺。回国后,这挺机枪交到了金陵机器制造局的手中,进行仿制。

李鸿章这种品级的官员深知对大清这样体量的国家而言,武器全部依赖外购是不可能,也承担不起的,因此对国内军事工业的建设也一直没有放松。

近代中国军事工业的源起是曾国藩在1861年建立的安庆内军械所,主要仿制开花炮、弹药及轮船,为湘军提供部分武器装备。由于曾国藩对洋人戒备颇深,因此所内“全用汉人,未雇洋匠”,生产方式主要以手工进行,但依然制造出了蒸汽机和蒸汽轮船。

1865年5月,李鸿章代理两江总督,移营南京,创立了金陵机器制造局,以仿制西洋枪炮。由于李鸿章对西方技术和人才比较推崇,因此金陵机器制造局使用了大量西式设备,还聘用了西方技术人员,再加上资金投入比较充沛,因此仿制和生产能力较强。


1874年,李鸿章引进加特林机枪后,即交由金陵机器制造局仿制,1881年该枪仿制成功,称之为“十门连珠格林炮”,仿造出的加特林机枪装备了淮军多支部队。清军当时还引进了美国的诺登飞多管排列机枪,这种枪原理是将多根枪管平行排列, 用手转动一个把手, 各个枪管后的枪机依序击发,射速每分钟350发。

金陵机器制造局在1884年左右仿制该枪成功,并命名为“四门神机连珠炮”,该枪曾装备在北洋水师的部分军舰上,一些陆军也有装备记录。而在金陵机器制造局的老资料中,还有这样一张照片。(下图)


乍看上去,图中的这件武器像是炮,很多资料中的图注也称其为某某炮。但实际上这是一挺机枪,不过不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加特林机枪。这实际上是1851年比利时人法尚普斯上尉发明、由法国人约瑟夫.蒙蒂格尼改进的蒙蒂格尼式机枪。

该枪将37根膛线枪管固定在一个熟铁筒内,一个带有37个匹配火门的铁盘用于装填,摇动手柄,机枪发射。一组经过训练的士兵,每分钟可射出12组即444发弹。

法军在1867年装备该枪,流入中国大约在1870年代,随后由金陵机器制造局仿制。有了这些基础,马克沁机枪自然也不是不能仿制。实际上该枪在1888年就仿制成功了,并命名为“赛电枪”。

不过仿制成功后的马克沁并没能大量生产并装备,之后清朝还是对外采购了马克沁机枪。1905年清廷检阅北洋军时,有亲历者在在日记中记载:“马克沁机器炮每分钟能发六百出……此炮已购十年。”


可见,清军在1895年时已购买了马克沁,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也在仓库中发现过马克沁机枪。至于为何外购而不继续仿制,可能有质量原因,也可能相关人员疏忽了,毕竟清朝后期发生的奇葩事件太多了。



除了以上机枪外,清朝还仿制了世界上第一种轻机枪:丹麦麦德森M1902式。这种机枪弧形弹匣装在机匣右上方,射击时枪管后坐,使受弹器旋转,将枪弹左移至进弹口,再由推弹杆推人弹膛。退壳机构为拨壳式,枪管后退使拨壳挺下端与机匣退壳面相撞产生回转,上端将弹壳从膛内拨出,并从下方滑出枪外。

其诞生后首次在中国出现是日俄战争时期的沙俄军队所使用的,随后清朝也引进,并由广东制造军械总厂仿制,当时已经是1908年了,该枪生产数量不多。
五:实战应用

以上五种机枪,在诞生后不久,均被清朝所建的军工厂仿制。至于有一部名为《枪炮侯》的电视剧,里面出现了捷克式机枪,这就有些穿越了,因为你的军事工业再牛,也是无法造穿越兵器的。



至于仿制成功的几种机枪,较大量装备的是加特林机枪和诺登飞多管排列机枪,马克沁机枪和蒙蒂格尼没有大量生产,麦德森机枪有少量生产。

而在战争中具体发挥作用的是加特林机枪和诺登飞多管排列机枪,尤以前者为甚。中法战争时期,金陵机械制造局供给台湾方面加特林机枪10挺、诺登飞多管排列机枪4挺;当时冯子材部迎战法军,张之洞欲借“神机炮”(即诺登飞多管排列机枪),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荃答:神机炮为(刘)铭传所订,本局因经费有限,未曾多造,而台局更急,不敢与拨。



1892年,金陵制造局生产“10门连珠格林钢质炮”12尊(即加特林机枪), “4门神机连珠钢质炮”12尊, 均装备到了清军中。这些机枪在随后的甲午战争中发挥了一定作用,据日军的一名参战士兵事后回忆:每次我们的士兵靠近清军碉堡,从里面就会发出连续而尖锐的啸声,如同魔鬼的召唤,随即就会射出一道铁流,击破(日军士兵的)躯体,形成无法逾越的血雾……

这就是当时平壤清军装备的加特林机枪所造成的战果。不过,这些武器仅能创造局部战果,整个清军的战斗力还是难以恭维,以至于总体装备占优的清军面对日军一败再败,最终输掉了战争。

认识到武器并非战争胜利唯一关键的清政府此后开始大力建设新军,但采用新式思想武装的新军最终成为了清政府的掘墓人。至于历时多年建设的军事工业并没有随着清政府的垮台而烟消云散,而是顽强地生存了下来,继续为本国军队的武装化而服务,多少算是起到奠基作用了。




评分完成:已经给 jeffg 加上 50 银元!

喜欢jeffg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jeffg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