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上阳赋》最大的亮点就是表现了士族门阀制度,但真实的士族更牛气
送交者: 男人魅力[♂★★★★重归宁静★★★★♂] 于 2021-02-17 11:49 已读 2441 次 2 赞  

男人魅力的个人频道

《上阳赋》虽然是部架空历史剧,剧情编得更是烂,但最大的亮点的就是表现了一下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士族门阀制度,剧中的士族大家,也是有原型的,更是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是显赫一时,远比《上阳赋》剧中更牛气。 《上阳赋》的朝代背景,就很明显是晋朝。 因为剧中的皇室是马氏家族,而晋朝的皇室则是司马氏。 剧中上阳郡主王儇的家族琅邪王氏,既是外戚又是权臣,权势熏天。 历史上东晋时琅邪王氏的王导和王敦两兄弟因为拥立司马睿建立东晋的功劳,也是权势滔天,曾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 这就说到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士族门阀制度。 士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势族、世家、巨室、门阀等。 门阀则是指门第和阀阅的合称,说通俗点,就是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

? 士族门阀制度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选拔官员采取察举制,也就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之后任命官职。 毫无疑问,这种制度的最大弊端就是,地方官员推荐的自然都是自己的家族成员或者门生故旧等有裙带关系的人,这样长此以往,就形成了相对固化的以家族为核心的官僚利益集团,而且国家重要的官职也就逐渐被少数氏族所垄断。 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仕途的影响,远远大于个人的才能与专长。

? 察举制开始于汉武帝时期,士族门阀的出现要更晚一点,由于汉光武帝刘秀对开国功臣的优待,使得这些家族势力逐渐增强,又通过相互联姻的方法,逐渐形成了士族门阀。 到了东汉末年,门阀势力更是借助长年战乱而进一步壮大。 到两晋时期,门阀势力更是达到了巅峰。


[iframe]"[/iframe]



? 唐朝诗人刘禹锡的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就提到了士族门阀中的王谢两姓,在《上阳赋》里,主要两大士族也正是王谢两家。

? 王谢两家就是东晋四大家族的前两位,这就来说说东晋四大家族:王、谢、庾、桓。

? 先是王家,有两大郡望,琅邪王氏和太原王氏,琅琊王氏其实是太原王氏的分支,但是后来琅琊王氏的声望和权势都胜过了太原王氏。 太原王氏在永嘉之乱时大部分南渡,但在五代时期损失惨重,不过太原王氏有一支分支到了北魏,因为和清河崔氏联姻,,逐渐和清河崔氏、陇西李氏、范阳卢氏,乃至北魏皇室联姻。 直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太原王氏这一分支已经逐渐恢复了过去的势力,在当时门阀大家中重新回到了第一梯队,甚至还在陇西李姓之上。

? 琅琊王氏兴盛于西汉昭宣时期的博士谏大夫王吉,其后子孙历代任官,到西汉中后期连续数代在朝廷担任重要官职,逐渐进入士族阶级。 到魏晋时期,家族实力达到顶峰,尤其是王导和王敦两兄弟因为拥立司马睿建立东晋,王家也得到了极大的荣耀,几乎和司马氏共有天下的地步。


[iframe]"[/iframe]



? 整个魏晋时期,王氏一门担任三公令仆五十余人,侍中八十人,六部尚书二十五人,显赫无比。 王氏家族最著名的除了王导和王敦,还有被誉为「书圣」的王羲之,这位以书法著称于世的艺术大家,就因为门荫入仕,历任秘书郎、江州刺史、会稽太守,最后升任右军将军,因此人称「王右军」。 但是随着东晋灭亡,五代更替,王氏势力虽在,但政治利益受到很大削弱,到侯景之乱时,势力更是进一步衰微,直至没落。


【本号关联视频号「老周新观察」,可在站内搜索,同时全网各大视频平台同步推出,敬请加关注多支持】

? 再是谢家,也就是陈郡谢氏。 谢氏其实鼎盛的时间并不长,但能够和琅琊王氏并称,因为谢家在顶峰期对中国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 谢氏家族崛起于曹魏时期,谢家第一位在历史上有史可考的是曹魏时期长安典农中郎将谢位列。 这个官职的级别并不高,但是因为权力较大,为谢氏兴起打下了基础。 后来又是和琅琊王氏、高平郗氏、颍川庾氏以及谯国桓氏是最早随晋朝政权南渡的几个士族大家之一,因此占了先机,在东晋时期得以兴盛。

