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先秦汉语口语与书面语差异很小
送交者: JollyRoger[★★★★周而不比★★★★] 于 2022-11-25 16:45 已读 856 次  

JollyRoger的个人频道

先秦文言文就是先秦的书面语。学术界普遍认为先秦的文言文作品所使用的语言与当时的口语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以下是学术界的普遍观点,如对其中某些观点存在疑问,请在回复中引用相关编号。


1. 通过音韵学的研究,今天已经可以对《诗经》时代的汉语语音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学术界普遍认为,先秦汉语常用词汇的发音与藏文一些相似含义的常用词汇的古典拼写所表示的发音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数字、口耳目手足、父母、常用动词等等)。进而,许多以前识别为藏语方言的语言或与藏语类似的语言中,都能找到这类词汇。因此学术界普遍认为,汉语与藏语具有共同祖先。其中,中世纪的藏语与嘉绒语最为接近先秦汉语。

2. 通过对比研究,发现这些亲属语言中的单词基本对应于先秦汉语的单字。因此,先秦的汉字很可能不是最小表义单元。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很快发现了许多疑似先秦汉语词根和词缀乃至屈折变化。当然,由于汉字不是表音文字,我们只能确认先秦汉语确实存在粘着/屈折变化,而尚不能完全拟构出完整的先秦汉语发音和语法规则。

3. 由此汉字不再是最小表义单元,一个汉字必然较后世汉字能够表达更多的信息。先秦文言文是当时口语忠实表达的观点应该可以通过研究兄弟语言得到印证。通过分析兄弟语言语句,譬如将藏语、嘉绒语中的语句逐字转写为对应的汉字,可以发现这些语句与先秦文献中的“文言”非常类似。

4. “之乎者也”长期被认为是文言分离的证据。然而音韵学研究发现,“之”古音为de,“乎”古音为“qa”(听感介于ka和ha之间),“者”古音为“da”,“也”古音为“la”。指向“之”字就是口语词汇,且该字先秦两汉写作“之”,唐宋作“底”,现在作“的”期间,几乎没有语音变化。又有敦煌变文中有“者”“底”互变,大约“者”也合并入今天的“的”里去了。恰好符合今天口语中“的”的用法。这提示文言文中一切词汇,均有可能是口语的忠实反映。今天一些地方口语中句尾的“哈”“嘎”和“啦”“哩”被认为可能是“乎”和“也”的遗存。

5. 有些人认为古代方言众多,汉字统一方言,故与具体发音并不对应。因此文言文与口语从来不同。这是误解。古代尽管存在方言,却一般不会用汉字来覆盖方言的区别。古代汉字中存在大量的方言字,如读过杨雄《方言》,立时可知。而古代如今天一样存在通用方言(类似普通话),于先秦即为“雅言”。文言文本身就是从“雅言”的口语出发的。另外,今天所有方言都是“雅言”的后代。当时的其他方言今天已经没有后代,我们的研究对象是今天各方言口语的祖先,因此根本不需要考虑当时存在的别的口语。

6. 有些人认为古代书写材料珍贵,还需镌刻,古人古人缩减语言。这也是完全错误的。古代书写材料除甲骨与铸范外,均不须雕刻。竹木简牍都是用毛笔书写的。最早用墨,烧炭泡水即可,也不珍贵。竹木简牍极薄极窄,字径不满一厘米,虽然不如纸便宜,也没有有些人所设想的那样珍贵。为了节约书写材料,古人也许会缩减文章的规模,而一般不会缩减语言。所谓古人因为节约书写材料而缩减语言的说法是今人通过“缩句法”学习文言文所造成的误解。对于先秦的人来说,“缩句法”是完全无法理解的。参考观点3,先秦时代的“雅言”母语者说的话逐字写作汉字立即就已经是今人眼中的“文言文”了。

7. 综上。学界一般认为,先秦时期的“文言文”,早至《尚书》,都是口语的忠实反映。此时书面语与口语的差异,不应大于今天白话文与口语的差异。

喜欢JollyRoger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JollyRoger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