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双一流”又挂零!出过一批实力院校的这个省,咋就成了“高教洼地”
送交者: jeffg[★★太尉★★] 于 2022-04-14 19:08 已读 909 次  

jeffg的个人频道

如果问第二轮“双一流”名单公布后,哪个省份最失落,相信很多人都会选择河北省。



经过多年的努力,在新的“双一流”名单中,河北省域内高校仍然没有一所入选,唯一凭借电气工程学科入选“双一流”的河北工业大学,位于天津市,而非河北省。



这对河北是一个警醒,从省级层面到各个高校,大家也都在反思。”河北大学高等教育学院院长胡保利告诉记者。



追溯河北高等教育历史,会发现这里曾孕育一批颇具实力的院校——有“东方康奈尔”之称的唐山交通大学,是西南交通大学的前身;在河北正定成立的华北大学,迁到北京后部分系科组建为中国人民大学;河北农学院的部分院系支援组建了北京林学院、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前者现在是北京林业大学,后者与武汉大学合并;从北京迁至河北的北京电力学院,是华北电力大学前身,在省内发展36年后,最后校本部又迁回了北京……



这些高校,都斩获了一个乃至多个“双一流”建设学科。可惜,它们都与河北无关了。 6park.com

河北省内哪所高校实力最强?



对于这个问题,河北人给出的答案可能是河北工业大学、河北大学、燕山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持不同观点的人还会辩驳一番。这也从某个角度说明,要从省内各具特色的高校中选择一两所重点支持,意见似乎很难统一。



“长期以来,在突出重点高校方面,河北不太明确,有些摇摆不定,给人一种比较模糊的印象。”一位来自北京高校、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表示。



这种“模糊”,从1996年原“211”工程的评选中便可见一斑。



当时,国内大环境偏重于理工类学科,且邻近省份都要在该领域背水一战,如河南推选的是以理工类见长的郑州大学,山西推选的是太原理工大学。



河北该推选哪家?当时省内有博士点的高校只有河北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前者以中国古代史、外国教育史、中国古代文学等为代表的人文类学科见长,后者以电机与电气等为代表的理工类学科见长。



最终,河北工业大学入选。评选结果在省内引发了激烈的讨论。与邻省不同的是,作为原“211工程”高校,河北工大并未成为带动省内高校发展的“头雁”,其重要原因在于它是“寄养在亲戚家的孩子”。与此同时,河北大学与省外同等水平的高校逐渐拉开差距。



前述匿名专家表示,在2000年初省级重点学科建设之时,河北更侧重于高校之间的平衡、平均,重点不够突出,被寄予厚望的高校也只有几个学科入选。“相比之下,邻省河南重点支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非常明确,而且是一以贯之的。”该专家说。



如果将视角拉远,纵观河北整个高等教育情况,也有类似现象。“河北在推动高等教育方面是很努力的,在校生规模、学校数量等指标也没有拖全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的后腿。但痛点在于,高原建起来了,没有在此基础上产生高峰。”胡保利说。



统计显示,“十三五”期间,河北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2.68%,与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相差无几。 6park.com


河北的努力,在教育投入方面也可得到印证。



以2020年为例,河北省教育经费总投入为2128.28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在除港澳台之外的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6。教育经费占公共预算支出比例为17.53%,全国排名第9。



哪怕是往前推10年、20年,其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和教育经费占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在国内也是靠前的。最为突出的是2010年,河北教育经费占公共财政支出比例为19.28%,仅次于福建、浙江。



然而,一旦平均到每位学生,其全国排名便骤然下降。2020年,河北普通高等学校的生均教育经费仅为17966.5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少4440.84元。2010年,这一经费数在31个省区市中排名倒数第4。



与其情况类似的还有河南、山东等人口大省,但相比之下,河北在重点高校方面的投入较少。



最近河北公布的2022年高校经费预算中,省内排名第一的河北师范大学预算为24.33亿元,河北工业大学、河北大学、燕山大学的预算分别为19.42亿元、19.01亿元、17.80亿元。



而同为非“双一流”的齐鲁工业大学预算经费为33亿元,预算经费在山东省内排名第十的山东师范大学也有14.3亿元。



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相近的省份相比,河北对重点高校的投入也较为“平均”。像安徽、湖南、福建等省份,其“头雁”经费预算远超其他高校,重点高校经费预算远超普通高校。



用于“双一流”建设的专项资金则差异更为明显。2016年,河北增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专项资金5亿元,占当年GDP的0.015%,而同年广东的专项资金占当年GDP的0.021%。



另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字,在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方面,河北2016年为383.4亿元,投资强度是1.06%,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薛彦华曾在《论“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河北省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一文中指出,“双一流”建设经费投入相对较低,且使用分散,是制约河北省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的主要因素之一。 6park.com


河北高校缺少“高峰”的现状,在其高校布局的初始阶段就已埋下隐忧。



2021年4月,河北省教育厅曾对外介绍,“由于国家高等教育布局和我省历史上省会几经搬迁等原因,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始终是我省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



其中所提到的河北“省会搬迁”,在整个中国都是独一无二的。历史上,河北省省会曾在50多年间变更了8次,保定、天津等都曾不止一次地被作为省会。在新中国成立后河北省会还曾变更3次,直到1968年才确定为石家庄。河北也因此被大家调侃为“最折腾的省份”。



有学者指出,省会的频繁搬迁使得骨干高校的分布不够集中,而是较均衡地分布在石家庄、保定、秦皇岛、唐山、邯郸乃至天津等城市,这不利于其高等教育集中力量,做大做强。



此外,长期以来,北京、天津的虹吸效应也使得河北难以留住人才。“省内高校的骨干教师陆续走了很多,教育是主要考量因素,老师们也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在河北参加高考,压力大,好大学也少,能走的基本都走了,就像是个‘恶性循环’。”作为一线教师,河北大学某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授对此深有体会。