? 谢氏在「淝水之战」中可谓力挽狂澜,时任司徒、侍中、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军事的谢安坐镇京师任总指挥、谢石任征讨大都督、谢玄 任前锋都督、谢琰任辅国将军,可以说谢氏一族担任了东晋一方的所有重要角色,最终以8万人大胜25万前秦军,保住了东晋政权,这也是陈郡谢氏最辉煌的巅峰。


[iframe]"[/iframe]



? 此后谢氏继续人才辈出,在整个五代时期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皇族,但是和琅琊王氏一样,因为站队错误,加上侯景之乱,家族子弟死伤惨重,逐渐衰败。

? 接着是谯国桓氏,在《上阳赋》中也有桓氏,就是和二皇子勾结的桓公。 桓氏原来是齐桓公的后裔,所以以齐桓公的谥号来命氏。 东汉初年,桓荣出任议郎、太子少傅、太常,桓氏也因此开始崛起。 到了晋元帝时期,散骑常侍桓彝的五个儿子都出任要职,尤以桓温、桓冲二人为代表。 桓温消灭成汉后,功高震主,地位隆高,成为一代权臣。 桓温死后,桓冲接掌桓温的职位,由于性格温和,才没有权臣的姿态凌驾皇室,但在朝中的地位同样崇高。 桓温之子桓玄后来更是曾经篡夺皇位,建立桓楚政权,几乎覆灭东晋。 但桓楚政权不得人心,没有两年就被刘裕等人击败,桓楚败亡后,桓氏家族也就走向了没落。

? 相比之下,颍川庾氏在东晋四大家里和上述的王、谢、桓三家其实还是有点距离的。 庾氏在东晋一朝文学家辈出,创作成就显著,但在政治上地位明显不如王、谢、桓三家,而且由盛转衰也很快,也就短短几十年,和王、谢、桓三家并称东晋四大家,很有点凑数的味道。



[iframe]"[/iframe]



? 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士族除了东晋四大家族,隋唐时还有「五姓七望」之说。 所谓五姓七望,就是五家士族大姓,其中两家有两个郡望,这样就有了七个郡望,所以叫五姓七望。 这里说到的郡望,就是'郡'与'望'的合称。 「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两字连用,就表示某一地域或范围里的名门大族。 而上文所说的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琅琊」和「陈郡」就是郡望,也就是说王士和谢氏分别是琅琊和陈郡两地的名门望族。

? 「五姓七望」指的就是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其中李氏和崔氏各有两个郡望。

? 在这五个大族中,重点说一下弘农杨氏,杨家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长盛不衰的顶级士族门阀,兴起于西汉时的名相杨敞,到东汉时,杨敞的玄孙杨震官至太尉,杨震的儿子杨秉也是当到了太尉,孙子杨赐、曾孙杨彪同样都是太尉,名副其实的「四世三公」,比同时代的袁绍家族更要显赫。 而杨彪的儿子就是三国时期非常有名的杨修,不过弘农杨氏在曹魏时期受到了一定打压,杨修也被曹操所杀。

? 但是到了西晋,杨氏一门又再度复兴,接连出了两位皇后,分别是晋武帝司马炎的武元皇后杨艳和武悼皇后杨芷。 同时杨骏与弟杨无聊、杨济三人因为外戚的关系权倾朝野,被称为「西晋三杨」,杨氏家族的显赫历经数百年,可谓长盛不衰。 南北朝之后,建立大一统王朝的隋文帝杨坚就是出自弘农杨氏,杨氏成为皇族更是达到了鼎盛。 到了唐朝,杨氏与李唐皇室宗亲也有过多次联姻,像著名的杨贵妃杨玉环就是弘农杨氏,而武则天的母亲也是弘农杨氏,当然弘农杨氏不仅仅只有靠女子与皇家通婚,在唐朝一代,弘农杨氏子弟就出过十一任宰相。


? 士族门阀制度从西汉开始,一直持续到唐朝,几乎绵延近千年之久。

? 士族门阀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只看出身不问才能,长此以往,很多望族子弟完全是依仗家族门荫,自身能力低下,自然才不配位。 三国时的曹操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提出了唯才是举,并连续三次下达「求贤令」。 同时,曹操也打压士族势力,但曹操并不是要完全抛弃士族,而只是为了招揽人才,并不拘泥于士族寒族。 曹操的儿子曹丕开始推行「九品中正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士族,而是用九品的等级来考评官员,当然,在魏晋时期士族的势力还是很大,很多考评官员的大中正还是士族,自然会对士族子弟有所偏袒。

? 唐朝之后,士族门阀制度的消亡,最重要的是唐朝开始推行科举制,从根本上终结了士族对于任官的垄断,这才最终使得士族门阀制度烟消云散。

喜欢男人魅力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男人魅力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