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经济观察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林毅夫继续忽悠,中国经济亟需转型
送交者: 学园[☆★★继续革命★★☆] 于 2022-03-03 22:22 已读 13691 次 7 赞  

学园的个人频道

今天看到的新闻,中共最主要的高层智囊之一,同时也是党内最大的走资派学者,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再次对媒体忽悠,声称“中国距离世行的高收入国家标准仅一步之遥,最晚在2025年,中国一定可以成为高收入国家”。 6park.com

据中新社报道,林毅夫3月3日受访时说,中国去年人均GDP突破8万元人民币,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2551美元,超过世界人均GDP水平。这一数字与世界银行2021年最新设定的高收入国家标准(12695美元)已经十分接近。 6park.com

他还说,如果是按现在的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计算,那么应该今年年底就能跨过12695美元的门槛成为高收入国家,但是高收入国家的门槛是按照现价美元计算,美元汇率会波动,所以,留点余地的话,可能是明年,最晚也不会晚于2025年,中国一定可以成为高收入国家。这在人类历史上将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6park.com

我看到这个新闻,感觉林毅夫的观点明显缺乏常识,仍是在延续他以往一贯的“大忽悠”路数,不断诱导中国向危险的方向发展。但中国的主流媒体迄今仍然对此毫无警惕,继续热衷于四处宣扬林毅夫的荒诞言论。 6park.com

为什么说林毅夫的观点是大忽悠?首先,从林的出身来看,早就有人披露过:当初林毅夫渡海到大陆主动投诚,其实是国民党高层有意安排的安插间谍行动。而林毅夫在军队服役时,叛逃前后管辖他的上级军官,不但没有因林的叛逃受到惩罚,事后反而都升官了。而且,事后,林毅夫又异常顺利地被美国教授邀请,去芝加哥大学读博士,接下来一路顺风,不断地在联合国机构担任高管,也明显有海外因素的大力扶持和安排。因此,尽管林毅夫本人确实有学识,是高智商,但纵观他的整个人生经历,恐怕却绝不会是简单的学者出身。 6park.com

如果说,上述观点还只是“愈加以罪”,带有政治气息的猜疑,普通人也根本无法通过查询台北或CIA的顶级档案来确定林毅夫的真实来历,那么,在学理上的分析,至少也可以确定:林毅夫的确是在对中共进行持续不断的战略忽悠。 6park.com

根据常识,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财富总会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市场化越彻底,两极分化就越严重。那么,收入的分布情况,也必然会出现极化形态。通常来说,在一个给定的基于市场经济的社会中,高收入人群必然是少数,而低收入群体是大多数。由于市场经济是不断通过逐利行为来刺激诱导人类的交易行为,财富必然会形成金字塔型的分布结构,最善于逐利且最有权力的群体会占据金字塔的顶端,极少数人成为塔尖,而大多数人,缺乏权力,也不善于逐利,无法在市场游戏中不断上升,这就只能位于金字塔的底部。 6park.com

那么,所谓橄榄型的社会结构,中等收入作为大多数人来主导的财富分布,是否可行?这也就是说,在社会中存在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但事实上,市场经济本身并不能自然地形成庞大的中产阶级。要塑造作为多数的中产阶级,形成橄榄形社会结构,这就必然需要政府的干预,改造市场经济,通过各种政策,把相当一部分金字塔尖的财富转移给金字塔底部的大量低收入人群,这才会大量改变金字塔型收入分布的自然结构。 6park.com

但这种财富转移,并不是市场经济自然而然会发生的,也并非一定具有可持续性。首先,只有比较大的而且是相当发达的经济体,才会有足够的缓冲空间和剩余资源,来推行中产阶级政策。而且,在财富转移之后,如果形成的橄榄型社会结构,本身在创造更多财富的能力方面,不但没有提升,反而下降了,那么,在国际社会的经济竞赛中,就会逐渐落伍,随着国际竞争的白热化,这种人造的橄榄型社会结构也就会自然垮塌。尤其是,在国际社会这个整体环境中,由于缺乏一个可行的国际政府,每个国家本质上都只能是自助者,因此,国际社会的财富分布就必然是金字塔形的结构,这时就不存在一个内部机制,可以有效地把少数发达国家的财富大量转移给作为大多数的不发达国家。 6park.com

在这种自然状态下,国际社会并不会形成橄榄形的社会结构,而只会是两极分化,极少数国家,人口,控制全世界的绝大部分财富和权力。那么,在这种牢不可破的外部约束条件之外,林毅夫不断鼓吹中国一定会成为高收入国家,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6park.com