除了经费投入以及布局差异外,一些难以量化的因素同样关键。



“从高等教育和高校发展的角度看,河北省最主要、最核心的问题是,省里和省属高校在发展理念上没有跟上整个中国社会的变化,这体现在建设措施、经费投入、重视程度等各个方面。”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战军对记者说。



他表示,像邻省河南,近年来主抓科技发展,抓大学建设、“双一流”建设,把科技力量当作拉动整个社会发展的引擎。“省委书记主持召开座谈会部署‘双一流’工作,足见其重视程度。”



薛彦华也在上述文章中指出,河北高等教育宏观行政管理缺位、越位并存,政府对高等教育统筹规划、宏观指导和外部支持不够,管理理念陈旧,方式单一。



同时,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没有得到充分下放与落实,如在高等学校内部机构设置、职称评审等方面,存在管得过细、统得过死、放权不够等问题。



上述来自河北大学的教授也认为,“在过于细致的评价标准指导下,教学很难活跃起来。”



该教授同时指出,省内高校的学术氛围也有待活跃。“交流讨论对于科研和教学都非常重要,希望能有更多跨学科、跨院校的学术活动,帮助大家走出自己的小圈子。”

6park.com


“京津两地都是我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聚集地,然而出了京津,周围却是一片高等教育洼地,这种极不协调的现象必须改变。”胡保利指出,当下的整体形势无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河北应用足、用好现有政策红利,主动跟京津高校亲密互动、深度合作。



胡保利口中的“契机”,指的是近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设立等国家战略决策,给河北高等教育带来的新转机。特别是雄安新区的建设,使雄安短时间内便成为了河北省内乃至全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热点。



2019年初,河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化科技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以新机制新模式创建雄安大学,争取更多的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等布局本省、布局雄安新区。



除新建雄安大学外,目前包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在内的十余所京内高校,也明确表示将前往雄安办学。



除雄安外,在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带动下,北京交通大学唐山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唐山研究院陆续揭牌成立……



然而,这些“点”能否带得动河北高等教育“面”的发展呢?至少在王战军看来,这些在外人看来颇具声势的动作,似乎还不足以给河北带来实质性的改变。



“这是好势头,但作用有限。依靠几所高校、几个人的力量是‘小打小闹’,无法扭转整体局面。”他说。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周光礼则更多地持一种观望的态度。



“北京外迁的高校,大多采用的是在雄安建设分校或研究机构的形式。作为异地办学,一旦外迁机构获得了固定校园等重资产,未来大概率是要和母体分离并独立的。”



周光礼表示,如果这些分离后的机构能够快速而稳定地发展,无疑会带动河北高等教育的整体提升,甚至改变京津冀优质高等教育布局不均衡状况。反之,则意义不大。



周光礼告诉记者,北京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外迁曾在历史上发生过一次。



1969年,约14所北京高校迁移至外地,最终只有三所学校永久性留在了京外,其余高校则全部或部分迁回北京。而留在外地的高校中,也只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展成为国内顶尖大学。



“尽管如此,这三所高校也都或多或少地改变或影响了当地的高等教育布局,所以对于此次京校外迁,我们还需持续观察。”周光礼说。

6park.com


如何才能改变河北的高等教育现状,在高原的基础上竖起高峰?



在周光礼的设想中,目前比较切实可行的做法可以分为两步。



“第一步是加大京津高水平大学在河北省的招生人数,甚至可以翻倍。”周光礼说,因为京津冀原本就是一个区域,这也切合一体化的整体布局;第二步则是依托雄安新区的发展,继续吸引并支持北京优质高等教育的外迁,“这可能是目前比较有可行性的办法”。



而在“内功”方面,“最关键的还是省委、省政府要下定提振高等教育雄风的决心,发展思路也应顺势而变、更加明确。”王战军说。



采访中,某匿名教授表示,“政府的推动、高校内部自发的努力缺一不可,只有二者形成合力,才能起作用。尤其是来自政府的顶层设计,比如未来走什么样的路、到底支持哪些学校哪些学科、校长的选拔等,这些都非常重要。



教育的周期本身就比较长、价值显现得慢,如果没有明确的思路和紧迫感,未来更令人担忧。”



苦练“内功”,人才必不可少。河北处于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周边,在对人才的吸引力上显然不及京津。因此,“仅靠感情留人,靠人文环境、工作氛围留人,并不是长久之计”。该教授说。



就人才的回流和引进来说,其体制机制一定要改变。京津地区的河北人才多,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好事,将其重新引回来也会更方便。如果家乡能抛出橄榄枝,提供配套措施,再加上现在交通这么便捷,在外的老乡很愿意为家乡出力。”王战军说。



河北大学党委书记郭健也曾撰文指出,在高等教育人才引进方面,河北应构建与现代大学制度相适应的人事管理制度,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模式,充分重视高水平创新团队的整体引进,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



而在冲击“双一流”之外,突出“应用特色”与“专而精”的战略特征或许也是一种思路。



薛彦华在上述论文中指出,地方高等学校应遵循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以学科专业群对接区域产业群”,为生产与管理第一线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最大程度地提升学科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吻合度。



同时,还应一改“大而全”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理性选择、准确定位、着眼地方经济的崛起,集中精力专攻个别发展成熟的重点特色学科及与区域经济发展转型密切相关的精选高科技领域,走“专而精”的高等教育特色发展之路。




“只要能转变思想、下定决心,办法总比困难多。我认为河北的高水平大学建设还是很有希望的。”王战军说。

喜欢jeffg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jeffg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