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杂论闲侃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也可能是这样的,现在的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地方教材要改
送交者: jinux[♂☆★声望品衔8★☆♂] 于 2022-10-30 19:05 已读 218 次  

jinux的个人频道

回答: 孰“是”孰“斯”--天将降大任于... 由 澳洲雪梨子 于 2022-10-28 4:54

成“斯人”?为什么文艺作品里几乎都是“斯人”?为什么绝大多数人都记得是“斯人”?第一个“斯人”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它能做到“人人皆知”? 6park.com

原因很简单:1966年以前有一本书,书名我就不说了,最后两个字是《修养》。据说这本书印了8000多万册,也就是说,当时只要是识字的人,都看过这本书。这本书里有一段话,引用了孟子的这一段,它用的就是“斯人”!这段话被几千万人甚至上亿人当做“座右铭”抄录在自己的小本子上背诵,影响了整整两代人!可以说,这段“斯人”的话当时是人人皆知、滚瓜烂熟!然后这本书就被禁了,渐渐的被人遗忘。人们记住的,只有这段包括“斯人”的座右铭。 6park.com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地方教材很自然的用了“斯人”,文艺作品用的也是“斯人”,而在古代文献上却很难找到“斯人”!
喜欢jinux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jinux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杂论闲侃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