我们先看一下全世界的富国分布图,面积比较大人口又比较多的国家,基本上,只有美国是富国,其他国家,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都不是高收入国家。包括早已解体的苏联,尽管是超级大国,但它顶多能算是中等发达国家,从来也不是富国。 6park.com

假如中国,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竟然是高收入国家,那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到底谁会为中国的大多数人买单?既然中国的少数富人都不愿为中国的无产阶级买单,那么全世界的极少数富人,以美国为代表的大资产阶级群体,又怎么可能接受林毅夫的战略忽悠,热衷于扶持中国,为中国的无产阶级,大多数人,买单? 6park.com

相反的,那些小国,人口越少的,反而越容易成为富国,人均收入特别高。但这些国家的富裕也是有代价的,这就是它们实际上都是美国的经济附庸,并没有多少自己的独立决策空间。这些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实际权力,跟它们富裕的程度,实际上是脱钩的,这些国家必须服从美国,才能维持高收入水平。 6park.com

从上述角度分析,林毅夫反复鼓吹中国一定会成为高收入国家,实际上就是在误导中国的决策者,也是在替美国打广告,忽悠中国人使劲钻进美国制造两极分化的所谓“富裕”陷阱。美国作为一个资产阶级国家,是资本主义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但它内部的两极分化是非常严重的。美国实际上不搞社会福利模式,不针对最富裕群体搞转移支付支援穷人,这种“富人越富”马太效应可以有效维持美国经济的超强竞争力。但美国模式相应的代价,是有相当一部分美国人,作为市场竞争的失败者,需要不断地被美国主流社会“排斥”出去。 6park.com

基本上,有两种相对体面的形式,一种是美国人转会,移民到其它西方发达国家,以便维持较好的生活水平,一种是干脆跑到第三世界国家淘金,利用廉价的商品和生活成本暂时缓解压力,寻找发展机会。至于不那么体面的,在美国流落街头的无产阶级,以及东躲西藏非法移民群体,更是斯文扫地。而与此同时,美国又不断地从全世界吸金,从世界各地引诱大量的新兴资产阶级涌入美国,以便维持美国的强劲竞争力和繁荣外表。 6park.com

然而,林毅夫却无视了一点:中国与美国完全不同。中国不但不是小国,而且是全世界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人口还最多。这时,中国人要维持高收入水平,就存在天然的瓶颈。与美国不同,中国无法像美国那样,持续不断地在内部“淘汰”低收入群体,也无法大量向外输出无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转嫁收入分配问题,否则必然会引发各种移民冲突。 6park.com

那么,中国唯一可行的收入增长模式,就只能是避免美国那种严重的两极分化。而从某种意义上讲,转移支付的思路,把国内最富裕群体的财富用于扶持低收入群体,支持大多数人的可持续发展,这其实也就是社会主义的发展路线。 6park.com

在这种社会主义的路线指导之下,收入不断两极分化的趋势会削弱,但经济的增长速度也必然会放缓,这可以理解为是为了维持社会稳定而牺牲过高的经济增速。同时,由于中国的面积辽阔,人口基数巨大,中国应当转而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提升经济的质量和人口的素质,发掘出更好的经济潜力和创造力,以维持可持续增长。这也是中国跟其它小国的发展模式的本质区别。 6park.com

其他国家,地区,尤其是由资产阶级主导的小经济体,以香港、澳门和新加坡为例,通常都不得不维持严重的两极分化模式,以便维持很高的经济增速,但这也造成了残酷的优胜劣汰模式,不断导致其它严重的社会问题。 6park.com

从这个角度来判断,林毅夫一味地鼓吹中国要成为高收入国家,这就是企图让中国变成放大版的香港和新加坡。但这实际上并不是在出谋划策,而是在用美国推动的和平演变手段误导中共,再加上资产阶级不断鼓吹的所谓民族复兴路线,就不断加剧中国国内的两极分化,不断强化资产阶级的霸权,随着资产阶级形成权力集团逐渐控制中共的舆论,足以渗透和影响最高权力,这就进一步导致中共趋于法西斯化。 6park.com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要深化国内的全方位改革,就必须“炮打司令部”,首先拿资产阶级的势力和舆论开刀,尤其要针对林毅夫这种居心叵测的走资派言论,做出最有力的回应。因此,中国的经济模式要想真正转型,要真正让中国的大多数人从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中受益,就必须彻底告别资产阶级打着“改开”旗号不断鼓吹制造的法西斯陷阱。此时此刻,打倒林毅夫,回归毛泽东,才是唯一的人间正道!
贴主:学园于2022_03_03 22:33:25编辑

评分完成:已经给 学园 加上 1000 银元!

喜欢学园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学园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经济观察首页]
学园 已标注本帖为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如果内容违规或侵权,请告知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