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右骁卫”有多少兵?
送交者: jeffg[★★太尉★★] 于 2019-08-18 19:48 已读 3015 次 2 赞  

jeffg的个人频道

在刚刚结束的《长安十二时辰》中,提到了“龙武军”、“旅贲军”和“右骁卫”三支军事力量,并分别划归了“圣人”、“太子”和“右相”三方,事实上,“旅贲军”和“东宫右卫率”的“率(lv音)”一样,都属于历史上不存在的东西,前者出自臆造,后者则完全是误读,实为“shuai音”。

而“龙武军”和“右骁卫”虽然在历史上存在,剧中的表现也多有不符事实之处,尤其是“右骁卫”在“右相”命令下于长安城中明火执仗,很是诡异,以至于有人颇感兴趣,“右骁卫”所属的“十六卫”究竟有多少兵力,又有多大的权力?



现实是,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伪命题”。

唐初“府兵制”概括起来,就是以“卫”统府,以“府”管兵,武官军将都常置于此序列之中,“府”下又有“地团”,也就是兵源辖区,以当代的概念来说,应该属于军政系统,包含军官的职务升迁、日常作训、兵役动员等任务。

然而,“府兵制”与“十六卫”并不等同。

确切地说,统领“内府”(即亲、勋、翊三卫所统的“亲贵子弟所在的“府”,总数约5000人和“外府”(折冲府)的兵员的,只有“十二卫”,即“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

剩下的“四卫”,并不统辖“折冲府”,而有专门的职能,如“左右监门卫”就负责宫门守备、开闭;而“左右千牛卫”负责皇帝身边的持御刀警备,与“内府”的番直的勋贵子弟共同构成皇帝的贴身警卫圈。

正因为“十二卫”统辖“府”,不少对唐代军事制度一知半解的论者,都认为“十二卫”有所属的兵员编制,进而负责战时的指挥,所以就有所谓的“右骁卫军”,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想象。

诸卫大将军、将军、中郎将、折冲都尉、果毅都尉乃至于校尉、队正等职位,只是唐代的武职官阶,有官署而无属兵,平时部下根本没有“兵”。

现实是,唐朝初年的“兵将分离”比饱受诟病的北宋有过之而无不及,武职高至“诸卫大将军”,也不掌握调兵权,自然也就不会有指挥权。

因为,府兵系统,只有“军政权”,即《新唐书·兵志》中明确记载的功能——“储将”,完全没有军令权。

唐朝的“军令权”被一分为二。

平时的指挥权归属于“南衙”宰相,归总于皇帝,即全国各地折冲府的“府兵”按照规定上番宿卫,“分卫”执掌都城、皇城,以及一部分宫城的屯驻防务,这部分人,按照不同距离的“折冲府”兵额估算,同时在长安“上番”的人数应在8万人左右。



问题是,这8万人的调动,有严格的限制,按照《新唐书·百官志》的记载:
凡发兵,降敕书于尚书,尚书下文符。放十人,发十马,军器出十,皆不待敕。卫士番直,发一人以上,必覆奏。

翻译过来就是,凡是发兵,都要由皇帝降下敕书给尚书省,尚书省颁下文、符执行,出动10个士兵、10匹马、10件兵器以下的行动,可以不用等皇帝的敕书即可行事,但是,如果是“卫士番直”,也就是“府兵”在长安宿卫直守,哪怕只调动一个人,也必须请示皇帝。

可见,不但“诸卫大将军”根本没有调动他们的“卫”所辖“折冲府”上番宿卫的府兵的权力,就连“南衙”的宰相们,也没有这个权力,要调动必须经过皇帝的批准。

这是一半的“平时军令权”。

另一半的“战时军令权”,即“战时指挥权”的授予,也由皇帝处断,如任命“右骁卫卫大将军”某人为“某某道行军大总管”,他就成为了这一支“行军”的主帅,对于该行军(即野战兵团)拥有“战时指挥权”。

但是必须注意的是,“右骁卫大将军”出征,并不能带着他“右骁卫”的“府兵”出战,真正出征的是“某某道行军大总管”,允许他指挥的只是由台省下敕书,在民户中征募(说是募,其实是强制服役,义务兵)“兵募”组成的野战兵团,在这些民户之中,往往会掺杂着一些财产条件、身体条件都符合,当年没有“上番宿卫”任务的“府兵”,但他们是以个人身份被强制参加行军,而非整个“折冲府”都参与。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遍布官署的长安“皇城”周围“分十二卫驻扎”的防御体系里,突然空了一面,可能吗?当然不可能。



所以,在长安的“右骁卫”根本不能离开它的屯所,也根本没有什么“军事编制”,有的只是一个日常管理的“官衙”。

所以,本质上“十六卫”都没有“兵”,自然也就不会有“兵员编制”的说法,更不会有“右骁卫”有多少“兵”的问题。

不仅如此,唐代设置“折冲府”的数量一直处于变化中,由武德年间的关中“十二军”演化为“府兵制”下的261个关中“军府”,发展到贞观年间全国“军府”总数的574个,再增加到开元年间的638个,再减少到天宝年间的593个,期间屡次增废,所辖的“府兵卫士”总数应在60万左右。

而“十二卫”各自领兵多少,尤其是“右骁卫”领兵多少,本身就是个“外行”议题,根本不用听。

因为不会这么分,也没有必要这么分,真正有意义的,恐怕是每个“卫”每年“上番宿卫”的“卫士”的数量多少,而偏偏这个问题,在史料中根本没回答,我们自然也就无从知晓答案了。

6park.com

评分完成:已经给 jeffg 加上 50 银元!

喜欢jeffg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jeffg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